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據《環球時報》、《參考消息》等報道,當地時間2月9日,馬斯克在X上轉發了一則要求關閉“美國之音”和“自由歐洲電臺”的貼文,他在轉評時說:“太對了,把它們都關了。”
馬斯克還說這些媒體,沒有人再聽它們的話了。“激進瘋狂的左翼人士,一邊自言自語,一邊燒掉美國納稅人每年10億美元”。
按照DOGE小將們效率,估計他們很快就要端了“美國之音”。
對中國人來說,“美國之音”是個不折不扣的“反華蛇窩”,每天24小時不停制造針對中國的有毒有害信息,虛假新聞。
遠的不說,單單在北京冬奧會開幕期間,“美國之音”48小時內發了多少篇反華稿件,你想得到嗎?
70多篇,創下紀錄。而且絕大部分只有中文版,沒有英文版。
“美國之音”有多毒?毒到連美國人都不能收聽。
根據1948年1月杜魯門簽署的《史密斯-蒙特法案》(《美國信息與教育交流法案》),美國政府傳播給國際受眾的信息,不得在美國國內傳播。
直至2013年,奧巴馬簽署法律,才廢除了限制措施。
這個蛇窩里,什么樣的毒蛇都有。除了中文,還有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波斯文、越南文……
當然,中文信息現在是它們的主營業務。
那些擅長中文寫作的,其實并不是美國白人,而是從華裔社區、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招聘來的“人才”。
業務能力很強,他們都是經過了審查和挑選的。
政治立場很堅定,他們對美國的愛,甚至超過了美國人。
“美國之音”今年已有83歲,它對美國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
1942年2月24日,該機構一降生,就是美國政府的宣傳機器。
它籌建于1941年,由于太平洋局勢日益緊張,羅斯福下令成立了“外國新聞處”,任命羅伯特·舍伍德為處長,由政府出資,設立電臺,宣傳美國對外政策。
1942年開播時,舍伍德還需要借助BBC發聲,但播音時要加上一句:“現在這里是來自美國的聲音”。
所以,“美國之音”就成了該機構的名字。
1942年7月,“美國之音”并入美國戰時情報局,規模迅速擴大。
二戰結束不久,冷戰開始,“美國之音”搖身變成了一家“獨立媒體”,其實它是美國打輿論戰的一艘航空母艦。
美軍航母趕往目標地區還需要一段時間,而“美國之音”的轟炸機可以隨著電波“秒到”,并“秒殺”一些人的大腦。
美國其它幾艘輿論戰航母,前面都要加上“自由”二字,如“自由歐洲電臺”等等,與“美國之音”共同作戰。
朝鮮戰爭期間,“美國之音”是主力部隊。
艾森豪威爾總統在50年代視察“美國之音”總部時,曾經說過:“在宣傳上花一美元,相當于在軍事上花五美元。”
他還表示:美國之音”要穿過國境、越過海洋、滲透鐵幕,同對手進行你死我活的斗爭。
為了建立“美國之音”的可信度與親和力,一開始,它的信息八分真,兩分假。
“八分真”是為了取得聽眾信任,培養收聽習慣,“兩分假”才是真正目的。
1963年,林登.約翰遜上臺后,為了配合越南戰爭進行反華宣傳,他專門成立了“中國報道項目”,要對中國大陸實現電波全覆蓋。
隨著經費增加,“美國之間”在普通話、粵語、閩南話、上海話之外,又增加了潮州話、四川話、客家話和少數民族語言節目,每天播音時在10個小時以上。
1963-1964年上半年,為了阻止中國核武器試驗,“美國之間”進入了瘋狂狀態。
一、告訴中國人民,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徒勞無益”的,遭到國際社會共同反對,呼吁大家起來反對原子彈;
二、在香港邀請學者、文人出面發聲或撰文反對中國發展核武器,理由是中國還很窮,要理性。
但這沒有什么用。1964年10月,羅布泊一聲巨響,徹底粉碎了“美國之音”的破壞性宣傳。
看到中國人充滿了自豪感,自信心,“美國之音”又調整戰術。
減少對中國攻擊性、辱罵性的宣傳,增加價值觀、政治制度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柔性宣傳,強調物質文明。
子彈是有型的,而電波則是無形的;子彈很能難擊中人的腦袋,電波卻能做到。
“美國之音”的柔性報道,比攻擊性報道效果要好,但對中國來說,危害性更大。
今天的00后、10后,應當沒聽說過“干擾臺”這個單位。
“干擾臺”是中國的電波防御網基層單位。因為“美國之音”等電臺,包括臺灣的,故意鄰近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波段,收音機很容易調到。所以,必須用技術手段阻止。
當年收聽“敵臺”的人會受到批評教育,如果你聽了還要在社會上傳播(得瑟,賣弄,故弄玄虛),那就可能構成犯罪。
現在有些人譏笑那時的做法,但這恰恰證明了這些人的無知。
美國為了防止對手的宣傳,搞得法網密布,有各種罪名可以起訴。
“冷戰”不是只有長矛,還有盾牌。
美國用1938年的《外國代理人登記法》,長期禁止美國人民收聽“敵臺”,誰要是將“紅色信息”在社會上傳播,FBI分分鐘上門。
直到2018年,美國政府限制中國媒體駐美機構的理由仍然是--《外國代理人登記法》
2020年3月2日美國國務院宣布,對新華社、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人民日報》等5家中國駐美媒體的中國雇員人數設置上限為100人,變相驅逐60多中國記者。
美國到底在怕什么?怕美國人民看到中美兩國的真相。
所以,小紅書對賬時,美國網友會對中國的學生無息貸款、買菜不用分期付款感到意外。
其實,在網絡時代,靠造謠為生的“美國之音”走向沒落是必然的。
里根在“美國之音”播音室念段稿子,就能在蘇聯社會引發震動的時代,早就結束了,共和黨覺得“美國之音”已成財政包袱。
但民主黨和一些建制派的大佬認為“美國之音”是軟實力的一部分。
公知們總是在說美國只有“獨立媒體”,那“美國之音”是誰撥款的?
管理人員是誰任命的?
工作計劃是誰制定的?
工作方向是誰確定的?
信息內容是誰審查的?
這一切都是美國的政府行為,為美國媒體洗地的公知不是蠢就是壞。
“美國之音”面臨關門,有些人就慌了。
美國全球媒體總署前負責人阿姆斯特朗(Matt Armstrong)就警告共和黨政府:“這太可怕了,許多人可能會受到影響,后果非常嚴重。”
(根據1994年通過的《美國國際廣播法》,美國新聞署、聯邦關系與媒體辦公室整合為美國全球媒體總署)
該署主要媒體就是“美國之音”和“自由歐洲電臺”等。
對一些政客來說,“美國之音”就是重要“戰略資產”,是美國建立輿論霸權的重要工具,所以,它不能死。
美國輿論霸權,我們都感受過,而且極為雙標。
反華媒體造謠,那叫“言論自由”;
中國媒體發聲,那叫“宣傳攻勢”;
美國監控媒體,那叫“維護國家安全”;
中國管理媒體,那叫“限制自由表達”。
美國全球媒體總署是“美國之音”的娘家。
特朗普在去年12月任命前主播卡莉·萊克接管了美國全球媒體總署。
馬斯克如果通過打擊“美國之音”,成功關掉這個神秘部門的話。
那么,這些長年混跡于美國各大媒體反華流水線上,以造謠為生的中文女工們的生活就要成問題了。
這些人針對中國制造的謠言的惡毒程度,我都不方便復述。
它們現在是真的慌了,有的已經在網上喊話,“機構不能關”(狗糧不能斷)。
馬斯克炮轟“美國之音”,背后是兩黨的激烈博弈,生意人有生意人的想法,戰略家有戰略家的看法,勝負難料。
但那些靠出賣國家、詆毀國家、詛咒國家博取美國信任的人,在美國人眼中的價值還不如一只100美元的話筒。
更可悲的是話筒還值得花錢修理,而它們只能被當成垃圾倒掉!
讓它們去流落街頭吧,反正它們天天說美國是天堂。那就不用上班辛苦編謠言了,終于可以自由地呼吸香甜的空氣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