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無論從商業還是從文化影響力的角度來看,《哪吒2》都已經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這一點,就連最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也不再懷疑了。
《哪吒2》何以獲得如此廣泛的認可呢?是因為“中國畫風”嗎?
不是。
《哪吒2》固然堪稱視覺盛宴,但其在影像上的中國畫風、中國審美等,都并不突出。餃子導演遵循的基本還是好萊塢的動畫造型與美學邏輯,在這一方面,相較于之前的《長安三萬里》【點擊閱讀】《白蛇緣起》等,《哪吒2》甚至“稍遜風騷”。
我曾經說過:受觀眾歡迎的電影,一定是在某種程度上回應了時代焦慮。
也就是說,電影中的意義與情感表達,必須激發以青年人為主體的觀眾的情感共鳴。
《哪吒2》做到了這一點。影片的成功,可以說是現實主義的勝利。
的確,《哪吒2》是現實主義的成功作品,它雖然包裹著神話故事的外衣,但講述的卻是當代青年的人生故事,并且講得絲絲入扣,一詠三嘆,令人回腸蕩氣。
和當代青年一樣,哪吒進入社會后,面對是一個原子化的世界,既沒有封建的、宗法的共同體,也沒有社會主義共同體。
哪吒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他所能依托的,只有這樣三組關系:父母、兄弟、師徒。
不過,父親雖然是陳塘關總兵,但面對高渺的神祗世界,面對法力無邊的天庭諸神,哪吒想靠“拼爹”來擺脫困境,是不可能的。父母反而經常會成為一種“累贅”,需要哪吒來保護;
兄弟敖丙和自己情同手足,必要時不惜兩肋插刀,但問題在于,敖丙自己的麻煩也很多。在《哪吒2》中,敖丙甚至要靠附體在哪吒身上,才能避免魂飛魄散。
師父太乙真人在天庭倒是人脈甚廣,和大權在握的無量仙翁是師兄弟,可以提供實質性幫助,但也相當有限。
所以,哪吒是自由的,也是孤獨的,他既不受限制,也不被保護,一切全都要靠自己。
正如《哪吒1》主題歌——“生活你全是淚,沒死就得活受罪,越是折騰越倒霉,越有追求越悲催,垂死掙扎你累不累,不如癱在床上睡。來來回回千百遍,小爺也是很疲憊”——所反映的那樣,“哪吒”的故事,是晚近四十年來,在市場競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到兩代人的生存寫照。
無論是《哪吒1》還是《哪吒2》,其實講的都是一件事,即哪吒要通過自己的全部努力,證明這樣一點:無論命運怎樣陰差陽錯,哪怕從靈珠換成了魔丸,無論遭到社會大眾怎樣的排斥、白眼與孤立,無論被生活如何欺騙與毒打,我都能靠自己的意志與能力,決定自己的命運。
“我命由我不由天!”
這是當代青年個人主義的神話式宣言。
在現實生活中,這當然很難做到,甚至不可能做到,但在銀幕上,哪吒卻酣暢淋漓地做到了。
任何電影都是導演的假面舞會。餃子導演四十歲時,還要靠母親微薄的退休金維持生活,如今,他已經成了有史以來最賣座的中國電影導演。所以,當餃子為哪吒寫下這句臺詞時,心中一定充滿激情,他毫不懷疑自己雖然在那些俗人看來,像是不務正業的異類,但最終一定能夠證明自己的強大。
銀幕上的哪吒壓抑著內心的狂喜,肅穆地享受勝利,銀幕下的青年感慨萬千,熱淚盈眶——他們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中的生存體驗,以及由此長期積累的情緒,似乎第一次在觀影活動中得到如此純粹、暢快的釋放。
有趣的是,當人們走出電影院,漸漸從被哪吒激起的狂熱中冷靜下來的時候,那位小心翼翼、兢兢業業、省吃儉用、落落寡歡,背負著父親和弟弟無盡希望,沒有天生神力和太乙真人師父加持的申公豹,反而獲得了更多的共情,一首《我們都是申公豹》,悄悄流行起來。
歌詞是這樣的——
我們都是申公豹,
為了生活在奔跑,
被現實磨平棱角,
最后成了三腳貓;
你我都是申公豹,
公不公平顧不了,
只要家人過得好,
自己就是自己的依靠!
這首歌,唱出了銀幕下大多數人的孤獨與傷痛,相較于哪吒,申公豹才更像自己,他們眼含熱淚,一邊唱一邊揮動著手臂,“自己就是自己的依靠……”
還有比這更加現實主義的嗎?我也落淚了。
02
在上一篇影評中,我比較了《哪吒2》與《大鬧天宮》。
孫悟空是要革命的,他要摧毀凌霄寶殿的秩序,以花果山的秩序取而代之。【點擊閱讀】
哪吒也進行了反抗,但他的反抗是反應式的、直觀的和感性的。
哪吒,很多時候令人聯想起《英雄本色》(1986)中小馬哥。
在這部名片中,雖然狄龍飾演的宋子豪,張國榮飾演的宋子杰同樣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但人們最喜歡的,還是周潤發飾演的小馬哥。
小馬哥是個人主義的,但他的個人主義指向自我肯定和自我實現,指向義薄云天,為兄弟一許生死。他本來有機會帶著大筆金錢遠走高飛,但是,當意識到豪哥身陷絕境時,已經離去的小馬哥又駕著汽艇飛馳回來參與到實力懸殊的決斗中去,盡管他深知這意味著將踏上生命的不歸之路,但仍義無反顧。
小馬哥的人生哲學是,信自己、自己干。
事實上,影片被青少年模仿的話語并不是“一朝做賊,想做好人難”這一類道德訓誡,而是“我信神,我就是神”,“我失去的東西,我一定要奪回來”,“我有我自己的原則,我不想一輩子被人踩在腳下”,“我發誓再也不會讓人用槍指著我的頭”這一類的豪言壯語。
“我信神,我就是神”和“我命由我不由天”,難道不是同一種意涵的不同表達嗎?
哪吒和小馬哥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被現存秩序逼到了邊緣,但他們心中漾起的卻是對個人競爭更加強烈的認同,是對實現個人價值更加強烈的欲望和更加堅定的信心……
所有這些,都和一個市場經濟社會,或者更直截了當地說,和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所要求的個人倫理與商業倫理,有極大重合之處。
換言之,他們的肉身與生活被放逐到了社會邊緣,但他們的心理秩序,卻仍然和主流秩序有著強烈的共振。
小馬哥式的個人主義,正是為資本主義所需要的。如果有好的起點和機會,他會成為另一個李嘉誠。
《哪吒2》所引發的史無前例的觀影熱潮,意味著通過個人奮斗來自我證明、自我實現的的個人主義,已經在大眾文化中崛起。影片既是對處于激烈市場競爭中深感孤獨無助的青年的一種慰籍,抑或麻醉,同是也是一種個人主義的啟蒙與普及。
這種個人主義,一方面,充滿自信,虎虎有生氣,洋溢著國家民族處于上升期的朝氣與活力,另一方面,又騷動不安,蘊藏一個社會內部深度焦慮——“我命由我不由天”固然令人振奮,“我活不活無所謂,我只要你死”又意味著什么呢?
上個世紀,“娜拉出走后會怎樣?”曾引發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與討論,并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今天,“哪吒戰勝了無量仙翁后會怎樣?”也應該引發我們同樣深入的討論與思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