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位網友的文章,這位網友說:最近,我第一次看到莫言回應罵聲。
這位網友說,莫言在回應時,顯得很坦然、很油滑、還談笑風生。
莫言是這樣回應的:我70歲了,如果還頂不住罵聲,我就白活。污濁卑鄙心態我也有,但我從不罵人。
在我看來,莫言的話雖然很短,但這哪里是回應啊?這分明就是回擊嘛!
第一,為什么不從自身找找原因?中國人絕大部分都是善良而文明的,不會輕易罵人的,尤其是對一個七十歲的老人。你瞧瞧那些為國家、為民族真正地做出貢獻的人,那些老科學家,有幾個人會罵他們?
就算是有個別人出言不遜,也會被別人給罵回去。
按道理說,莫言七十多歲了,也算是一位令人尊重的老者了,又得過世界諾獎,如果真是為國家贏得了榮譽,誰為沒事找事罵他呢?
我相信,罵莫言的人也都是自覺自愿的,并沒有人組織和指使。
從這一點來說,莫言首先應該從自身找找原因:自己寫了那么多的文章,出了那么多的書,還獲得西方人的大獎,按一些人的說法,“莫言是為國家爭得榮譽的”,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罵自己呢?
就算罵你的人中,有些人對你不太理解,有誤解,難道你自己就不應該反省一下嗎?罵你的人絕大部分并不認識你,為什么要罵你呢?是你的名字不好?還是你的長相不好才罵你的嗎?我想絕對不是這個原因吧,大概率還是你的作品內容出現問題,你應該從你的寫作內容上、從你的寫作的立場和觀點上找找原因。
第二,他說“污濁卑鄙心態我也有,但我從不罵人”。稍微有一點理解能力的人,都能看出,莫言在這里,用了一個小小的技巧,那就是他在罵,罵他的人。
也就是說,凡罵莫言的人都是懷有“污濁卑鄙心態”的人,而我莫言也是有“污濁卑鄙心態”,但我從不罵人。他的意思這就是我莫言與罵我的人的區別。
不愧是玩文字的作家,罵人都這樣的隱晦、委婉,讓你不能輕易發現。這也許就是能獲諾獎的大作家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
第三,莫言是不是罵過人,一般人看的是他是不是直接、明白地罵,而人家大作家的罵是隱藏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不會讓一個普通人直接能看出來的。
在莫言筆下,抗日的是地主民團武裝,不是八路軍,八路軍不但不抗日,還殘殺掠奪“抗日百姓”,以至于百姓不歡迎八路軍,反而要殺八路軍。
你不信的話,咱就看幾段他的原文:
爺爺說:“媽的,我全不信你們(指八路軍膠東大隊),聯合,聯合,打鬼子汽車隊時你們怎么不來聯合?鬼子包圍村莊時你們怎么不來聯合?老子全軍覆滅了,百姓血流成河啦,你們來講聯合啦!”
爺爺別別扭扭地掏出槍,瞄得那在萬千人頭中沉浮的土八路腦袋親切,勾了一下槍機,子彈正中眉心,兩顆綠色的眼球像蛾子產卵般順暢地從他的眼眶里跳出來。
爺爺覺得,這個人的臉像一條漫長的道路,路上鋪滿土黃色的傲慢灰塵,灰塵中彌散著狡詐的狐貍氣味。這張臉上打著鮮明的土八路的印記,是膠高大隊!江小腳的人!土八路!
再看看這一段,莫言是在他的書中如何描寫膠東八路軍膠東大隊的:
膠高大隊(八路軍膠東大隊)采納了成麻子的計策,趁著暗夜,偷走了我父親和爺爺釘在村里斷壁殘墻上的一百多張狗皮,又盜走了爺爺藏在枯井里的幾十支鋼槍。他們依樣畫葫蘆,四處打狗,補充了營養,恢復了體力,籌齊了避寒衣——每人一張狗皮。那年的漫長寒冷的春天里,高密東北鄉廣闊的大地上,出現了一支身披狗皮的英雄部隊。大隊長江小腳身披一張碩大的紅狗皮——那一定是我家那條紅狗的皮,走在隊伍前頭,小腳蹀躞,狗毛翻滾,粗大的狗尾巴夾在雙腿間,狗尾巴梢尖拂動著地面。成麻子披著一張黑狗皮,胸前掛一個布袋,布袋里裝著二十八顆手榴彈。他們披狗皮的方式都是一樣的:狗的兩條前腿皮用麻繩捆扎,套在人的脖頸下;狗皮的肚腹兩側,穿兩個洞,拴兩條麻繩,兩根麻繩在人的肚臍處打結。膠高大隊因為人人身披狗皮,確實像亢奮的狗群一樣往敵營沖去.......
在馬店戰斗中立了大功勞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頭一棵柳樹上。一切跡象都證明他是自殺的。他上吊時也沒把那張狗皮解下來,所以從后邊看,樹上好像吊著一條狗;從前邊看,樹上吊著一個人......
不得不承認,如此的描寫、如此的筆法,不比直接開罵更惡毒、更陰險?更能誅心?
其實,莫言回應網友的罵,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而是多次了。
有一次他是這樣回應的:
“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后,引發了一些爭議。起初,我還以為大家爭議的對象是我,漸漸的,我感到這個爭議的對象是一個與我毫不相關的人。我如同一個看戲的人,看著眾人的表演,我看到那個得獎的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著從花朵和石塊中站起來,他搽干凈了身上的污水,坦然地站在一邊,對著眾人說,對一個作家來講,最好的說話方式是寫作,我該說的話都寫進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說出的話隨風而散,用筆寫出的話永不磨滅,永不磨滅。”
從這一段回應就更能說明莫言的心態了。你們罵你們的,而我的罵就是寫在我的作品里。
這恐怕也是莫言一直挨罵的真正的原因。
一個不知反省、不知悔改的人,能不一直被罵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