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又出手了。這一次,他將手中的43座港口甩給了美國人。有人說這是商業行為,有人說他有自己的考慮,但問題是,他有沒有考慮國家利益?有沒有考慮這個國家曾給過他的機會?
我們不妨問他五個問題。
第一,賣給誰?這43座港口的接盤方是誰?是美國人。美國是什么態度,大家都清楚。從打壓中國企業,到制裁中國科技,再到圍堵中國制造,美國無所不用其極。港口是什么?是戰略資源,是國際貿易的樞紐,是海上生命線。李嘉誠把這么多港口交給美國,難道不清楚這意味著什么?美國一向把經濟當武器,把控制權當籌碼,把別人家的東西當自己可以隨意操縱的工具。李嘉誠這樣做,是不是正好給他們遞上了一個大大的籌碼?
第二,對誰有利?賣港口,對誰有好處?對美國是絕對的好事,因為它們在全球布局,控制海上航運是重要一步。而對中國呢?對“一帶一路”呢?中國一直在推進全球互聯互通,把港口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而李嘉誠的操作,無疑是往“一帶一路”計劃上砸了一記重錘。試問,他這么做,是在為國家戰略添磚加瓦,還是在給外部勢力遞刀子?
第三,賺誰的錢?李嘉誠的財富是怎么來的?他在香港發家,依靠的是地產投機,在內地擴張,依賴的是政策紅利。每一次財富的爆發,都和大陸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改革開放之初,香港資本靠近水樓臺,獲得了大量發展機會。1997年金融風暴,誰給了他穩定的市場?2008年金融危機,誰又是他的最大依靠?中國經濟一路崛起,他賺得盆滿缽滿,但轉過頭,他又做了什么?是回饋,還是把利益拱手相讓?
第四,為什么急著跑?從2013年起,李嘉誠就開始撤資,他賣掉內地和香港的資產,跑去歐洲、英國投資,甚至連香港的核心資產都在甩賣。他對中國市場越來越冷淡,卻對西方資本市場趨之若鶩。這種轉向,難道只是單純的商業選擇?難道不是一種態度的表現?當年他在大陸大賺特賺,現在轉身離開,還要將戰略資源交給西方資本,他到底站在哪一邊?
第五,這是一時之念,還是早有預謀?有人說,商人逐利,無可厚非。但問題是,這種逐利是不是有底線?資本不是天然的惡,可當資本沒有國家觀念,沒有民族認同,沒有道義擔當,它就成了無根的浮萍,甚至成了損害國家利益的工具。李嘉誠的行為,不是偶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長期的布局。這樣的行為,真的可以用“商業考量”來輕描淡寫嗎?
有人或許會說,李嘉誠是商人,他有權處理自己的資產。這話沒錯,但別忘了,他是中國人,他的財富和地位,都與這片土地密不可分。當國家需要戰略資源,當國家需要團結一心,結果有人選擇把自己的“權力”交到外人手里。這種做法,歷史會如何評價?人民會如何看待?
中國不是那個任人拿捏的中國了。今天的中國,正在崛起,正在打破封鎖,正在迎難而上。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容忍任何人的背離,不能容忍任何人的背信棄義,更不能讓那些曾經依靠中國崛起的資本,如今成為拖累中國的隱患。今天,43座港口的去向,是一個信號,也是一個提醒。我們要睜大眼睛,看清誰是真的朋友,誰只是來撈一把就走的投機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