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無數人前往韶山瞻仰老師,給老師慶生:
當我看到那么多人去給老師慶生,那么多人在《三體》動畫中的彈幕,看到無論是在網上還是生活那么多人都在說他的話,真能感受到“他”準備回來了:
絕大部分年輕人現在都在讀他這本“書”,老師若是1本“書”,就算我們不看他上半集只看下半集,撫卷看罷無外乎2字:不易。
我文章里之前曾提到我國建國之家底,今天我需要再啰嗦一遍:我們老師從老蔣手里接過來的是1個什么爛攤子?
工業基礎方面,因戰爭破壞和老蔣無恥掠奪和物資轉移,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鋼鐵工業僅僅剩下7座平爐、22座小電爐,發電設備總數不過114.6W千瓦,全國工業固定資產只剩124億元,整體生產能力幾乎忽略不計;不嚴謹去說,幾乎沒有。
貨幣方面,黨中央接收國家財政時,全國只剩黃金6180兩,還有極少外幣,央行硬通貨儲備基本為0。
錢呢?被運到臺灣了。老蔣敗退時把很多機構物資全撤到香港,比如打包了29家國家壟斷企業,資產凈值大概2.43億港元。
最不要臉的是老蔣最后帶走了國庫中幾乎所有黃金儲備,前后3次運到臺灣,共計277.5W兩,銀元是1520萬。李宗仁還回憶到,老蔣還一共帶走了5億美元。
公路方面,全國公路鐵路亦可忽略不計。當時新中國公路面積只占總里程30%,就這30%絕大多數都是用碎石或者鵝卵石鋪的地基路面,6成以上都是土路,說句不好聽的,連大秦那會馳道都不如;至于鐵路咱就不提了。
災民方面,還有無吃缺吃的災民700萬人,華東、華北又遭旱澇,又缺糧。華東缺量11億斤,華北缺糧18億,共缺糧29億斤。
文化水平方面,建國之初全國5.5億人中超過4億是文盲,文盲率高達80%以上!農村文盲率更高達95%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十里八鄉也找不出一個識文斷字的讀書人。
天崩開局。
老師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到:我們一為“窮”,二為“白”,窮就是沒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1張白紙,文化跟科學水平都不夠。
對新中國來說,“一窮二白”就是家底。
我多說1句,當整個中華之財富全被老蔣打包帶走,凝結于臺灣時,臺灣后面能混個“四小龍”尾氣也就毫不為奇了。要混不起來,那是該檢查下智商。
對新中國來說,老蔣、美、蘇都見不得我們好,美蘇尤甚。在美蘇看來,東亞大陸該跟朝鮮半島一樣,應該南北分治,中國應該再回到南北朝那樣,北方共產黨,南方國民黨,蘇聯跟美國在幕后當老板,國共兩黨當馬前卒。
這算盤珠子都快崩到中國人臉上了,但老師不答應,強行給歷史改道。這還不算,美國又不甘心,蘇聯又抖機靈,朝鮮戰爭爆發。
在美蘇看來這場戰爭也是陽謀,無論是勝是敗如同硬幣兩面,拋起這枚硬幣無論正面還是反面都對美蘇大好,但毛主席和志愿軍愣是讓這枚落下的硬幣直挺挺立著!對中國大好,一戰打出國威,打出70余年和平。
不但打了抗美援朝,后面珍寶島、對印自衛反擊緊跟而來;國內又搞大三線、大生產,還逢3年自然災害、唐山大地震、各類疾病(如腦膜炎)。說句不好聽的,不但美蘇跟他作對,國內有走資派跟他作對,連老天爺也跟他作對!
誰都見不得新中國好,但他告訴同志們:
包括我工作上碰到困難,寫公眾號寫不下去,有人不理解,有人不屑一顧,我內心也動搖想停筆不寫時,我想起來他說過:
我自己可能還包括很多人都在從他這本“書上”吸取力量。曾很有幾位同事或朋友問我,看我平時很隨和但又很剛硬,我好像從來都不emo,我說不是的,我本身也挺emo,網抑云忠實聽眾;但我心里一難受就看他的書,讀他的話,讀完就好像他還在你身邊一樣,看幾行字身上就有勁了。
這又說到我自己了。老讀者應該都會發現我會不停夾帶“私貨”,我只要一有機會就跟大家反復安利“土地/生產資料公有制”,反復安利供銷社、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等“復古形式”,反復啰嗦窮人只有被組織起來才能逐步掌握生產資料,控制住經濟基礎,繼而重塑上層建筑。
其實我說的這些全是抄我們老師的筆記。
主席通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他談到:
資本主義社會里,國民經濟之平衡是通過危機達到,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是可能通過計劃來實現平衡。因為消滅了私有制,可以有計劃地組織經濟,...不以規律為計劃的依據,就不能使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的作用發揮出來。
尤其是他在59年時曾評論道: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勞動生產關系中人與人的關系、分配制度,3個方面。繼而他認為,如果干部不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不會把工廠看成是自己的,而是干部1個人的。
所以他說他很擔心干部子弟,沒有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但架子很大,有很大優越感。他還說:
解放十幾年來,我們脫離群眾是很厲害的。青聯聯、團中央都是空架子。我們的要求是不脫產,既當官,又當老百姓。假如不當老百姓,有什么辦法呢?一個月里當一個星期的官,三個星期的老百姓。假如不當老百姓,工人運動的領袖,這樣下去就可能變。這個是大方向問題!
發現沒?他的分析就是從理論到實際,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層層推理,最后得出結論,經濟上的公有制,需要政治上的無產階級專政。
我舉個例子就比如三農問題,老師早已深刻認識到,所謂3農問題根本不是簡單解決農民吃飯問題,還要解決農民教育問題,農村發展問題,農業跟工業2條腿走路統籌發展問題。
主席的大農治思想就是“在地工業化”、“在地城鎮化”。農民在哪就建設哪,這是后世三農、城鄉、工農等硬核大題唯一正確解題思路。
后來所謂土地變革,確實是解決了當下吃飽飯問題,但根源問題留給了后人。彼時名義上是給予農民生產經營的自由,實際上是“甩包袱”,把功能行業推向市場,此后農村會永遠依附于城市,讓農村一直是城市資本家廉價勞動力供血池。
現在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包括農民在城市留不住,想回農村回不了等硬核病癥開始顯現。農民包括大多數小鎮知識青年一旦年老力衰后,會被城鄉同時拋棄。集中體現就是農民在農村沒法養老,小鎮知識青年在大城市35歲失業。
他的的確確比當時人起碼早看了50年。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拋開經濟層面,我在之前實地訪談包括在線上溝通我了解到,即便最有爭議他的“最后1戰”當年“戰役”所有親歷者,那些“老兵”無論是哪一派系,時至今日全部都說,當年認為是老師偏激了,多慮了,甚至是做錯了,到后面這一看,老師永遠是你老師。
他們得出跟王震將軍同樣論斷:毛主席比我們早看了50年!有些“老兵”還糾正道:說早看了100年都不過分!
今天年輕人喜歡他、思念他也真沒別的原因,要“怪”只能“怪”他的慣性太強。如果我們從沒見過光,可能會喊一聲“黃老爺吉祥”,但我們曾見過光,就只知道“站起來,不準跪!”
可以這么說,無論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筑亦或思想意識,毛老師“這本書”經受住了強敵考驗、老天摧殘、被敵人蒙騙蠱惑,最后經時間磨礪一路兜兜轉轉流傳到我們手上。當我們被現實打懵,內心空洞又找不出頭緒時,我們總是愛回憶他,想念他,學習他,從他留給我們火光里取暖,靠著這星星之火支撐自己在迷茫的世道中堅定前進。
記得他生日的人會越來越多,到后面伴隨“大變局”國內外地緣、經濟環境加速演變,向他學習的人也只會更多。而當“人民萬歲”成為所有年輕人共識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回來了。
因為你們就是他。
謹以此淺薄之文,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周年,祝毛主席生日快樂!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