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社會、經濟、企業或技術變遷時,“轉型陣痛期”常被提及。它被描繪成從舊模式向新模式轉變過程中,因調整而產生的短期負面效應。但深入剖析,會發現這一概念就是一幻覺。
很早之前,人們用繩子套牛頭來馴化牛,后來有人發現繩子穿牛鼻子比套牛頭更能馴服牛。這個技術模式的轉換,對當時當地的人來說,有啥陣痛呢?所謂陣痛,只是發明這個詞語的人腦子臆想出來的東西。
事實上呢,我們能夠真實看到的是,無數人每時每刻都在以一種不滿意的狀態交換較滿意的狀態,一旦那個較滿意的狀態完成之后,又開始對現狀不滿,進而尋求改變,無窮無盡的改變,直至死亡?;钪娜司褪窃谛袨?,行為就是在變化,脫離具體人的具體行為,能談什么轉型陣痛?從行為的本質出發,那些不滿意的狀態隨時隨地在產生,如果這被視為是一種陣痛,那人沒有所謂的陣痛期,陣痛將是經常性的。
“轉型陣痛期”就是個甩鍋大詞。它將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上升等現象歸結為轉型過程中的必然結果。以失業率上升為例,它并不是什么歷史必然的陣痛轉型造成的。為什么失業增加呢?因為三大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本)被大量浪費掉了。具體怎么被浪費掉的呢?如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架云軌,還有各種高射炮打蚊子的絕招等等。
三大生產要素被浪費掉了,人們只能選擇最為迫切的需求去滿足,這些需求通常生產期比較短,需要的勞動技能和勞動數量也相對更少。如果想要提高就業,提高工資,唯一的方式就是提高單位資本回報率,而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以儲蓄為基礎,必須以更多的三大生產要素為基礎。
事實上呢,“轉型陣痛”是這樣生產出來的,用自然科學的實證主義方法論,把個體整體化,把歷史學者對歷史的分段總結論述形成的理念類型,進行概念實體化,用歷史哲學的思路在歷史中尋找絕對真理,這是什么時期,那是什么時期,但每個時期完全脫離無數個體的意志和行為,仿佛社會是一個脫離了個體具體行為的一個實體,它有它的意志,它有它的必經階段??此坪侠?,其實是胡說八道。
在科學的認識層面,不能區分機械論因果領域和目的論因果領域;在人的行為領域,不能區分理論和歷史。將會產生無窮無盡的類似“轉型陣痛”的理念類型,今天是陣痛,明天還是陣痛,后天又成深水區了,在幻覺的泥坑里打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