3月29日,刀郎在武漢演唱會帶領萬人合唱《我們走在大路上》的視頻引起了刷屏: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特別是那句“毛主席領導革命隊伍,披荊斬棘奔向前方”唱出之后,引得無數(shù)人熱淚盈眶。
網友評論道:原版紅歌最美!
《我們走在大路上》是李劫夫同志作詞作曲創(chuàng)作的一首曾經引發(fā)億萬中國人傳唱的經典歌曲。90年代,原版歌詞中的“毛主席領導革命隊伍”中的“毛主席”在公開演出場合被某些人抹去了,然而群眾自發(fā)唱紅歌時,還是更愿意傳唱最初的版本。
這一次,刀郎在萬人演唱會上不僅勇敢地唱出了原版中的“毛主席”,還帶領上萬觀眾大合唱。這份勇氣,怎能不令人欽佩呢?
刀郎曾演唱并改編歌曲《薩拉姆毛主席》,這首歌以新疆民歌為基調,歌詞中反復唱誦“薩拉姆毛主席”(“薩拉姆”在維吾爾語中意為“致敬”),表達了新疆各族人民對毛主席的深切愛戴與感恩之情。
所以,盡管刀郎本人未直接發(fā)表對毛主席的評價,但通過這首歌曲的演繹,我們也不難聽出刀郎對毛主席的深厚情感。
不僅僅是這首《薩拉姆毛主席》,刀郎在世紀初剛剛“出道”時,除了推出他本人原創(chuàng)的多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還翻唱了大量的經典紅歌,以一己之力在新世紀的中國民間重新掀起紅太陽歌曲的熱潮。
刀郎1971年出生于四川省內江市的資中縣。毛主席逝世的時候刀郎才5歲,而刀郎成長的青少年時代正是非毛化高漲的時代,那么,刀郎的毛主席情結又是怎么來的呢?
16歲那年開始,刀郎離家闖蕩,從四川內江到新疆烏魯木齊,做過服務生,組過樂隊。
對于刀郎這樣一個懷揣樸素音樂夢想的青年來講,現(xiàn)實從來都很殘酷:因為沒錢,刀郎的合作伙伴散了,他的女兒剛滿40天時,前妻跑了。
然而,在一個急功近利、抄襲成風的音樂圈,刀郎卻拒絕隨波逐流,自打出道以前就一直堅持做民間采風,保持曲風的地方性,力圖復興民樂。
在物欲橫流的大時代,刀郎只身深入到新疆廣袤的沙漠戈壁去尋找生命的曙光,去探尋音樂的靈氣,深入南疆各族群眾家中去體驗生活的疾苦,去艱苦地方體驗生活的艱難和抗爭。
也正是這10年的新疆生活給了刀郎在音樂方面茁壯成長的養(yǎng)分。
深入過新疆農村地區(qū)的人都知道,新疆各族群眾至今還對毛主席懷著深深的熱愛之情,很多群眾家里至今還掛著毛主席像。筆者猜測,大約是新疆的各族群眾教育了刀郎吧。
2005年開始,刀郎更是將自己的采風放到了全國很多地方,經常就是帶上幾個本子和一把琴還有一些錄音設備,獨自出去采風……
2008年刀郎陪同臧天朔、鳳凰傳奇組合到新疆采風
如此才促成了刀郎的音樂風格——大眾的、人民的、樸實的——也正是掌握話語權的音樂“精英”們所譏諷的“農民”、“土味兒”。
音樂泰斗付林曾評價刀郎的作品“有根”,扎根于民族文化,尤其是西部地區(qū)的傳統(tǒng),這與毛澤東時代強調的“民族化、大眾化”文藝方針高度契合;刀郎的創(chuàng)作方向與毛主席倡導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一脈相承,其作品通過通俗易懂的歌詞和民族化的旋律,實現(xiàn)了文藝的大眾化傳播。
從刀郎的歌曲中,我們可以聽到植根于壯麗山河的粗獷,可以聽到對底層勞動者的飽含深情;而2023年,沉寂十年的為我們帶來了新專輯《山歌寥哉》,在這個新專輯中,我們更是聽到了刀郎對精英階層以及丑惡現(xiàn)象的鞭笞。
《羅剎海市》被網友評價為“借古諷今、針砭時弊”的典范,更深入地繼承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理念。《羅剎海市》批判了當代社會的浮躁與虛偽,而對比毛澤東時代“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強調了毛澤東思想在消除社會弊端中的作用。
在筆者看來,刀郎雖然沒有直接提及毛澤東思想,卻無時無刻不在用自己的音樂踐行毛澤東思想。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