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南的“偷稅漏稅”事件被新華社、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這三大官媒競相報道。
輿論上的態(tài)度主要有四種:
態(tài)度一,完全認為司馬南被合作的MCN公司給坑了,他過于相信合作公司,忙碌創(chuàng)作而沒時間了解稅收,甚至有人做局。
態(tài)度二,這次司馬南雖然犯了錯誤,但有缺點的戰(zhàn)士改正了依然是戰(zhàn)士,是同志,而且司馬南即使真的存在偷稅漏稅也不能證明他批判的那些人就是正義就是對的。
態(tài)度三,司馬南不是什么好人,但他批判的那些人也不是什么好鳥,不喜歡他,也不喜歡他批判的那些人,是狗咬狗罷了。
態(tài)度四,仇恨司馬南,認為司馬南的批判完全是瞎說,是民粹,是做“愛國生意”。這次被封禁,又出現一個黑歷史,痛快。
對于這次輿論,我不想從他們的個人恩怨去分析,而是從階級的視角去看待。
司馬南如果生在東方大國印度會如何呢?
政治買辦,資本買辦,文化買辦,三者合流,塑造一場虛幻的“滿盤皆贏”的勝利。
印度餐桌上,三者盯著菜單舉杯同慶。
資本主義的叢林法則,是魯迅筆下的封建社會那“人吃人”的新形式。司馬南無論如何能說會道,得罪印度高種性人,就會出現在菜單上。
印度依然存在著買辦階級,也就是有政治買辦,資本買辦,文化買辦。一個有權,一個有錢,一個有名,三者合流,也可以說他們也很會構建統(tǒng)一戰(zhàn)線,勢力極大。
印度的買辦都是些什么人呢?
在古代,有很多甘愿做地主的奴隸,他們依附于地主而活,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
在當下,印度的買辦就是歐美洋奴,在精神上和物質上是依附西方資本集團而活。
買辦本來指商業(yè)上國人與洋人做生意,是中性詞,但資本主義會讓人異化的,由經濟到政治再到文化,由中性詞變貶義詞。
買辦是利用自己國家與外國的差距來賺錢,人家外國強大的資本家憑什么要和你做生意?所以除了你有能力外,還要交出投名狀,逐漸有著各種不光彩的把柄,并且在這生產關系發(fā)展了自己的人脈網,是有利可圖的。他們當然不喜歡自己國家和民族強大起來,因為強大沒有了差距他們就很難從中賺到錢,勢必威脅到他們的這種生產關系,恐懼從棋子變?yōu)闂壸印?/p>
所以你希望買辦從外國賺錢回國投資高科技發(fā)展,這種是天真的,買辦的反動性質不希望自己國家強大起來,又怎么會投資國內投資科研讓祖國發(fā)展強大?反而在自己國家賺錢拿到外國花,在自己國家銷售產品的價格比外國高。
你輕聲細語揭露印度這種情況,他們可能不會在意,但你揭露也好討論也罷,成為了社會輿論熱點,就想辦法讓你成菜單。
印度的政治買辦,就是不想依靠印度人民,而是依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力量發(fā)展,對盎格魯撒克遜和猶太人不敢硬氣。
印度的資本買辦,依附西方技術和西方架構的世界產業(yè)鏈布局,國內賺錢國外花。
印度的文化買辦,內心認為白種人最高貴,西方世界最文明,未來的發(fā)展靠歐美。盲目崇拜外國一切東西,貶低國內的人種和文化,認為國內什么都不好。他們老強調國人要正視印度與歐美的差距,有些差距確實是真實存在,但他們批判起來異常的興奮,無比的幸災樂禍,對國內充滿各種鄙視,只認為自己是人間清醒。
買辦們在意識形態(tài)上,他們崇洋媚外,是逆民族主義者,缺乏對本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利益上,強調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忽視民族和國家的整體利益;在依靠的力量上,依賴外部力量,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習慣于在外部勢力的保護下獲取利益;在眼光上,他們短視和功利主義,往往追求短期利益,忽視長遠發(fā)展,甚至敢于損害國家的長期利益。
司馬南在國內的矛盾,他犯了錯誤可以批判也可以依法處置,但這對廣大人民來說,這種錯誤是人民內部矛盾,只有對敵人才是階級矛盾。我們對他的批判是為了讓其毀滅,讓他出現在菜單上,還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