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衡量國民經濟產值的標準GDP到底能說明什么?對這個問題也是存在一定意見分歧的。我國采用GDP的計算方法開始于1992年。1985年之前衡量國民經濟的指標是國民生產總值(GNP)。我不是學經濟的,對國民生產總值(GNP)和GDP不懂。只是從相關資料中看到的解釋,說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國民生產總值不同,國民生產總值是個收入概念,而國內生產總值是個生產概念。因為不懂這些概念就不多說了。
但是,網絡上一些人往往以現在使用的GDP數據來否定前三十年的建設成就。而對前三十年的“GDP”多少都是后來推算的,其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其實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GDP計算的是國內生產總值,包括外資企業,這些企業的利潤最終還是要回流到他們本國去的,并不屬于中國人的。而之前的國內生產總值,沒有外資企業兩種計算方法,這有著明顯的差異。同時改革前還有大量的投入是不進行計算的,此前的各類基礎建設,如水利工程、交通設施等等,都不計算國民收入的,但如果按GDP計算是要計算進去的。
有人以某些別有用心的經濟學家推算的所謂GDP,對前三十年進行抹黑,但是,他們并不真正弄懂GDP存在的嚴重偏差。據相關資料顯示,如果以GDP作為衡量國民經濟指標的話,迄今為止,中國人均GDP世界排位最高的年份是蔣家王朝將要滅亡的1948年,排名第40位。
而1948年的國內經濟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應該知道,1948年是蔣家王朝打內戰最為激烈出現巨額赤字,是不得發行天文數字的金圓券瘋狂掠奪人民的一年,到1949年,物價上漲了500萬至1100萬倍,金圓券面額最大的一張達60億元。面額100萬的比比皆是,當個百萬富翁不是什么難事,只不過是即使買煤球也要用麻袋裝錢。這樣的惡性通脹,竟然成了中國人均GDP世界排名最高的年份,這是一個多大的諷刺!我們的一些專家教授還以此來惡毒否定新中國,這不覺得荒唐嗎?
再看看我們今天的GDP,今天在抖音上看到李孔岳的一個視頻,他說的是今天的GDP問題。對于李孔岳,我對他有過一點印象。李孔岳的身份是985高校教授,博導、經濟學家。對他我是沒有什么好感的,因為我曾兩次刷到過他的視頻,在他的一個視頻里,發表了與張維迎等一類經濟學家完全相契合的觀點,說什么“市場經濟就是對窮人最好”的經濟。他說“解決共富的最佳手段,就是市場經濟,窮人受益最大”。還有一個視頻,說明他不是無知,而完全是別有用心。我也曾寫文章進行了批駁。在這個視頻里,他把中國科技發展進步取得的成就全部歸功于市場經濟,竟然胡說八道什么,“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電燈、汽車”。他混淆概念,把科技進步與市場經濟混為一談。而新中國在建國后就已經有了自己建立起來的發電站,也有了自己制造的汽車,火車以及飛機。他竟然把中國的電燈、汽車的制造都歸功于市場經濟,所以,覺得這個人的人格是存在嚴重問題的。
但今天刷到他對GDP看法的視頻,覺得這種認知還是一個經濟學家應有的科學態度。在這個視頻里,他認為,GDP不代表財富,更不代表我們的實力。他的這個觀點是有獨到之處的。在當前不少專家精英以所謂的GDP自嗨的情況下,他能提出這樣力排眾議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他說,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指標是什么?GDP。并且,他以具體數據作為論據,他從我國人均GDP來說明了我國經濟的現狀。他說,2024年,我國GDP總量134.91萬億元,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1314元,我國14.08億人口,居民可支配收入為41314×14.08=58.18萬億元,占GDP比值43%。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是65%,我們20年前是65%,這說明我們這個主要指標是持續下跌的。而我國的GDP總量2024年134.91萬億元,世界排名第二,人均排名6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從他的這個數據,我們不難看出,20年前我國人均GDP水平是65%,而20年后的GDP總量達到了134.91萬億,人均水平卻降低到了43%,降低到22%。這又應該怎樣來解釋?
從李孔岳關于GDP的這個數據分析,我們不妨聯系改革前的國民生產總值數據來做一個比較。
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統計的1980年前的數據,中國工農業總產值1950年是574.8億元,1980年達到6619億元,30年增長了11.5倍,年均增長8.5%。其中工業總產值由191.2億元增長到4992億元,增長了25倍多,年均增長11.5%;農業總產值由383.6億元增長到1627億元,增長3.2倍,年均增長4.9%。
我們就以國民生產總值來做個比較,前30年增長了11.5倍,按這個速度計算,后30年,以6619×11.5=76118.5億元也就是說2010年應為7.6萬億元。注意,這是1980年前的物價水平計算出來的數據。而2010年的GDP是42.12萬億元,
根據AI推算,以6619億元為基礎,以平均每年8.5%的速度進行計算,44年后的2024年應該為187148.27億元。這是按1980年前的物價水平計算出來的結果。
我們再從我國采用GDP計算以來的國際排名來看,1997年,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18個年頭,中國人均GDP是781美元,世界排名為第135位,到2017年,中國人均GDP是8759美元,世界排名提高到了第73位,人均國民總收入世界第95位,都與蔣家王朝將滅亡時的1948年的第40位相差甚遠。從這樣看來,證明了李孔岳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即GDP不代表財富,更不一定代表我們的實力。特別是以GDP否定前三十年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衡量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科學的依據有人認為是鋼產量,有人認為是發電量,這兩個方面倒還很有說服力。
有人美元GDP和發電量做了一個比較,把毛主席時代的發電量與外國比較,用美元和GDP對比。
中國與美國,中國1952年304.9億美元,1975年是1634.3億美元,增長5.4倍;
美國1952年是3677.3億美元,1975年是16889.2億美元,增長4.6倍。
用發電量來比,中國1952年是73億千瓦時,1975年是1958億千瓦時,增長26.8倍;
美國1952年是4631億千瓦時,1975年是20009億千瓦時,增長4.7倍。
從發電量來看是美國增速的6.2倍。
與日本相比,日本1952年是172.5億美元,1975年是4999.4億美元,增長29倍。
發電量日本1952年是516億千瓦時,1975年是4758億千瓦時,增長9.23倍。
毛主席時代發電量增長26.8倍,GDP只增長5.4倍,而日本發電量增長9.2倍,GDP卻增長了29.0倍。
所以,用美元GDP得出了一個荒唐的結論:迄今為止,中國人均GDP世界排位最高年份是蔣家王朝將滅亡時的1948年,排名第40位。但是,人們的生活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高GDP根本就代表不了什么。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贊同李孔岳的這個觀點,GDP不代表財富,兜里有多少不縮水的錢才是至關重要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