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美國彭博社出了一篇報道,說沃爾瑪公司已經要求部分中國供應商大幅降價,承擔關稅成本。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其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包括廚具和服裝制造商在內的某些中國供應商被要求每輪關稅降低10%的價格,基本等同于要求其承擔特朗普關稅的全部成本。
注意是每輪關稅降低10%的價格,不是總共降低10%的價格,特朗普這輪額外加征的關稅是10%+10%總共2輪,也就是說沃爾瑪公司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20%,所以彭博社在報道中稱是要求中國供應商承擔所有關稅成本。
報道一出,美國沸騰了,鑼鼓喧天,紅脖子高興壞了,各種贏學在美國社交平臺上滿天飛,總之美國贏了,大贏特贏。
中國這邊的媒體立刻跟進調查此事,得知的真相是沃爾瑪確實發了這樣一個通知,但幾乎被供應商全部拒絕,供應商稱自己的利潤空間只有2~3%,超過這個數就虧本,不可能同意沃爾瑪的條件。
3月12日,中國商務部門約談沃爾瑪,對其進行警告。
商業價格談判,為什么要官方部門出來約談,而且約談有意義嗎?
因為這不是商業價格談判,而是美國的輿論戰,所以我們必須在輿論上給予回應,所以需要商務部出面約談,然后大量報道。
如果真的是正常商業價格談判,不管怎么談價格商務部都不會約談的,而且約談了也沒用,市場價格的運動趨勢不會因為監管部門的簡單約談而改變。
如果市場認為價格應該跌,那隨便你怎么約談,后面價格必跌,采購商和供應商有一萬種辦法變相降價,反之亦然。
我們認定這個是輿論戰,是惡意行為,那是因為沃爾瑪放出的條件是一個它自己明知道不可能有人同意的條件,故意這么對外釋放,那只能是配合彭博社搞的輿論戰。
只要了解中國制造業利潤率的,就不可能認為沃爾瑪提出的所謂讓供應商降價20%屬于“正常商業談判”。
因為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5%。
具體到高端制造業,如半導體等,可能有10%的利潤率,但如果是廚具和服裝這種,那只有3~5%左右。
一般來說如果能拿到5%的利潤率,那就屬于是暴利,但低于3%一般就沒人愿意做了,原材料和匯率價格稍微波動點就要虧損,所以最終才形成了3~5%的利潤率空間。
具體到每個采購商有不同的價格,那都是因為訂單量不同導致的成本不同,利潤空間都是只有3~5%。
沃爾瑪是超級巨頭級采購商,訂單量是絕對頭部級,對市場價格的了解程度也是絕對頭部級,每家供應商成本多少沃爾瑪都一清二楚,全都是下廠調研才會給訂單的。
因此沃爾瑪的供應商利潤空間只有2~3%,這一點是明牌,不需要通過記者轉達,沃爾瑪早就是明知。
別管特朗普的關稅是25%還是45%,如果供應商的利潤空間有50%,那降價45%毫無問題,只要還給留5%的利潤那就夠了。
但現在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只有2~3%,你要求供應商降價20%,那怎么可能做得到,供貨商再怎么樣也不可能虧本18%給你供貨。
沃爾瑪想降采購價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提高訂單量,通過這一點來降低供應商的成本,而現在沃爾瑪在不提高訂單量的前提下單方面要求降低供貨價,這是明知供應商不可能答應還開出這樣的條件,然后大造輿論讓美國互聯網狂歡一波,那不是為了輿論戰是為了什么?
這里進行一下科普,有人不相信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5%,更不相信給沃爾瑪供貨的制造商利潤率只有2~3%,說這么低的利潤率還有人愿意干制造業?
我剛才說了,如果能拿到5%的利潤率,在制造業屬于暴利,這里解釋一下。
有人把5%的利潤率理解為年化投資回報率,認為是我投資100萬開個廠,一年下來賺5萬塊錢。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制造業確實沒啥意思。
但實際上的5%利潤率,指的是你采購一批原材料,加工成產品之后賣出去,原料人工利息稅費成本總共100萬,賣出去后收款105萬,這個才叫制造業的5%利潤率。
從采購原材料到成品出廠所耗費的時間,叫一個生產周期。
很明顯,制造業產品的生產周期不是一年,而且很短,遠遠低于1年。
就以沃爾瑪里常見的服飾箱包類,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出廠,耗時大約20~45天。
這個生產周期我們按平均30天進行計算,那就是一年可以循環12次。
假如訂單量爆滿,整個廠子產能全開,瘋狂的采購原料然后把原料制造成產品,每循環一次賺5%。
那投資100萬,就算不考慮復利一年下來也能凈賺60萬,年化利潤率是60%,你說這算不算暴利?
當然制約年化利潤率的除了生產周期,還有一個回款周期,制造業極端看重回款周期就是因為這個東西嚴重影響年化利潤率。
比如說生產周期是1個月,每個生產周期需要的總成本是100萬元,但回款周期是2個月,那我只準備100萬的本金就沒辦法連續不斷的采購原料。
要么壓上游原料供應商的回款,要么就自己準備200萬本金,但一年的總利潤額是不變的,都是60萬,這會導致年化利潤率直接減半,只剩下了30%。
如果回款周期是3個月,而你沒辦法壓上游的原料款,自己出錢扛所有的回款周期,那年化利潤率就變成了20%。
如果回款周期是6個月,那年化利潤就變成了10%。
但這個款不管是誰壓誰,總得有人出,成本只會轉移不會消失,所以最后全行業就會形成一個均衡的回款周期和年化利潤率。
沒那么低,也沒那么高,湊合過日子。
說完了這些行業規律,你就知道工廠定價格的原理了,誰給的單量大,讓我的廠子可以源源不斷不停歇生產,誰給我的回款周期短,那誰可以拿到更低的價格。
但最低,你也得給供應商商留3%以上的利潤空間,不然供應商就沒有做的意義了,因為原材料價格和匯率是有波動的,同時開廠怎么都是有風險的。
沃爾瑪把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壓到了2~3%,這已經是行業極致了,沒辦法更低。
在這個基礎上要求供應商再降價20%,那意思就是讓供應商每個生產周期虧損18%。
一年周轉個10次,那就是虧損180%,褲衩子都虧沒了,這種單不是能不能做的問題,而是誰做誰死,并且是半年內家破人亡,周轉速度越快虧的越快,可不是一年只虧了你本金的18%那么簡單。
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沃爾瑪是全球行業龍頭,它能不知道?
明知這種要求必定會被全部拒絕,還非要放出消息,然后隱藏中國供應商全部拒絕的消息,就讓彭博社報道一個自己要求中國供應商承擔所有關稅成本的新聞。
這不是輿論戰是什么,這不是惡意行為是什么?
沃爾瑪想用這種辦法在美國造一波輿論,顯示自己“低價”,給自己沖一波銷量,但這種行為損害了中國利益,同時屬于制造假新聞。
那中國商務部約談沃爾瑪,警告一番,是理所當然。
特朗普這波對中國增加20%的關稅,中國供應商不可能承擔這個成本,因為價格已經壓到極致,已經一點都低不下去了,那這個20%的關稅成本難道是全部由美國消費者來承擔?
是的,沒錯,確實是美國消費者全部承擔。
中國制造這些年是自己卷自己,不惜代價的卷成本,根本就不是拿著外國的成本去定價,而是中國同行卷中國同行,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外國最低成本每件110元,中國給出的價格絕不是109元,而是50元起跳,只要還有中國同行愿意51元接單,那我就只賣50元。
因為中國產能過剩,實際產能是溢出的,而制造業的周轉率其實很高,哪怕3%的利潤率周轉10次就是30%,所以只要給一點點利潤,那就比產能閑置要強得多。
只要生產線動起來,一點點生產利潤率周轉一年之后就會變成一個很大的年化利潤率。
那這錢肯定我來掙啊,怎么可能讓給同行去掙,然后我自己家的生產線閑置著。
這樣卷了很多年之后,中國制造的性價比已經是喪心病狂的高,不管你加多少關稅都只能買中國的,因為加了關稅還是比采購其他國家的便宜,這一點在疫情期間已經歐美早就試過了。
因為中國的定價從一開始就沒有高毛利,就不是以比國際同行低一點點的標準去定價的,而是往死里砸價格。
這導致中國制造的毛利潤很微薄,是在賺辛苦錢,但也導致了在關稅戰的時候中國制造穩坐釣魚臺,甭管你怎么加關稅都不可能讓中國承擔,因為工廠已經沒辦法再把價格做低了,但凡能低1%,早就自己把價格打下去搶單了,根本不需要等特朗普出來加關稅。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只對中國的高端制造有限制效果,如機電汽車等產品,因為這些產品是依賴公司品牌的,貨值大公司數量少便于監管。
限制一個比亞迪進美國,就能限制住大量的產值,而且很好管,消費者不可能購買一個抹掉所有標簽的汽車,太不安全太沒保障了,寧可不買,其他機電產品同理,三無產品絕對沒人敢要,再便宜都不行。
但對于中國的中低端制造業而言,那就不一樣了,這些產品沒有啥品牌效應,大多都是白牌,而且極難追溯來源。
原料這東西的定義是很寬泛的,特朗普頭上戴的“MAGA”帽子,別管嘴巴上說是哪國生產的,實際上中國工廠完全可以把這樣的帽子造出來,只有最后掛標簽那步不做,然后把這樣的“半成品”當成原料去銷售。
某個國家買了之后,在自己工廠里直接打個標簽就可以當成自己的產品,然后銷售出去,至于之前采購自中國的“半成品”,在賬本上的顯示是“原料”。
這樣的商品貨值極小,對應的企業多如繁星,動作相當隱秘,根本不可能核查,即便被美國商務部興師動眾查到了又怎樣,重新注冊一家企業不過千把塊,換個殼就是了,美國要是介意連法人都可以一起給你換了。
而這樣的“轉口成本”是很低的,中國產品+轉口成本合并后的總報價,也比很多國家的采購價要低。
而且最關鍵的是,這個轉口成本是個固定值,不隨特朗普關稅的增加而增加,你關稅是25%也好,45%也罷,就算你加到100%,這個轉口成本都不會增加一絲一毫。
所以自2018年特朗普掀起關稅戰以來,美國采購商要么自己承擔關稅成本,要么就轉口采購,這就導致中國的總出口金額絲毫沒有受到關稅戰影響,只有中對美的紙面出口金額有一定影響。
2018年,中國總出口2.45萬億美元,對外總順差3500多億美元,其中對美國順差3200多億美元。
2024年的最新數據剛更新了,順差之前預計的已經很高了,但最終實際值更高。
2024年,中國總出口3.6萬億美元,對外總順差9920億美元,其中對美國順差3610億美元。
特朗普掀起關稅戰6年后,中國的總出口金額上漲50%,總順差上漲283%,這就是特朗普關稅對中國的壓制6年的效果。
也許有點用,但真沒看出來有啥用。
實際上就是給中國最沒國際競爭力的那些低端產品加了一個轉口成本而已,加上這個轉口成本后沒競爭力的就失去了訂單,但大多數中國產品加了這個轉口成本依然吊打世界同行,讓采購商只能買自己的,所以毫無影響。
對中國那些沒有品牌溢價的白牌中低端產品而言,在這個轉口成本之上,特朗普加多少關稅都沒用。
對中國的高端產品,這個關稅有用,因為高端產品沒辦法轉口,但世界很大,中國產品如汽車機電手機等,之前的海外市場約等于零,都是歐美貨,那先開拓歐洲非洲拉美等市場,就足以維持很多年的產能爆發。
至于沃爾瑪商場里面,賣的不是中國的高端產品,而是服飾箱包玩具娃娃和副食品之類,中國工廠基本沒啥品牌在里面,都是代工,價格也早就被沃爾瑪壓到了極致,只給留了2~3%的利潤空間。
既然如此,要么沃爾瑪自己抗關稅,在美國對消費者提高20%售價,要么就自己搞轉口,隨便找幾個國家的小企業,讓他們從中國采購“原料”。
都不喜歡的話,您也可以先去其他國家轉一轉,多對比幾家,如果后續有調整需求,歡迎隨時回來溝通(微笑三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