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文章發出去后,有些人話術非常統一,大致都是這么一個意思:“這些港口這么重要,為什么國家不提前買下來?”,還說什么讓企業“擋槍”,“為什么不保護企業”
我這里就單獨說明一下。
實際上并不是我們不想買,貼個2015年的新聞。
2015年2月6日,有報道稱:“香港南華早報消息,李嘉誠正在考慮出手和記黃埔旗下的部分港口業務,潛在買家可能是中國內地的一個國資財團。”
“南華早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表示,從2014年年中開始,和記黃埔已與四家大陸公司接洽,就出售和記港口逾40%股份一事展開磋商。這部分股份估值約為1500億港元至1600億港元。”
具體買家,當時新聞里也有報道出來過,具體看下圖。
2015年這篇報道還提到,消息人士告訴南華早報,最新港口交易想要達成,還有不少障礙,買家認為李嘉誠要價“過高”,而且即便買下這些資產,也沒有管理控制權。
當時和記還只出售和記港口40%的股份,花這么多錢買下這些資產,也沒有管理控制權。
從這個報道來看,并不是我們不想買,而是和記要價太高,不給我們合理的價格,而且還不給控制權。
結果現在和記一口氣就把港口80%股份,以合理的估值賣給了貝萊德。
因此,和記之所以賣,肯定也有特朗普政府在威逼利誘的因素在里面。
本來可賣可不賣,但被特朗普嚇一嚇,和記就給賣了。
大公報的報道說其“沒有腰骨的跪低”,并不為過。
即使把這個報道貼出來,還是有人在幫和記說話稱,2015年給的價格并不高,后面和記也陸陸續續賣出幾個港口,還說這1500億港元,差不多就是和記黃埔當時市值的40%,意思是2015年給的價格跟現在是同等水平。
然而,這類說法忽略了一個關鍵重點,2015年和記出售港口,是只出售40%,不給控制權。
正常來說,入股和收購,是完全兩個價碼,有沒有控制權的價格是完全不一樣的。
入股的價格通常會比較低,而收購通常是要高溢價,特別是港口這種關鍵基礎設施,每年有穩定收益的現金奶牛,如果收購40%股份,跟收購80%股份,是完全兩種不同的價格。
收購40%股份的價格,正常應該比收購80%股份價格低。
但事實上,和記2015年給我們的出價,對應的估值是遠高于貝萊德這次出價。
我有數據為證。
對于和記過去這幾年陸陸續續賣出一些港口的問題,我們可以采用估值對比的方法,這樣就可以避免港口數量差異帶來的問題。
2015年那篇報道里,有給出2015年和記出價的一些數據。
英國德魯里(Drewry)航運咨詢公司的資深港口碼頭分析師尼爾·戴維森表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港口資產的市場價格一般是息稅前利潤(EBITDA)的10至12倍。而根據財報,此番(2015年)和黃就港口業務給出的報價是息稅前利潤的26-28倍。
息稅前利潤(EBITDA)幾倍,是港口交易重要的一個交易指標。
港口交易的市場價格一般是EBITDA的10-12倍,意思是購買方買了這些港口后,大概10-12年可以回本。
而2015年,和記給出的報價是EBITDA的26-28倍,是市場正常價格的一倍以上。
那么這次和記給貝萊德的出價是多少呢?
我查了下,根據和記的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其大中華區以外的港口業務實現178億港元營收,實現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62.5億港元。
那么預計和記2024年全年大中華區以外的港口業務EBITDA利潤能達到上百億港元。
對應這次190億美元,也就是1476億港幣的收購價,大概就是EBITDA十幾倍。
我也有查到相關報道提到,這次和記出售港口給貝萊德,大約是EBITDA的11-13倍左右,高于同業平均9-10倍的估值。
因為這次貝萊德收購是80%股份,帶有控制權,所以比行業高30%左右的溢價,屬于合理價格收購。
香港《信報》的報道也說,按照目前的條款,相關資產的評估價格是13倍EBITDA。
那么問題來了,2015年,和記給我們的出價是26-28倍EBITDA,而且只賣40%股份,沒有控制權。
這次和記賣給貝萊德是13倍EBITDA,而且是80%股份,還有控制權。
所以,2015年和記給我們的出價,說是漫天要價,完全不為過,是這次給貝萊德的出價的兩倍以上。
正常情況下,只是入股40%,給的價格應該是低于帶有控制權的80%股份。
結果和記倒好,入股40%給的價格對應估值,反倒遠高于這次貝萊德。
雖然我查到的數據,這次和記給貝萊德的出價,就是13倍EBITDA。不過我看到也有人說是25倍,我也不知道他這個數據是怎么找的。
但我退一萬步說,即使按照某些人說的,2015年給的價格,跟現在的價格是差不多估值水平,那也是不合理的。
因為2015年給我們的價格是沒有控制權的,而這次給貝萊德是有控制權的。
如果說現在貝萊德收購80%股份,這個價格是合理,那么2015年給我們出的價格就是過高。
如果2015年給的價格是合理,那么現在貝萊德收購80%股份的價格就是過低。
這兩個里,只能二選一。
因為有控制權的價格,應該比沒有控制權的價格要高。
所以,2015年和記給的價格,是比市場正常價格高出兩倍的價格,而且還沒有控制權。
我們的錢又不是大風刮來的,不可能用過高的價格去收購,這等于是在給李某送錢。
那么有人還會說,2015年沒買成,那現在買不行嗎?
那還真不行。
首先,以當前國際形勢,這并不是我們想買就能買。
昨天文章提到,要完成這項交易,還需要通過多達12個司法管轄區的反壟斷審查。其中包括歐盟、美國、巴西等關鍵市場。
如果我們的國企去收購和記港口,那美國有可能批準嗎?
顯然不可能的。
現在的國際規則,這類大企業并購案,都是需要各國屬地市場的反壟斷審查批準。
說白了,即使和記想把港口賣給我們,也不可能完成這筆交易。
所以,和記出售港口這事情,我們沒辦法提前干涉,不可能提前去買,也不可能現在去買。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否決這筆交易。
不讓這筆交易被特朗普政府利用,威脅到我國的國家安全。
還好和記出售港口這事情,也是需要經過我方批準的。
首先和記是香港上市企業,需要被港府監管。
而且,我們反壟斷法第二條有明確規定: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
所以,這筆交易是大概率無法完成,現在港澳辦這次轉發這兩篇文章,就是在輿論造勢,做預期管理。
而且我敢說,現在嚷嚷著“國家怎么不買”的人,如果我們真買了,他們話術馬上會變成抨擊“國進民退”了。
他們只是為了攻擊,為了黑而黑而已。
此外,李某是什么德行,過去這幾年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不管是2015年之前對大陸資產大甩賣,還是2019年的發言,都已經暴露其屁股。
就這樣的人,還一堆人幫他找“理由”,替他洗脫,在當前這種國際形勢環境下,如同溫室里的花朵。
特朗普政府3月24日馬上就要對那個離譜的入港費進行聽證會。
意思是,全世界海運運營商,只要船隊里有中國制造的船只,甚至未來24個月如果有從中國船廠訂購或預期交付的船只,占比達到或超過50%,單航次入港收費100萬美元;25%-50%收費75萬美元;0%-25%收費50萬美元。
在特朗普如此無所不用其極,來對我們進行各種攻擊之際,和記出售港口的行為,無疑只是在給特朗普遞刀子而已。
幫李某洗脫,就好比敵人要拿尖刀刺我們,我們輿論還有一堆人幫敵人擺正尖刀刺入的方向,或者嚷嚷著要自己脖子伸得更長點,好讓敵人刺得更要命一些。
敵人拿刀子準備捅他,他還在那扯“在商言商”,巴不得敵人捅深一些,這不是天真,就是壞,更多是他的屁股本來就站在敵人那邊而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