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評論了一下輿論場的“三胡”——胡適、胡福明、胡錫進,評論區有一位胡某某的讀者抬出季羨林這人來給胡適說話,我不明白他是咋想的,你想用權威人士站臺,可人家胡適也用不著他季羨林增加權威性吧,莫名其妙。
季羨林的私生活我就不多談了,民國很多大師的私生活和當今一些明星網紅差不多,有點亂。在輿論上,他最出名的就是把“五七干校”稱為“牛棚”,造成后人對那特殊時期的認知有很大的誤解。看看當今一些專家教授政客的言論,就知道辦“五七干校”的理念很有必要。
只要脫離實踐和人民,就必然走向反面。
說偉人迫害知識分子,那更是污蔑。
建國前,毛岸英從蘇聯回來,毛主席就叫他到農村鍛煉;建國后,又叫他到工廠學習;朝鮮戰爭爆發,又叫他第一個參軍。毛主席不僅對自己兒子這樣,對自己女兒李敏也如此。先是下放到內蒙古的阿拉善左旗,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后來也送到五七干校進行勞動。
1970年,毛主席又把小女兒李訥下放到江西的井岡山五七干校勞動。人家李訥很有思想覺悟,在那勞動鍛煉了一段時間,發現在五七干校接觸的都是干部,接觸底層人比較少,于是主動申請去更艱苦的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通過申請,李訥就被下放到井岡山農村,和農民一起生活勞動,難道偉人迫害自己兒女?
把“五七干校”說成“牛棚”,無非迎合了當時的風氣。民國大師在底層人面前,很多還是高高在上的,后人精神民國大師的公知,對讓高高在上的知識分子適當去勞動就說成是虐待勞改,讓他們住比農民還好的五七干校就說成住牛棚,讓他們改造封建的世界觀就說成是浩劫。
把那段時間所有政策都批得一文不值,他們何時講究實事求是看問題?何時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何時講究一分為二看問題?通通否了,而且還占據輿論陣地,影響一大批年輕人。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吹捧起民國大師。
而且多數捧的是文科類的所謂大師。
畢竟公知也多數在文科類崗位。
這些大師不能讓工廠冒煙,不能讓地里長苗,不能號召民眾救國,不能擋侵略者的子彈刺刀,不能讓四萬萬人民擺脫文盲狀態,不能讓落后的農業國變為體系最完善的工業國。特別那季羨林,抗日戰爭,他在國外讀些無用之書。
正如李敖曾說的那樣,他算哪門子大師,無非活得比較長而已。
所謂的民國大師,很多如當今的一些網紅。我不說全部,因為還是有一些有骨氣和認真做事的人。我說的是“如”而不是“一樣”,因為民國大師影響精英層比較多,當今的網紅,影響底層比較多。
為什么公知喜歡把民國的名人稱為大師?
我們對外國的名人如愛因斯坦、特斯拉、麥克斯韋、歐拉和高斯等人稱為大師嗎?
不會!
我們一般稱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物理學家,稱高斯是偉大的數學家。
我們對中國古代的杜甫和李白稱大師嗎?
不會!
我們稱他們為詩圣或詩仙。
像李時珍,張衡,祖沖之,徐光啟這類人,我們也不會動不動稱大師。
民國時期成長起來的錢學森、鄧稼先和于敏等人,我們稱呼他們是大師嗎?
不會!
我們稱為科學家,或是“兩彈一星元勛”。
因為這些人在行業有著非常清晰的貢獻,用大師模糊他們的貢獻,是矮化了他們。
一般一個人有些名氣有些粉絲,然后又不能具體歸類行業中的貢獻,在民國時候就冠以大師稱呼,現在我們叫他們為網紅。
而文科類的莫言、張維迎和許小年,現在就有人稱他們為大師。又或者和尚和江湖賣藝,我們一般也會稱為大師,但這類人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改善社會生產關系起到的作用非常小,有的甚至是負作用,沒必要崇拜他們。
吹捧“民國大師輩出”,只不過掩蓋了本質進行吹捧順便攻擊一下新中國罷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