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前兩天,看了波蘭導演帕特奇·維加執導,2024年上映的政治傳記片《普京》。其中普京由波蘭電影明星托馬斯·德德克扮演,采用AI“換臉術”,看上去還是很像的。
這部電影,用了莎士比亞悲劇的內核,把普京表現成一個缺乏安全感的麥克白式的篡位者,他的野心,包括進攻烏克蘭等等,都是為了治愈童年時被母親拋棄所造成的心理陰影,以及為了擺脫篡位所帶來的罪惡感。
在影片中,一個頭戴蘇聯火車頭軍帽的女人,宛如前蘇聯不散的幽靈,像《麥克白》中的女巫那樣,隨時隨地在誘導著普京,而童年時期霸凌過普京的小男孩,則轉化為普京的潛意識,他一直在駕馭著普京,對著普京的耳朵下達各種各樣的指令,普京完全成了被他肆意驅使的奴仆。
陰謀家、精神病人、暗殺、為了選票策劃恐怖襲擊屠殺自己的人民、被自己犯下的惡行折磨得沒有片刻安寧……這就是波蘭導演帕特奇·維加鏡頭中的普京。
看了一下帕特奇·維加導演的履歷,他生長在一個單親家庭,14歲就在華沙證券交易所搞出了非法交易軟件,對電影和編劇感興趣,拍出過《愛、性與傳染病》這樣的電影,他是一位能夠拍R級片的人才,各種手持移動中的大特寫,把迷幻感節奏拉得極強。
《普京》拍成這個樣子,當然并不僅僅是由于導演的個性使然,或童年陰影,更重要的因素還在于波蘭對俄羅斯的心結:一方面,波蘭認為自己屬于歐洲,對“亞洲”的俄羅斯有文明優越感,另一方面,波蘭在歷史上多次被俄羅斯瓜分,甚至滅國,二戰中還發生過至今波蘭人感到創深痛巨的“卡廷事件”,俄羅斯又始終令波蘭人感到恐懼,并且仇恨。
02
—
現實當中的普京,當然不是電影《普京》所表現的樣子。
普京固然不是一些人心目中英明神武的“大帝”,但也是當今世界中,屈指可數的成熟、老練的政治人物。
以俄烏戰爭為例,應該說,普京一開始的確犯了軍事冒險主義的錯誤,試圖像1968年蘇軍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那樣,通過空降奪取機場,直接控制烏克蘭首都基輔,再配合地面進攻,在較短時間內兵不血刃占領整個烏克蘭,結果遭遇重大挫敗。
但普京的過人之處在于,在遭受挫敗后沒有陷入慌亂,而是及時調整部署與目標,把進攻重點放到烏東俄語區,很快就改變了被動局面。
去年8月,烏軍突然向俄羅斯本土的庫爾斯克一帶發起進攻,意圖調動烏東俄軍回援,一舉改變整個戰局。但普京不為所動,不僅使烏軍統帥部沒有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反而因為分兵而陷入更大困境。
如今,普京的耐心重于得到回報,庫爾斯克方向攻守之勢已經發生逆轉,距離俄軍完全收復庫爾斯克,已為時不遠。
目前看來,普京通過了失敗的考驗,但他是否可以通過勝利的考驗,還要繼續觀察。這一考驗將在俄軍收復庫爾斯克后來臨:普京能不能在軍事上較為有利的條件下,不重蹈圖哈切夫斯基元帥1920年在華沙城下的覆轍,以比較有利的條件結束這場戰爭?
波蘭導演拍攝的《普京》,在去年烏克蘭舉辦的“基輔國際電影節”上首映,其丑化普京及俄羅斯的意圖非常明顯,但客觀地說,這部影片,也折射了與俄羅斯有著無盡恩怨情仇的東歐諸國在面對俄羅斯時的復雜心理。在這里的許多人看來,俄羅斯是病態的、黑化的、邪惡的和不可信任的。
了解了這樣的心理背景,對我們理解歐洲,尤其毗鄰俄羅斯的東歐與俄羅斯的關系,有很大幫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