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半個多月前,我就寫了李嘉誠將全球港口資產,打包賣給美國貝萊德集團的文章。
我在那篇文章里,將李嘉誠類比為,一年多前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不過當時這場交易,并沒有引發全民關注。
過去幾天,我國港澳辦的官方網站,連續轉載了三篇港媒大公報,關于李嘉誠賣港口給美國的社論。
并且這三篇社論的措辭,一篇比一篇拔高,一篇比一篇嚴厲。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曾經寫過,港島非常復雜的媒體生態。
即便大公報是立場傾向偏向于咱們內地,但他的社論無論是在港島,還是放眼世界,整體影響并不大。
不過幾天前,代表我國對港澳立場與政策的官方機構。連續3天轉載大公報的社論,這釋放的就是咱們的高層意志。
大公報的幾篇社論,分別從中美博弈的層面,從企業家是否應該愛國的層面,從香港企業家是否應該飲水思源的層面,剖析李嘉誠賣港口給美國公司這一事件。
針對李嘉誠賣港口給美國,網上與官方立場差別較大的聲音,最近幾天也在持續出現。
這一類的聲音認為,作為商人,李嘉誠賣港口給美國財團,賺取幾百億美元的利潤,這是【在商言商】!
而咱們利用輿論,以及民眾的逼迫,去阻止李嘉誠的交易,這是一種政治干預商業的行為。
這類觀點認為,這樣的政策環境和輿論環境,并不利于我國的營商環境。
這類觀點似乎從個人商業利益的角度,從個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完全自主的角度,似乎沒有問題。
但這類邏輯的根本錯誤,在于李嘉誠賣全球港口給美國財團,這真的只是個【在商言商】的問題嗎?
李嘉誠的這個貿易港口貿易是否在商言商,我認為有三個層面可以看。
第1個層面是,這一貿易的買方,也就是美國貝萊德集團。
過去能夠參與烏克蘭國有資產的倒賣,就可以看出這是美國政府收購全球資產的白手套。
同時根據英國媒體報道,貝萊德集團在與李嘉誠談判收購事宜的過程中,曾經多次向特朗普匯報收購進展。
所以很顯然,這次港口交易的買方,貝萊德集團并不是純粹出于商業角度,來購買李嘉誠旗下的全球港口。
在這個商業交易的背后,有美國政府,有特朗普在背后推波助瀾。
第2個層面,就從這個交易的賣家,也就是李嘉誠的長河實業。
必須看到。僅從過去幾個月,美國政府持續向巴拿馬政府施壓,暴露要搶奪巴拿馬運河港口的野心,讓李嘉誠感受到,不賣港口就會被搶。
所以,這并不是一場純粹的,公平的商業交易,而是帶有軍事和政治的脅迫。
這是在賣方收到不賣就搶的信號之后,一場霸凌交易。
第3個層面,就是從這場貿易的利益相關方,也就是我國的這個角度。
關于我國是否存在,政治干預李嘉誠商業決策的問題,我們可以將時間線拉長到10年前。
10年前,李嘉誠開始清空內地資產,套現數百億美元離場。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雖然當時咱們自媒體輿論,曾經放出過【別讓李嘉誠跑了】這樣的輿論,但是如果我們翻看當時各大官媒的報道,無論是國家級官媒,還是地方級官媒,對于李嘉誠變賣資產,并且用資金投資西方國家。
對于這樣的商業決策,咱們的官方態度是來去自由,打鐵還需自身硬!
發展好自己,讓李嘉誠因為錯過咱們國內的發展機遇,而感到遺憾和后悔。
過去10年,所有的官方輿論,都是這一態度和立場。
也就是說,如果李嘉誠僅僅是涉及資金的投資轉移,咱們國內十幾年來都沒有干預他的決策,和商業貿易。
所以這一次咱們官方立場發生變化,根源就在于李嘉誠這次轉賣的全球40多個核心港口資產,并不僅僅是200億美元的問題。
過去十幾年,李嘉誠從咱們國內賺走幾百億幾千億美元,再去投資西方國家,咱們依舊是來去自由的態度。
這一次之所以改變立場,也要結合美國特朗普政府,與我們持續進行的關稅戰。
甚至美國政府剛剛通過法案,要對我國制造的船只,以及我國航運公司的船只增加停泊費、運營費等額外收費,已經通過法案。
而一旦美國財團控制全球40多個核心港口,這相當于就是美國掌控了我國未來一帶一路,世界龐大貿易鏈的諸多核心節點。
帶有美國政府背景的貝萊德集團,只需要在運營中額外增加對中國船舶的停靠以及轉運的費用。
或者在效率上,刻意延緩我國船舶的貨運轉運。
港口運營方的差別對待,就可以使我國,全球外貿成本增加10%~20%。
這額外增加的成本沖擊掉的,就是咱們的全球競爭力,全球市場份額,以及咱們賺取的外匯。
更進一步,就是影響咱們國內大量產業的就業,以及大量工業人口的收入,所以無論是從這場交易中背后特朗普政府的脅迫,以及被特朗普政府的操縱,還是從這個貿易達成之后,對我國未來全球貿易格局的破壞,這顯然不是一場再商言商的交易。
咱們內地政府,或者是李嘉誠集團背后的管轄放香港政府,完全有正當的法律和法規的依據,來延緩,甚至終止,李嘉誠的這場賣國交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