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新中國成立后,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這段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探索史,我們史學界實際上長期缺乏一個比較細致而且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史學界很多知識分子不僅不細致、充分呈現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而且站在自己脫離人民群眾的立場,以非無產階級的觀點、方法分析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歷史。他們這樣做,根本無法對這段歷史做出客觀公正的總結。還有一部分知識分子,即使承認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也不能客觀公正的對這些成就及其產生的原因做出最科學的評價。他們對毛澤東時代具體的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評價,很多也是片面的、存在嚴重偏見的。
筆者已經仔細閱讀完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的6卷本的《毛澤東傳》和2023年版20卷本的《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并長期仔細研讀《毛澤東年譜》,對這段時期的艱辛探索和偉大成就相對熟悉,所以筆者希望以上述重要文獻提供的檔案資料為基礎,呈現一個偉大的、輝煌的、真實的毛澤東時代基本輪廓。這也是我長期學習毛澤東時代新中國探索史的一個札記。
一、國民經濟恢復和政權鞏固
1949年毛主席宣告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結束了三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和一百多年的帝國主義半殖民統治,進入了華夏五千年未有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3年國民經濟恢復,統稱國民經濟恢復和人民政權鞏固階段。這一階段的實質,就是為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做準備。只有無產階級的政權穩定了,才能領導人民進行之后的變革。在這一階段,主席的工作重點經歷了五個轉變:從土地改革到抗美援朝,再到鎮壓反革命,之后就是“三反”、“五反”兩大運動。這些大事,無一不是開天辟地的。土地改革是對地主階級的斗爭,徹底結束了中國歷史上三千多年的封建生產關系;抗美援朝是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在世界上首次給了帝國主義頭號強國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軍以最為激烈、最為沉重的打擊;鎮壓反革命是對地主階級和境外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帝封余孽的斗爭,至少從根本上徹底清除了中國數千年都存在的匪患,使一切土匪從此根本成不了大氣候并且逐漸徹底消失了;“三反”運動是對被資產階級腐蝕的特權階層的斗爭,對中國政治進行了數千年未有的大凈化,給貪官污吏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殲滅性打擊;“五反”運動是對民族資產階級的斗爭,沉重打擊了資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實現了更強硬的基本控制,為新中國徹底消滅剝削提供了必要的準備。這五大運動的核心就是一個詞——階級斗爭。新中國是毛主席帶領共產黨用了22年浴血奮戰打出來的,新中國政權是毛主席帶領共產黨用了25年的時間逐漸建立和鞏固起來的。在這樣無比艱辛的鍛煉中,中共才鍛煉出了扎實的執政能力、組織生存能力,才擁有了雄厚的執政基礎,才能以頑強的生命長期執政、執政至今。
在國民經濟恢復階段,主席和其他領導同志的分歧就很明顯了。例如,建國之初,主席提出了號稱“四面八方”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也就是“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這本來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主席在堅持“公私兼顧,勞資兩利”方面,把“公”、“勞”放在第一位,強調公有制必須逐漸徹底取代私有制、無產階級必須逐漸徹底取代資產階級、剝削必須逐漸徹底從華夏大地消失。所以,主席很自然的在后來提出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是過渡時期的主要矛盾。而其他一些同志不理解,甚至有的領導干部提出過“剝削有功”、“建立新民主主義秩序”等等錯誤思想。但是主席已經不是曾經在蘇區經常受排擠的“老毛”了,已經成為了在黨內具有極崇高威望的紅太陽,所以大多數干部即使不理解他的正確路線,但是擔心又出現遵義會議前那樣身陷絕境的地步,也想“跟著走”,按著主席說的辦。這也是主席迅速把全黨工作重心在國民經濟恢復階段基本結束之后轉移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重要原因。主席的很多正確決定都是組織成員多數通過才產生作用的,主席本人威望最高但是沒有決定權。建國以來,主席實際上一直嚴格遵守少數服從多數的組織紀律,從來沒有破壞過黨的民主集中制。我至今找不到任何一個毛主席在建國后破壞民主集中制的證據,只能找到毛主席在建國后嚴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的證據。
二、萬古巨變——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偉大勝利
主席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系列辦法都是具有獨創性意義的。主席確定的社會主義革命的總路線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并舉,而不是先國有化再工業化、先工業化再集體化;主席確定的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辦法是從低級到高級、逐漸實現對其贖買的辦法,而不是全盤沒收的辦法;主席確定的農業集體化辦法是在不具備農業機械化生產能力條件的情況下率先變革農業生產關系的集體化改造辦法,是從互助組到低級社、高級社的改造辦法。這些都是主席領導中國人民獨創的辦法。由于“三反”運動給民族資產階級的囂張氣焰帶來了足夠的打擊,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還是比較順利的。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搞了三千多年小農經濟而且農民小生產者最多的國家搞農業集體化,面對的困難阻力就遠遠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大得多而且比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困難得多了。我們不得不佩服毛主席克服這樣前所未有的困難、帶領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超邁古今的政治魄力。奈何舊習慣阻力巨大,紅日落而地分。分田單干、沒了農業集體社的代價,今天我們看的很清楚了。言歸正傳。毛主席不僅帶領中國人民以全新的辦法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而且領導中國人民在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徹底消滅了剝削。我為什么這樣說?第一,因為如主席所說,我們沒搞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沒搞實質上對農民一部分勞動果實無償占有的“超額稅”。第二,我在后面會講,這里做個鋪墊。
社會主義改造實質上就是生產關系的變革。在這一期間,主席也沒放棄政治上和文化上的社會主義改造。政協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都是主席領導下中國共產黨的發明,這兩個制度的優越性的研究浩如煙海,我就不多說了。這里重點說一說主席為什么那么重視“批《武訓傳》”、“批胡風”。“批《武訓傳》”和“批胡風”,實質上就是批判舊思想、舊文化、傳統觀念。主席這時還特別提出了越是社會主義改造即將勝利意識形態上的階級斗爭越激烈。這對不對?實際上是對的。在《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和恩格斯講過,不僅要和私有制決裂,而且要和傳統觀念決裂。作為最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主席是嚴格貫徹馬恩的“兩個決裂”的。不決裂怎么行?主席的創造性貢獻在于把“和傳統觀念決裂”推廣到全社會范圍,發動了史無前例的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我之后也會講。
三、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和獨立自主的思考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勝利之后的路怎么走?列寧在十月革命之后不止一次提出過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經濟建設上。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勝利的時候,主席也是按著列寧的思路,想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但是主席強調政治必須掛帥、政治是經濟的靈魂,也就是堅持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堅持正確的根本政治方向。這時主席還指出了全國人民內部的文藝界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實現馬克思主義在斗爭中發展壯大。主席的思路是正確的。史學界部分人認為后來1957年右派的囂張體現了主席對形勢估計過于樂觀,實際上不是。因為當時禁止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法律法規擺在那里、人民軍隊握在我們共產黨手里,稍微有點政治洞察力的人也不敢在這時興風作浪。作為大政治家的主席看來,當時的情況下,稍微有點政治常識的右派,也不至于以卵擊石。后來反右斗爭前,那些右派分子那樣囂張的反黨,恰恰體現了他們在政治上的拙劣、無知和盲動,以及主席本人的運籌帷幄、高瞻遠矚。1957年我黨領導下的反右斗爭的勝利證明,右派的囂張只不過是以卵擊石,只能體現他們自身的愚蠢。要注意,反右是正確的而且必要的,這是黨的決議都承認的。這才是主流!反右斗爭也不能說對主席沒有影響。一個反右斗爭,一個建國以來工資制和軍銜制實行之后產生的問題,都讓主席的認識逐漸深化。這是主席從遵守馬列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論述到全面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創立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理論的一個重要轉折階段。八屆十一中全會,主席重提兩條道路的斗爭是當時階段的主要矛盾。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勝利的時候,主席也開始逐漸發現“一五計劃”期間存在的問題了。蘇聯的很多建設方法不符合中國國情。這一時期,赫魯曉夫開始搞了秘密報告而且提出“和平過渡論”的時候,主席就看出列寧主義已經被蘇聯根本否定了,列寧這把刀子也被他們丟的差不多了。于是,主席很清醒地提出了走有中國自己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及堅持獨立自主、破除對蘇聯的過分迷信、過分依賴的正確觀點。蘇聯重點搞重工業、投資上對農業和輕工業投的不夠充分。這個不適合中國。中國不缺勞動力,不缺技術人才,最缺資金。資金哪里來?主要從農業中來。這就是主席提出“工農業并舉”甚至一度提出“農輕重”的真正原因!今天看來,主席這樣做,完全正確——不然中國的工業化建設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床上地下,地下床上”,主席親自仔細聽了大量的干部匯報之后,運用對立統一規律,總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十個對立統一的關系,創立了前所未有的最完整的社會主義建設領域的辯證法。
四、都正確的時候主席的正確最多,都錯誤的時候主席的錯誤最少
當時蔣介石和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威脅極端嚴重,蘇聯也根本變了顏色。在這樣極端危險的國際環境中,1958年,為了保衛新中國、保衛人民的安全,主席科學的提出了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尊重群眾建設熱情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建設大規模飛躍的“總路線”。事實證明,“總路線”完全適合了當時極端緊張的國內外環境,并在之后十八年的時間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面對如此緊張、危險的國際環境,全黨同志都有急于改變社會面貌的情緒,加上我黨搞經濟計劃毫無經驗,在建設初期確實出現了高指標和急于過渡的現象。值得一提的是,從成都會議到北戴河會議,主席不止一次提出反對過分浮夸、堅持實事求是、反對只有口號沒有具體措施,并且特意寫了關于糧食產量提高不能急于求成的批示、對“1070噸鋼”這個高指標也極為擔心。1070噸鋼是多數工業部門負責同志一律認為可以實現、甚至黨內一向以謹慎著稱的陳云同志也認為可以實現的情況下,主席才同意的。其他同志都站在高產稻田上慶祝大豐收的時候,主席卻認為畝產萬斤“堆都堆不起來”。他對群眾放衛星不置可否,但是對干部放衛星第一時間否定。
北戴河會議決定辦集體化程度更高的人民公社之后,主席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指揮炮擊金門,而劉少奇為首的一線領導同志們主要負責經濟建設工作。人民公社是有優越性的,是有利于農業區辦工業、縮小城鄉差距、擴大鄉村的無產階級基礎、實現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的載體。但是辦人民公社的時候,“社共隊產”、搶群眾糧食和農具、急于從集體所有制過渡到全民所有制的“一平二調”產生了。這實際上是地方干部違反了主席明確規定的正確政策。北戴河會議可沒有讓搞“一平二調”,更沒有讓變集體所有制為全民所有制。炮擊金門取得偉大勝利之后,主席把主要注意力又放到了國內問題上。在調查研究之中,主席逐漸發現了問題。在聽取匯報、開展調查的時候,地方干部往往把取消家庭、變集體所有制為全民所有制、畝產衛星、搶群眾糧食從而反對“瞞產私分”等等問題當成好事來匯報。聽著聽著,主席就發現了一線領導同志和地方同志在領導經濟建設的時候犯了錯誤。于是,一個又一個糾“左”的會議就來了。
正如薄一波所說,最早決定糾“左”的是毛主席,而不是別人。有意思的是,主席、總理、劉少奇、鄧小平、陳云的文集、選集、文選之中,唯獨主席的文集在1958年到1960年有糾“左”的文章,而其他同志的選集、文選之中,糾“左”的文章卻沒有一篇。回顧這段歷史,你讓最早糾正問題而且正確最多、錯誤最少的毛主席對這一時期的問題負主要責任,合適嗎?完全不合適!誰負主要責任?目前公布的檔案資料足以說明問題,我在后面會說。
五、主席領導人民度過困難時期的光輝歷史,體現了他杰出高超的領導才能
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鄭州會議,主席嚴厲批評了混淆兩大所有制、急于向全民所有制過渡、急于取消商品生產和等價交換的問題;武昌會議,主席批判了這些問題的同時,強調了糾正高指標問題;第二次鄭州會議,主席堅決提出實行符合中國生產力水平、一絲一毫不剝奪農民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并說出“我要右傾到底,即使被開除黨籍,也要堅持等價交換、價值規律”;上海會議,主席也提出了降低指標、注意頭腦冷靜等等問題。為了糾正糧食產量的“浮夸風”,主席寫了著名的《黨內通信》,耐心、仔細的向大家講堅持實事求是、反對糧食產量浮夸風的道理,并提出“相對于現在唱的高調,我唱的是低調”。主席糾“左”的耐心、堅決、徹底,顯而易見。當時,王稼祥同志在武昌會議積極提出糾“左”建議、支持主席糾“左”以外,后來在廬山會議以糾“左”先鋒形象出場的彭大將軍和張聞天卻絲毫沒有積極的支持主席糾“左”的表現。廬山會議為的是糾“左”,最終也保留了降低指標、反對一平二調、堅持“隊為基礎”的糾“左”成果。
主席在廬山會議的講話中,對“左”的批判遠遠比彭大將軍的意見書更為具體、更為深刻。但是,主席和大將軍的不同在于主席強調了團結問題,而大將軍寫的信要“刺激地方”,不利于團結多數一線同志。于是,一線多數同志當然要對大將軍產生激烈的批評和嚴重的意見。大多數人對大將軍產生了這樣嚴重的意見,主席也必須堅決遵守組織紀律、堅持少數服從多數呀!不得不說,彭大將軍希望迅速糾“左”,確實犯了一個急于求成的錯誤。越是問題大,越應該像毛主席這樣,通過一個又一個會耐心給大家做工作,同時注意強調全黨團結,從而使大家冷靜下來。大將軍這“當頭一棒”,反而使多數同志對糾“左”更加抵觸了。廬山會議后有一個反右傾。對這一歷史事件要做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史學界總是認為反右傾是因為廬山會議,這只是看到了表象。反右傾的真正原因是1959年6月以來中蘇關系的空前惡化。國際環境的惡化,導致中國工業化更加需要依賴國內農業資金,以及導致中國必須以更高速度發展本國綜合國力,從而保證人民安全。于是,才有了反對松勁、充分鼓足干勁以及農業公社化維系的加強。反右具有歷史必然性,這才是主流。而反右傾之后不到一年,主席就把注意力又轉移到了徹底根除“一平二調”、徹底糾“左”。
我們必須感謝那些積極向主席反映地方“一平二調”沒有根本解決等等真實情況的好干部們。這里可見,主席時代大多數地方干部確實是好的。河南吳某那樣隱瞞問題、欺下瞞上的有嚴重問題的干部還是少數。筆者學習《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發現主席把注意力從反右轉移到了糾“左”,就是在看了很多地方干部的真實情況匯報之后。廣東、江蘇、湖北、安徽、四川、甘肅、浙江等地的省級干部,都向主席反映了“一平二調”存在的情況。于是,主席號召全黨干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全面根除“一平二調”,并嚴厲批判了不如地方干部堅決糾“左”甚至還阻礙了地方工作的中央一線的一些領導同志。最終,在主席和廣大地方干部、群眾努力下,糾“左”在1961年取得了根本性勝利。
綜上所述,主席以杰出高超的領導才能,在廣大地方干部的積極支持下,成功領導全國人民度過了困難時期。困難時期國內問題,誰負主要責任?1962年七千人大會的時候,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小平在報告中指出,困難時期的問題,中央書記處應該負首要責任。這是客觀公正的。建國以來毛主席文稿的注釋中收錄了鄧小平這句話。還要知道,蘇修的撤資、逼債以及極端嚴重的自然災害,這些外患和天災,也是造成三年困難的不可忽視的嚴重因素。特別是嚴重自然災害,是糧食減產的主要原因。不能讓我們自己的黨和人民也替洋鬼子和老天爺買單。
六、前奏:從“階級斗爭年年講月月講”到毛主席重上井岡山
1962年的新中國,已經是度過了困難時期、走著更健康的高速發展道路。1959年6月蘇聯開始逐漸撤走專家和物資之后,新中國經濟建設就遠遠比1953年到1957年的一五計劃時期困難多了。一五計劃僅僅是初步改變了中國落后面貌,并沒有根本改變新中國貧窮落后的狀況。主席年譜中,1958年到1960年,主席多次和外賓說過我們的嚴重落后、一窮二白。面對極端落后的國內條件和嚴重不利的國際條件,主席領導下的黨和人民并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堅決以獨立自主、戰天斗地的精神進行著社會主義建設。所以,從1962到1964年,新中國實現了超高速發展,而且成功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迅速研制成功原子彈,標志著“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規模飛躍”這一總路線實現了勝利,用雷打不動的事實回擊了一切對總路線的污蔑。
雖然新中國經濟建設順利進行、一路凱歌,但是新中國的領袖毛主席卻越來越憂慮。早在七屆二中全會,主席就提出了“兩個務必”,強調預防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預防黨的腐化變質。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了打擊官僚主義,主席做了不懈斗爭。所以,主席提出必須徹底改造“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要求干部參加勞動、群眾參加管理,要求干部“以普通勞動者姿態和群眾見面”、希望群眾向干部“積極反映管理智慧和個人意見”。為了保證企業的公有制性質,為了預防以不懂、不擅長無產階級政治路線貫徹的技術專家個人獨裁,主席堅決指出——必須貫徹黨委領導下的分工負責制度,黨委必須領導一切,不得向專家妥協。
三年困難時期暴露了一批干部欺壓群眾、利用手中權力剝奪人民勞動果實的行為,使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兩條道路的斗爭是主要矛盾的主席更加重視階級斗爭。于是,1962年,主席提出,階級斗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必須告訴干部和人民時刻保持警惕、堅決提防資本主義的復辟、剝削的產生。于是,主席決定發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教育干部和群眾懂社會主義、捍衛社會主義,并清除內部的變質分子。即使是事后諸葛亮開天眼來看,當時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已經是把能想到能運用的所有比較正確的辦法都用了。但是根本達不到主席充分的教育黨的群眾的要求。當然,很多干部也越來越不理解主席了——困難時期也度過了,國家經濟發展的這么好,主席為什么還這么憂慮、這么擔心,甚至還要搞運動呢?
1965年,主席重上井岡山。主席在重上井岡山的談話中,不僅表達了對中國人民前途的擔憂,而且指出了要害——如果權力機關被修正主義者掌握,數千萬烈士的血就白流了。這時的主席越來越重視鍛煉人民群眾自己捍衛自己當家作主權利、自己捍衛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的能力,醞釀著一場世界上史無前例的、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數千年未有的和私有制帶來的一切腐朽產物最徹底的決戰。
七、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徹底的大決戰
毛主席決定發動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改造,確實非常及時、非常必要,而且史無前例。為什么?修正主義篡權、國家變質為帝國主義的事情,在蘇聯已經變為現實;國內一部分干部的腐化變質,特別是搞“一平二調”的干部給群眾帶來的傷害,更是讓主席把對資產階級斗爭的注意力越來越轉移到了黨內。主席認為,必須充分發動群眾、鍛煉群眾自己捍衛自己當家作主的能力,必須實現全社會多數干部和群眾思想上靈魂上的無產階級革命化,必須通過七八年一次的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革命,才能給四千多年的剝削階級舊習慣勢力以充分的打擊。主席以超邁古今、無與倫比的政治遠見指出——如果充分的鍛煉了群眾當家作主的能力、充分調動了群眾自己捍衛自己當家作主權利的覺悟,即使是他去世之后有人圖謀不軌,群眾也就可以自覺地起來捍衛自己的當家作主權利、捍衛社會主義道路。我們不得不承認,毛主席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有遠見的大政治家。
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一階段,以1968年全國“三結合”委員會全面建立為標志,實現了不可否認的勝利。早在公開、全面、自下而上發動群眾初期,主席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就明確規定——重點是打擊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變質干部、重點是剔除黨內的反社會主義和反黨分子,必須禁止武斗、禁止挑動群眾斗群眾,必須區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尊重和團結愛國知識分子大多數。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就是保證這些規定貫徹落實的鋼鐵長城。之所以公開、全面、自下而上的發動群眾,就是為了剔除部分變質的干部,部分的改造國家機器。主席的意思很清楚——干部如果出現部分變質,群眾自己就要解放自己,在自己的斗爭中鍛煉出新的干部、新的骨干。而各地群眾如果出現了不按主席正確指示辦、違反“十六條”、打了派仗的問題,也都得到了參與“三支”的人民軍隊的制止。在毛主席崇高威望的號召下,在人民群眾和斗爭中鍛煉出的群眾骨干的努力下,在人民軍隊耐心的群眾工作下,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了革命的大聯合,全國大多數地區組建了干部、群眾骨干、人民軍隊三結合的委員會,大量群眾運動組織成員成功進入了委員會之中。在主席看來,有部分的群眾違背他的正確指示打派仗,是無關大局的。不可否認,也有部分地區的大聯合并沒有其他地區的大聯合實現的更為順利、徹底。但是重要的是運動中鍛煉出的群眾代表們迅速實現了大聯合、進入委員會了,更為重要的是大聯合迅速實現了——這才是主流。
早在1966年,主席就指出——打倒上上下下部分變質的干部只是在第一階段的斗爭重點,而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最終目標是在思想上挖修正主義的根子、實現“斗私批修”。所以,1968年大聯合實現勝利之后,主席并沒有停下繼續進行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步伐。解決了林彪集團的宗派主義問題之后,主席精準指出——林彪集團的實質并不是“左”,而是右,是打擊其他同志的宗派主義、是維系集團私利而且謀取家族利益的封建主義孔孟之道。主席指出,不僅要批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也要警惕階級斗爭中的投降派。于是,就有了批林批孔和評《水滸》。不可否認,在批林批孔的時候,在群眾已經充分保證了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的情況下,群眾卻錯誤判斷了形勢、犯過錯誤。但是,毛主席及時引導群眾、糾正群眾的錯誤,保證了批判封建主義的批孔運動主流的正確。主席看來,損失是短期的、次要的,是可以迅速抵制、可以隨著群眾判斷能力的提高逐漸消除的;喚醒群眾自覺捍衛自己當家做主權利的意識、鍛煉群眾當家做主的能力,則是意義長遠的。短期沒有遭受經濟效率的損失,但是群眾沒有自覺捍衛自己當家做主權利的斗爭意識和斗爭能力了,又有什么意義呢?時間越久,越能感受到主席這一考慮的深遠、正確。
1976年,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軍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創建者、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偉大奠基人、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的偉大開拓者、毛澤東思想的創立者,世界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偉大的革命戰略家、大政治家、軍事家毛主席去世,享年八十三歲。偉大的毛澤東時代結束。毛主席把他的一切都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獻給了全世界的共產主義事業。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毛澤東同志把自己的一生獻給黨和人民,留下了永志后人的崇高精神風范。毛澤東同志展現出一個偉大革命領袖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開拓的非凡魄力、爐火純青的斗爭藝術、杰出高超的領導才能、心系人民的赤子情懷、坦蕩寬廣的胸懷境界、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贏得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和敬仰,毛澤東同志的崇高精神風范永遠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
八、如何評價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實踐
毛主席親自發動和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實踐,是世界上史無前例的全社會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革命,前所未有的鍛煉了群眾自覺捍衛自己當家作主權利的能力、首次完整貫徹了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的第三個環節,標志著毛主席親自領導的中國大革命成為了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徹底、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對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私有制帶來的一切腐朽產物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徹底的打擊。這是對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實踐的總體評價。以下,筆者爭取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這一史無前例的偉大實踐做一個具體評價。
第一,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運動是從文藝界、學術界開始進行的,前所未有的根本打擊、根本批判了中國四千年多一切剝削階級舊思想、舊文化,使無產階級的、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文化在中華大地前所未有的占據了統治地位,使當時中國九億多工農群眾前所未有的掌握了思想上、文藝上的領導權,這是中華歷史上五千年來前所未有的,是造福中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工農群眾的,也是世界共產主義事業發展的一個繞不過去的必然環節——這是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運動在文藝改造方面的主流。第二,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運動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動了群眾、前所未有的喚醒了群眾自己捍衛自己當家作主權利的意識、前所未有的鍛煉了群眾自己捍衛自己當家作主權利的能力。毛主席不把“斗爭”局限于治標不治本的單純自上而下的在上層罷免一兩個變質力量,而是高瞻遠矚的把批判的武器交給了群眾。主席教導人民——干部變質的話,群眾就要自覺捍衛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這無疑體現了毛主席在古今中外都無人可比的政治遠見。第三,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運動以打倒上上下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變質干部為重點,在運動初期鍛煉了一大批群眾骨干,并迅速使群眾骨干實現了大聯合、組建了干群軍“三結合”的委員會,前所未有的凈化了無產階級專政的組織體系。第四,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運動堅持以“斗私批修”為綱,全社會一切干部、群眾接受了一個又一個批判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批判修正主義的教育,這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全社會范圍內的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在精神上消滅剝削的實踐,是對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第三個環節的首次實踐。正是因為如此,毛主席親自領導的中國大革命才成為了世界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徹底、最激烈、最偉大的社會革命。第五,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運動為中國抵制帝國主義和平演變打下了必要的思想基礎,最大限度地教育了干部和群眾、打擊了舊習慣勢力,為中國抵制全盤西化鑄造了鋼鐵長城,使中國至今沒有走上全盤西化的邪路。第六,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運動教育了世界人民,為世界社會主義者繼續探索這一偉大道路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基礎和歷史經驗。毛主席親自創立的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把世界共產主義理論發展到了全新的境界,為人類向共產主義過渡指明了迄今為止最為具體的方向。第七,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運動中的重要環節——上山下鄉運動,培養了千百萬紅色事業的接班人,為中國新生紅色力量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及時、非常必要的準備。這就是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運動的主流,也就是“七分成績”。但是,由于這次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的革命的徹底性前所未有,由于其斗爭對象——四千多年的剝削階級舊習慣阻力的極端濃厚,這次偉大探索過程中出現了舊習慣勢力為轉移斗爭重點而對舊知識分子過火斗爭、群眾受舊習慣影響而打派仗或對一部分干部斗爭過火的問題。這就是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運動的支流,也就是“三分問題”。
防修反修的斗爭是必須進行的。實現最廣大人民對文藝上層建筑前所未有的全面掌握、實現對先鋒隊進行前所未有的全面凈化、組建了群眾骨干參與的三結合委員會……這些有利于最大多數人民的“七分成績”是斗爭的主流。我們在承認問題同時,更應該看到的是造福了全國大多數人民群眾對“七分成績”。“三分問題”是舊習慣勢力激烈抵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這恰恰體現了防修反修探索的無比的徹底性。“三分問題”也是毛主席根本反對的。毛主席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對這些問題做了充分的預判、預防準備和迅速的解決,從而保證了大聯合的迅速勝利。我們應該實事求是的指出問題在于舊習慣的濃厚和群眾的局限,而不能不切實際的把問題都歸咎于絕大多數指示正確、采取措施迅速得當的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主席總結教訓的時候指出,措施上唯一的問題就是對群眾的宣傳教育工作還需更加充分。這是科學的。
毛主席的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理論和無產階級專政下防修反修偉大運動,會隨著歷史的發展、人民群眾覺悟的逐漸提升,越來越得到人民群眾的理解和認可。
九、26年的艱辛探索中,毛主席領導黨和人民取得了超高速工業化發展成就和世界上迄今為止最輝煌的民生治理成就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毛主席親自領導黨和人民進行了二十六年多的艱辛探索。1949年到1953年,毛主席的工作重點經歷了土改、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五個階段;1953年到1957年,毛主席主要精力用于領導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及開辟思想上政治上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1958年到1962年,主席主要精力一方面用于應付極端緊張的國際環境,一方面在國內主要用于建立、捍衛和整頓人民公社,實際上就是繼續進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62年以后,主席的主要精力先后投入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三年群眾斗爭、開拓外交新局面、批林批孔——總之,這一階段,主席最主要的精力用于領導人民探索思想上靈魂上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除了1956年八大到1957年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過以經濟建設為主要任務之外,整個毛澤東時代,90%的時間并沒有以經濟建設為主要任務。毛主席作為最有政治遠見的大政治家,他為了人民長遠利益,也選擇過暫時犧牲短期的經濟效率。但是,這并不等于主席不重視經濟建設,更不等于主席時代的經濟“發展緩慢”。
工業化建設方面,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從1950年到1975年,毛澤東時代的26年,新中國鋼產量增長了三十九倍,在1975年已經超越了英法——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快的鋼產量增速,沒有之一;毛澤東時代26年,發電量增長了四十二倍——這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快的發電量增速,沒有之一。值得深思的是,毛澤東時代26年發電量增速是1979年以后26年發電量增速的6倍。國防建設方面,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擁有了自己的導彈、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核潛艇,在“兩彈一星核潛艇”研制方面實現了超越英法美蘇的多快好省。值得深思的是,這些國防成就無一不取得于1958年以后,這充分證明了多快好省總路線的正確性和毛主席“只爭朝夕,趕英超美”的偉大抉擇的正確性。不僅如此,毛澤東時代還建立了世界上迄今為止最為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這也是中國至今能夠保持經濟命脈上基本的獨立自主的根本前提。
民生治理方面,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也取得了世界上迄今為止最輝煌的奇跡。毛澤東時代26年,新中國修建了八萬四千多座水庫,根本上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毛澤東時代26年,創造了超蘇趕美、位居世界一二的糧食產量,充分保障了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人口基本生活需求;毛澤東時代26年,人口從5億增長到9億,人均預期壽命也從35歲提高到了65歲。晚清到民國109年,人口僅僅增長1億,人均預期壽命僅僅35歲。毛澤東時代僅僅26年,人口就增長了4億,人均預期壽命就提高了30歲。這足見毛主席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執政方針的英明、正確。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在世界上史無前例的實現了人口超高速增長、人均預期壽命超大幅度提高、人口基本生活充分保障的統一,這時世界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偉大、最輝煌的民生治理奇跡!
這就是毛澤東時代——這是一個實現了超高速工業化的偉大時代,一個創造了世界上迄今為止最輝煌的民生治理奇跡的時代。
十、毛主席的正確路線不被理解,但是毛主席和毛澤東時代不可能被徹底否定
主席去世之后,即使他的正確路線不被理解,他本人也不可能被全盤否定。這是為什么?要從主席面臨的獨一無二的歷史環境和他獨一無二的歷史貢獻說起。世界歷史上,他是一個之前不曾有過、至今不再出現也很難再出現的超邁古今的巨人。他是一代人,卻做的是千百代人該做的事;他是有幾十年壽命的人,對抗的卻是幾千年積累的舊勢力。歐洲革命者面臨的是帝國主義社會,而毛主席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則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要克服的舊習慣勢力遠遠比歐洲革命者還要困難得多。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大革命對數千年舊勢力的打擊前所未有,遭遇的舊習慣勢力濃厚程度也是前所未有。
中國具有世界上最大數量的農民小生產者,具有遠遠大于歐美國家的巨大的小生產習慣阻力。主席領導人民建立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才20年,而小農經濟在中國實行了數千年。數億農民甚至很多干部身上存在的數千年小農經濟舊習慣阻力是相當巨大的——這是毛主席的農業集體化正確路線必然不被理解的濃厚的社會基礎。中國沒有經歷充分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相對強大的西方資本主義對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極端落后的近代中國并沒有吃到資本主義極充分發展的苦頭,就看到了英法美俄等西方列強吃到的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甜頭。這就是資本主義對中國相當的一部分干部和群眾具有極大吸引力的真實原因。正如主席所說:“一些同志,主要是老同志思想還停止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對社會主義革命不理解、有抵觸,甚至反對。” 中國脫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才是毛主席的正確路線不被很多人理解的最根本的社會原因。只有不懂歷史唯物主義的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歷史唯心主義分子,才會隨時隨地、不負責任地對主席進行吹毛求疵的詆毀、過分的從主席本人或者主席時代正確政策和策略本身上找主席正確路線不被理解的原因。
但是,為什么毛主席和毛澤東時代不可能被徹底否定呢?主席領導的中國大革命是世界歷史上迄今為止最激烈、最徹底、最深刻的社會革命。主席領導中國人民在世界歷史上創造了前無古人的歷史奇跡——首次在一個時代實現了兩次根本性的社會變革。在這一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激烈變革中,人民群眾感受到了翻天覆地一般的變化。筆者經常說,中國大革命中展現的這種從“小白兔”到雄獅的前所未有的激烈的變化,是從“獵豹”到雄獅——從相對強大的帝國主義俄國到社會主義蘇聯的蘇俄革命所不具備的。如果否定主席老人家,數萬萬人民肯定是不同意的。而且,新中國就是主席親手締造的。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理性的維系、新中國存在的合理性的維系,都離不開對新中國締造者毛主席本人的尊重和對主席功績的認可。人民歸根結底不同意否定毛主席、共產黨歸根結底最需要毛主席——這就是毛主席和毛澤東時代被“各路精英”詆毀來詆毀去也不可能被全盤否定的原因!
小結:
通過上述內容,我對我最崇敬的歷史偉人毛澤東主席在新中國成立后領導中國人民艱辛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的光輝歷史做了基本的回顧,對其中比較重大的事件做了基本的總結。總之,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團結帶領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使中國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積累起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我在這篇文章說的每一句闡述歷史事實的話,都有已經公布的檔案資料作為依據。我有足夠的信心說,我的這篇文章可以足夠客觀公正的展現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建國以后的豐功偉績和偉大的毛澤東時代輝煌歷史。毛澤東時代是世界歷史上迄今為止最為輝煌燦爛的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