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90周年。眾所周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中,毛主席指揮紅軍以僅僅3萬人的兵力突出了40萬人的包圍圈。在指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的過程中,主席將戰爭指揮藝術發揮到了極致,創造了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最精彩的戰爭藝術奇跡。這一戰,在軍事實踐方面,實質上已經確定了主席作為世界軍事第一人的歷史地位。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場戰役像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一樣精彩絕倫。
但是,這一戰最精彩之處是什么?不僅因為主席在這一戰將“數量上以少勝多、裝備上以劣勝優、綜合戰力上以弱勝強”發揮到了極致,而且因為這一戰標志著主席最成熟的運用和掌握了軍事辯證法。“軍事辯證法”這一概念,當時世界上還沒出現,這是主席在長征勝利后在陜北進行軍事教育工作的時候首創的,但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實質上就是標志著主席對軍事辯證法的運用已經到了迄今為止無人能及境界的最經典之作。所以,主席后來回憶軍事生涯的時候說四渡赤水才是自己的“得意之筆”。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核心是什么?毛主席講過——是矛盾性,也是列寧說的對立統一規律。軍事辯證法是什么?是用唯物辯證法研究軍事,其核心就是用對立統一規律來認識軍事實踐和指導軍事實踐。我們知道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勝利之后,主席經常講“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觀點觀察社會主義社會”,從而創立了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的理論。實際上主席在建國前也在用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和指導軍事實踐,并創立了世界上最科學的軍事學——毛澤東軍事科學。主席指揮的革命戰爭,就是堅持用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對立統一規律用兵的最高成果。從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中,我們就能感受到主席對軍事辯證法的運用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我們從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的“七套組合拳”,就能看出其中的實質、核心規律,就是軍事領域的對立統一規律——矛盾規律。七套組合拳,分別是:一,避實擊虛,一渡赤水;二,出其不意,二渡赤水;三,轉移敵人注意力,假戲“真”唱,攻打魯班場;四,吸引敵人主力,大佯攻,三渡赤水;五,繼續吸引敵軍,令第九軍團向北誘敵;六,佯攻貴陽,全面調動敵人;七,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在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和軍事辯證法之前,我先講一講情報作用問題。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能打贏主要靠的是情報,實際上是胡扯。博古為首的“三人團”得到的情報照樣也很精準,但是他們就指揮的很差勁,使紅軍從10萬變3萬,導致7萬多紅軍烈士犧牲。同樣精準的情報,你給“AI”,給“chatgpt”,它能想出來一渡二渡的辦法,三渡四渡的辦法就想不出來了。情報只給你提供“食材”,怎樣做全靠指揮者對戰爭藝術的運用。
第一套組合拳,實際上處理的就是“打”和“走”的矛盾。要想全部消滅國民黨反動軍閥、想“打”,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就必須速撤,這就是打和走的矛盾關系、辯證關系。土城之戰我軍撤退,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情報出錯,六個團被說成了三個團,另一個是朱德、劉伯承、聶榮臻這三位相對了解川軍的同志對川軍的情況匯報出錯——他們誤認為川軍實力和以前一樣分散。但是算人頭賬的話,川軍損失甚至比紅軍還要多。從此以后,川軍實際上基本上被嚇破了膽,徹底沒了和紅軍死命硬拼的勇氣。所以后來毛主席指揮劉鄧大軍席卷大西南的時候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順利。
第二套組合拳,實際上處理的就是“突圍”和“入圍”的矛盾。當時蔣介石匪軍在西面對我軍形成了半包圍的狀態,東面是兵力薄弱的貴州軍閥,但是無疑附近也有相當一部分國民黨的中央軍,而且再往東就是不久之前被紅軍烈士的鮮血染紅的湘江和蔣介石匪軍的老巢——東南地區。無疑,突出東、西敵人夾擊是紅軍想繼續生存發展的必然要求,“突圍”是紅軍的根本戰略目標。但是,為了突圍,紅軍就要先“入圍”,也就是趁東部的敵人還沒有反應過來、還沒有像西部敵人一樣形成強大的半包圍之前,“趁黔北空虛,殺他一個回馬槍”。所以,有了紅軍二渡赤水、攻克婁山關、再占遵義。這就是“突圍”和“入圍”的矛盾。
第三套組合拳,處理的是“走”和“打”的辯證關系。當時,四十萬蔣匪軍對我軍形成的包圍圈越來越嚴,我軍基本上被敵軍包圍了。跳出敵人的包圍圈——“走”,無疑是當時的最高戰略目標。但是,“走”之前,有必要打一打。因為只有打一打,才能轉移敵人的注意力、給敵人制造錯覺,從而順利的走出去。所以,主席決定先進攻魯班場。表面上是我們紅軍沒打下來魯班場,實際上這一仗為紅軍實現重要戰略目標、成功突出重圍做了必要準備。即使拿不下魯班場,這一戰也足以掩蓋了紅軍再渡赤水河的意圖、給蔣介石制造“中央紅軍想拿下魯班場而繼續‘西竄’”的假象,為我軍順利三渡赤水提供了充分的戰略準備。這就是走和打的矛盾。
第四套組合拳,處理的是“突圍”和“入圍”的辯證關系。突出四十萬敵軍的全面封鎖包圍是紅軍的第一戰略目標,但是突出全面包圍之前,需要西渡赤水河、進入西面敵軍的“半包圍”。所以,三渡赤水是紅軍的一次“大佯攻”,大量調動了西部敵軍的主力,從而制造了蔣匪軍西部兵力過于集中、東部兵力嚴重空虛的局面,使蔣匪軍的全面包圍圈基本被撕碎。為了突圍要先進入“半包圍”,這就是“突圍”和“入圍”的矛盾。
第五套組合拳,處理的“向北”和“向南”的辯證關系。主席親自指揮紅軍向西佯攻實現戰略目標之后,迅速再次東渡赤水河,跳出了敵人的半包圍。同時,主席親自指揮紅軍兵分兩路,一路是向北誘敵的第九軍團,另一路則是往南急速前進的中央紅軍主力。為了往南進軍,必須往北誘敵——這就是向北和向南的矛盾。
第六套組合拳,處理的也是“走”和“打”的辯證關系。紅軍的目標是徹底甩掉敵人,而為了甩掉敵人就要嚇唬敵人。所以,紅軍佯攻貴陽,嚇破了蔣賊的膽子——蔣賊慌忙調滇軍孫渡部隊“救駕”。滇軍一調出來,紅軍向西進軍的路途徹底就打通了!佯攻貴陽的戰略目標達成,紅軍迅速西進,基本跳出了敵軍的封鎖包圍——要走必先打,這就是“走”和“打”的矛盾。
第七套組合拳,處理的還是“走”和“打”的辯證關系。紅軍目標無疑是“走”,也就是甩開一切敵人、渡過金沙江。但是,紅軍要想徹底甩開敵人,就要嚇唬嚇唬昆明的龍云——于是,就有了“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主席最大程度的純熟運用了軍事辯證法,成功處理了一次打和走、兩次突圍和入圍、三次走和打、一次向南和向北的矛盾關系,將戰爭指揮藝術運用到了極致!這一戰,不僅是世界第一經典戰役,而且是中國大革命歷史上最重要而沒有之一的經典戰役。
在遵義會議之后掛帥指揮全軍、親自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央紅軍的,無疑是毛主席,而不是其他任何人。黃克誠大將深刻指出:“毛主席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主要締造者,多次在危機中挽救了革命,這是我們黨內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比擬的。”李際均將軍也深刻指出:“任何一個在軍事思想史上有影響的軍事人物,不論就其世界觀、方法論的科學性和進步性,還是就其戰爭實踐范圍的深度廣度和復雜程度來說,都難以同毛澤東相比。”
我也警告一切別有用心的黨史工作者——無論你們再怎么神化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陳云、彭德懷、劉伯承……無論你們再怎么對他們的錯誤總是避而不談、遮遮掩掩還總是熱衷于頻繁說主席有所謂的“嚴重錯誤”,毛主席也是世界軍事第一人,不僅全黨其他一切人的貢獻都無法和他相比,全世界其他一切軍事家迄今為止也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