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網友留言,大意是這樣的:說我對莫言怨言太深,讓他很遺憾;第二,建議我多讀一些名教授關于文學理論的著作。關于第一點“怨言”之說,朋友說得不太準確,其實這就是當今社會,不同觀點的碰撞,真理是不怕辯論的,“木不鉆不透,理不辨不明。”
關于給我的建議,讓我多讀書,我非常愿意接受,但要讓我完全聽命于某個教授,拋棄我自己深思熟慮的思想觀點,去覺得,第一不符合我的性格,第二也不太切合實際。因此,我倒是又產生了一個疑問,或者一個想法:莫言、讀者和教授,誰更有資格評說莫言的小說?
先講一個故事。魯迅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轟動中國文藝界,并隨之成為中國文化圈名人。北京一報社副刊向先生約稿,最好是連載的。辛亥革命后,農村的破敗,農民的愚昧無知,官府的換湯不換藥,這些情景一股腦兒涌上心頭,于是一個傳世的文學形象“阿Q”便呼之欲出了。
魯迅先生一方面有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教學任務,一方面還有自己的創作,每周一期連載內容,把先生追得慌慌張張。寫了十幾章,先生實在忙不過來,干脆就來個大結局,主人公阿Q稀里糊涂地被槍斃了。
關于小說阿Q的評價,出現了很明顯的分歧:第一是那些文化界的大佬,他們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或者在大學里任教,他們居高臨下,把魯迅的《阿Q正傳》批得體無完膚,其價值一文不值;一方面是連載時,被魯迅小說深深吸引并震撼的廣大讀者,對《阿Q正傳》一致的好評。
這種情況下,誰說的正確?最終,那些專家教授閉嘴了,因為讀者群體人多,聲勢浩大。最主要的是,讀者當中藏龍臥虎,有很多人雖然不在文學其位,卻能把文學說得頭頭是道,令天下嘆服。教授和批評家們錯在什么地方?其實,他們也沒有錯,只是他們把世界上的事情形而上學化了,在他們眼里,文學就是一個公式,一切東西都按照一定的程式往里套。
經過一個世紀的歷史風雨,魯迅的《阿Q正傳》早已成了世界文學名著,而小說里的麻木不仁,愚昧無知,善于用“精神勝利法”的阿Q形象早已家喻戶曉,并為世界文學長廊增加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成功,在于其對中國歷史、辛亥革命的現實,以及真實人性的洞察。當代那些自命不凡自詡為作家的人,能做到這一點嗎?
再一個例子,是方方女士的小說《軟埋》?!盾浡瘛吩谖膶W圈里確實產生了很大的震動,她塑造了一個“善良的地主”形象,在“土改”運動中被一群窮鬼活活打死,最后被“軟埋”。然后,在專家教授,那些文學圈內的大佬們的推波助瀾下,《軟埋》贏得了當年中國最高文學獎“茅盾文學獎”,該書也在全國新華書店銷售。
后面的事情,簡直讓這些專家教授頭暈目眩,因為這本書和讀者見面后,被讀者罵回了姥姥家。在讀者一片聲討中,該書從新華書店下架,并取消了其獲得的“茅盾文學獎”。方方女士在寫《武漢日記》的時候,估計也是憋一肚子氣。
《軟埋》失敗在哪兒?問題出在作品中反映的社會現實并不客觀真實。作者缺乏對歷史和現實本質的洞察,故而產生了錯誤的歷史現實認知,反映到小說里,就是文學形象的扭曲。事實上,新中國的“土地改革”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徹底的社會改革,對中國乃至世界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若不是當時的疾風暴雨式的改革運動,能有后面的蓄勢待發,蓬勃發展嗎?
最后回答文章開頭的問題:莫言、讀者和教授,誰更有資格評說莫言的小說?
“莫粉”認為,莫言是小說的作者,故而對其作品有無可辯駁的解釋權,專家教授具有極高的專業知識和鑒賞能力,故而有至高無上的評論話語權。讀者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文學鑒賞能力整體孱弱,所以幾乎不應該有什么話語權,只能被動接受莫言小說的說教。
有一點“莫粉”根本沒有考慮到,那就是讀者群體和教授群體這兩個變量發生了逆向變化,讀者群體的文化程度不像“莫粉”想象的那樣低,藝術鑒賞能力不像“莫粉”想象的那樣孱弱,而專家教授更不像“莫粉”想象的那樣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他們對文學的鑒賞能力也不像“莫粉”想象的那樣至高無上,不可冒犯。“教授”一詞,在社會上越來越被當做一個貶義詞,這是當今世人不可回避的現實。
“春江水暖鴨先知。”讀者群體是文學作品的受眾,而中國讀者群體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他們有能力品讀并從中感知和接受情感和價值的傳導,也完全有能力拿作品中描繪的社會圖景和歷史或者現實做對照,進行鑒賞,也完全有能力對作品中的形象進行品鑒和賞析?!栋正傳》是被讀者群體推上來的,《軟埋》也是被讀者群體罵下去的。
現在的問題是,有人想拿一個洋獎項嚇唬讀者,讓讀者閉嘴,借此來維護其在中國文壇至高無上的地位,估計會被中國高素質的讀者群體罵回原形。
莫言和專家教授、文學界權威一統天下,掌管文學話語權,來愚弄、詐騙讀者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