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
做“了不起的群眾”,首先意味著我們不要把一些過于沉重的包袱過早地背負在自己身上,其次,不要放棄對身邊人的基本的善意。
當更多的人能成為“了不起的群眾”時,那些在他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就能夠有更多的人能夠盡力而為,挺身而出。當自己的良心與“自利”傾向尖銳碰撞的時候,就能夠有更多的人在壓力下做出“正確的選擇”。
即便“今年會比明年更好,明年會比后年更好”,我們也必須堅強或不那么堅強地面對它。
文| 叁零柒計劃編輯部
早些時候,叁零柒計劃編輯部議定過一個寫作方向: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個體經驗記錄。我們今天依然把這一宏愿記在心里,但是要談及本號發出的每一篇文章,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并不是一直在踐行這一點。
那我們實際上在做些什么呢?
實際上,也有別的同樣在做自媒體的朋友向我們提過這個問題。如果要簡單回答一下,可能主要有兩點:
其一,是幫左翼青年寫“回憶錄”:整理大家的思考與生活的軌跡。我們相信,或許在過去或未來的某一瞬間,大家都需要這樣的紀念。在互聯網時代,提煉,記錄每個人的故事,已經是一件成本很低的事情了。
與此同時,這件事情的價值恰恰是在推進項目本身的過程當中體現的。許多時候,大家會預設左翼青年應當是一個學生。當然,這沒錯,在這個群體里學生比例非常高。然而,當我們通過問卷與訪談進入到更多朋友的生活世界當中,我們往往會發現這個故事并沒有這么簡單——學生總會畢業,青年人總會長大,會不可避免地變成勞動者,去面臨過去只存在于書本上的那些“毒打”。事實上,許多朋友的學生時代也并未能遠離“社會的毒打”。
大家“遇見卡爾”時所處的人生階段與處境,接觸左翼思想的方式,比我們想象得豐富許多。對我們來說,記錄大家的生活軌跡,讓大家看到左圈內部不止有一種聲音,不止有一種經歷。即便在面對一些共同的問題的時候,大家也并非一直有一種應對方式。事實上,那些溢出我們自身生活經驗的故事與思考,恰恰是我們思考,成長的重要參照。
其二,是認識新朋友,經營線上社群。事實上,本號號主曾經說:“我眷戀的是這批人。”公眾號也好,自媒體也好,無非是現階段運營社群的方式。如果這個方式不再能推進下去,那也就未必一定要這么做下去。
其實,在過去的文章當中,我們也談到過這個問題。比如有一位朋友提到:
“最重要的是熟悉起來,建立聯系。只有熟悉,才能進行深入地、友好地討論。不僅是避免交淺言深,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因為陌生、誤解帶來的沖突、攻擊,以及不負責任的暴論。重復的互動對于一個良好的討論環境是必不可少的。”
事實上,運作一個社群,是一個非常宏大,非常細致的工程。尤其所有工作都必須基于線上,面對一群現實當中未必熟識的朋友。編輯部里有一位朋友在教育行業工作。他提到,作為一個老師,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來源不一的問題。你似乎不得不去面對,解決這些問題。然而,問題歸根結底往往不是老師,不是學校,不是孩子,也不是家長造成的。但是,作為老師,你能改變這個社會嗎?
做教育是這樣,做社群也是這樣。大家讀過幾本馬列原著,幾篇毛選,幾本拉黑齊,并不意味著大家“大徹大悟”了——面對外部世界的壓力與創傷,大家依然會有痛苦,軟弱或不夠“成熟”的地方。至于說話習慣乃至待人接物方式,也總會有許多必須認真思考,磨合的地方。
當我們試圖做社群的時候,需要面對的往往是一整個階級社會的壓力——社群并不天然就是“烏托邦”,外部社會中許多不為我們所認可,乃至往往為我們所厭惡的各種因素都時不時會滲漏進來。如果要維持一個融洽的,不同于那些糟糕的“左圈”的社群環境,其復雜程度往往會遠超我們的預料。不過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嘗試,我們會繼續在這個方向上花精力。
為什么這個號的選題亂七八糟的?
這是我們的賬號運營策略導致的結果。無論互聯網是不是去中心化的,單個自媒體平臺本身往往都不得不以某一位作者為中心,以此保證文風與問題意識的聚焦。但是既然我們選擇用做社群的方式來做號,選題就不免“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正如上文所說,左圈內部不止有一種聲音,不止有一種經歷。那自然也就不止有一種理論or議題上的興趣。因此,我們的賬號難免昨天發一個尹錫悅,今天推一個國際歌,明天談女權,后天發一篇齊澤克。本號的翻譯與薦讀環節,基本上都是由社群內的朋友完成的。在現階段,政治,哲學,經濟與女性主義是現在本號常設的四個主題。
事實上,利用社群經營公眾號,利用公眾號讓大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出來,也一直是我們試圖追求的目標。如果單純從自媒體經營的角度說,這個策略可能遠遠算不上“聰明”。專攻一些具體的方向,讓讀者朋友們能夠更方便地給一個公眾號打上“標簽”立上“人設”,可能會更討這個時代的讀者喜歡。
不過,至少到今天,我們也有自己的堅持。雖然幾位編輯依然有自己的立場(這意味著我們并不會無條件放行所有投稿與來稿),但是我們相信,讓積極的讀者朋友們自己說話,比做大家的“嘴替”更有價值。在今天的環境下,大家已經有足夠多各式各樣的嘴替了。
所以,也請讀者朋友們繼續支持我們。對來稿的讀者朋友們多一些寬容,如果實在不愿意寬容,也請大家以來稿的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評論區審核很嚴,大段評論往往不知道怎么就被吞了)。在過去的幾個月當中,我們可能犯了很多錯,未來我們也一定會犯更多的錯。但是對幾位編輯來說,叁零柒計劃的價值恰恰在于,讓那些以前沉默的朋友,不愿或無法參與左翼社群內部紛繁復雜的論戰的朋友,只做過左翼內容消費者而非生產者的朋友能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出自己的論述。
我們會不斷犯錯,但是我們相信,比起那些“永遠正確”的公眾號,我們更能容納那些,在今天的左翼討論氛圍當中無處容身的朋友們。
先努力做一個“了不起的群眾”
如果最后一定要對讀者朋友們說些什么,我們或許可以說:先努力做一個“了不起的群眾”。
做“了不起的群眾”,首先意味著我們把自己當成群眾。也就是說,不要把一些過于沉重的包袱過早地背負在自己身上——我們不必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我們不必一直勇敢。當遇到困境與苦痛,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軟弱與無力,不必羞于求助。畢竟,借用一位本號老朋友非常積極向上的估計:“今年會比明年更好,明年會比后年更好。”在如此光明的前途里,無論是誰都會有失意或挫折。更不用說,接受左翼理論的朋友,又往往是那些感受到更多挫折的人。
其次,不要放棄對身邊人的基本的善意——這不意味著你有責任不惜一切代價去幫助那些你無法幫助的人,更不意味著你有責任立刻賭上一切去謀求摧毀那些結構性的壓迫。然而,這的確意味著一些東西:對于那些艱難度日的人,那些反抗不公而姿態不夠“優雅”,策略不夠“正確”的人抱以一些基本的同情,避免隨便以惡意揣測對方。對于那些可能不太成熟的“理想主義者”,乃至于那些古道熱腸,愿意幫助大家的人,不要讓他們寒了心。在遇到痛苦與傷害時,不要“揮刀向更弱者”,不要對那些看起來“更好欺負”的人泄憤。當時代的重擔落到每一個人身上時,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日本學者齋藤幸平在一本暢銷書中提到,只要有3.5%的人以非暴力的方式真正站了起來,社會就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齋藤的原意是希望大家努力成為那3.5%,但我們深知,即便在有自主自治空間的地方,“3.5%”也未必會順理成章地站出來。能成為“3.5%”固然值得稱道,但我們并不苛求所有人都能努力成為那“3.5%”。“了不起的群眾”,恰恰就是托舉起那“3.5%”的力量,讓他們真正可以站上前臺,一起將改變落地。
當更多的人能成為“了不起的群眾”時,那些在他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就能夠有更多的人能夠盡力而為,挺身而出。當自己的良心與“自利”傾向尖銳碰撞的時候,就能夠有更多的人在壓力下做出“正確的選擇”。
即便“今年會比明年更好,明年會比后年更好”,我們也必須堅強或不那么堅強地面對它。艱難時世下的獻詞,我認為加繆寫得這篇很不錯:
今年,希冀幸福將是徒勞的,通過工作去建造幸福才關鍵。不要希冀任何事,而是要做點什么。不要等待著他人從頭至尾地構建你的命運,尤其是當命運仍掌握在我們手中。
《共和黨人晚報》今年不會祝您幸福,因為它知道您的身體和精神正在經歷重創。但它需要您保持必要的力量和清醒,去努力維持您自己的寧靜與尊嚴。
2025年,我們一起上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