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前的今天,12月24日,那天也是平安夜,這一天志愿軍勝利地結束了一場重要戰役,這就是長津湖戰役,它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東線戰場在長津湖地區進行的一次鏖戰。在零下30~40度的嚴寒中苦斗20天之后,美軍殘部在7艘航空母艦的掩護下,利用海路脫離戰場,也意味著“聯合國軍”全部被逐出朝鮮東北部。
正是這一場關鍵之戰,志愿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大捷,一舉扭轉了戰場態勢,成為朝鮮戰爭的拐點,為最終到來的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12月24日是長津湖戰役勝利的日子,成為朝鮮戰爭最終取得勝利的關鍵一戰。但是這個勝利來之不易,在天寒地凍的朝鮮戰場,中國軍人面對強大的對手、面對惡劣的條件、面對死亡所表現出的執著堅忍、視死如歸,在這種超過極限的生存環境中大量凍死凍傷,有的連隊甚至成建制凍死在陣地上,但即使凍死在陣地也仍然保持著戰斗的姿態。所以,朝鮮戰爭的偉大勝利,這是無數英烈的鮮血取得的勝利,永遠讓后人銘記74年前的這個不平凡的平安夜。
值此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再次奉獻觀看影片《志愿軍:雄兵出擊》后的觀后感 :“說好了不流淚”,以此紀念74年前不平凡的平安夜。
說好了不流淚
立冬后的北京,氣溫驟降,寒氣逼人,臉頰明顯感覺到了簌簌的寒風,腳下的這片土地也突兀地冰硬起來。
恰好73年前,一場開國之戰也在這個寒冷的季節打響了,為了紀念抗美援朝73周年,上映了電影《志愿軍:雄兵出擊》。中國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寫下了一段氣壯山河的史詩,這部電影將這段歷史呈現在觀眾眼前,觸動人心,喚起當代人對英雄的深深敬意。本來10月份他就盼望著觀看,卻沒有如愿以償,總像藏著一塊心病,讓他念念不忘。這不,2023年11月13日,突然一個活動通知,“禮遇榜樣,熱在北京活動,在中國電影博物館觀看影片《志愿軍:雄兵出擊》”。須臾之間,他的欣喜已經寫在了臉上,莫名地興奮著,同時又有點兒傷心,隱隱的一點傷心,撕扯住了他心里的某個地方。
1950年,新中國剛剛經歷解放戰爭,百廢待興。面對戰火燒到了鴨綠江畔,以毛澤東為首的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高瞻遠矚,做出了必須打贏這一場戰爭,中國才能生存下去的英明決策,出兵朝鮮。正如電影中的吳國正專家所言,鋼產量、發電量、人均年收入、原油、原子彈等,中美差距懸殊。但是一歲了的新中國,無所畏懼的中國人民,懷著對新中國熱愛和勇敢精神的志愿軍,用生命拼搏,捍衛著來之不易的新中國。
坐在舒適的觀影廳,他百感交集,正是這場開國之戰,換來了新中國的和平。倏然之間,他的心里有一股熱辣辣的東西往上涌,涌到眼眶,燙紅了眼睛。
剛滿28歲的毛澤東長子毛岸英,報名參戰,成為了彭德懷的第一個兵,當他即將趕赴前線的那天晚上,與父親毛澤東道別。日理萬機的毛澤東徹夜不眠地開著重要會議,毛岸英只是透著玻璃窗,深情地看著蒼老而慈祥的父親,便赴朝作戰了。事后,毛澤東嗚咽地感慨道,兒行千里,做父親的怎么不擔心,毛澤東的兒子是志愿軍的第一個兵,毛澤東感到很光榮,更有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兒女跟毛岸英一樣準備為祖國而戰。正是像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身先士卒,起到了表率作用,從而涌現出了無數個驚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的英烈們,匯聚成了魏巍筆端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入朝作戰的第一仗,必須全勝。在寒風刺骨的冬季里,志愿軍39軍、40軍等部隊官兵穿著厚重的棉衣,投入了入朝第一場戰役之中。由于志愿軍38軍沒有及時趕到熙川,貽誤戰機。當彭德懷質問梁興初的時候,梁軍長憂郁地說出了自己的心思,戰士仗都打到看見新中國,看見好日子了,戰士犧牲的太多了,太多了,為了減少傷亡而想多準備準備。隨后,彭德懷說出了動情的一番話,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犧牲是我們一定要必須付出的代價,你不付,兒子付,孫子付,我們這輩人,一身血,兩腳泥,還是我們付吧。
對著硝煙彌漫的蒼茫大地,梁興初唱出了雄壯的國際歌,表達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心聲,將情景帶入了高潮。臺下的觀眾怦然心動,似乎蠕動的嘴唇中,一起迸發出了最強的音符。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聆聽著屏幕上傳出的國際歌,他瞇著眼仰頭沖著屏幕,沖著前方眺望,宛如電影里的英雄人物從那中間栩栩如生跳出來似的。眺望著,恍惚間,他那一雙渾濁的眼睛竟然潮濕了,從里面默默滑落出滴滴淚珠。
松骨峰上,皚皚的白雪把整個山峰都染白了,志愿軍身后的松樹掛滿了雪花,3連官兵卻依舊是激戰正酣。“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打響的這場松骨峰阻擊戰,戰場上的殘酷,每一次沖鋒、每一場戰斗都是用鮮血和生命鑄成的。志愿軍面對敵軍的裝備和補給遠遜的現實,仍然頑強奮戰,用輕武器對抗重型坦克,用血肉之軀抵擋炮火洪流。這種拼盡全力、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深深觸動著臺下觀眾的心靈。這些情節不僅展示了軍人的英雄氣概,更反映出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民對國家的深厚熱愛,因為倒下的每一個英烈心中都葆有一個為之自豪的名字:新中國。
臺下觀眾席上,說好了不流淚的觀眾,紛紛用紙巾拭去不知不覺中涌出的淚珠。涌出的淚珠和濡濕的紙巾,真真切切地暴露了他們的感情,一堂潤物細無聲的愛國主義教育課,讓這場電影更彰顯了特殊意義。作為禮遇北京榜樣,這里的每一位觀眾身上都披著一個同樣的綬帶:“北京榜樣”。從73年前奮勇獻身的英烈身上,北京榜樣們默默地汲取著營養,誓言寫在了心里,要擔當起新時代的模范帶頭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學好人、做好人的氛圍。用自己的力量,讓“北京榜樣”品牌更具溫度和力量,感召和影響更多的人。讓英烈們73年前為之奮斗的新中國,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熠熠生輝的耀眼光芒。
夜幕低垂,天愈發寒冷起來,寒冷使北京的夜變得安寧。他們走出了中國電影博物館大門,漫步在華燈初上的寬敞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插肩而過,幸福安寧的生活讓他們臉上一片粲然。今天的日子,就是73年英烈們心中向往并為之奮斗流血的日子,英烈們的愿望得以實現,可以告慰英烈們的在天之靈。
一陣寒風襲來,他的肩膀觳觫起來。他的眼前不時閃現著毛岸英的臉,那張被時光淹沒了的臉、英姿勃發的臉。哀傷再次席卷而來。再后來,這張臉漸漸與楊三弟的臉、孫醒的臉、高瑞欣的臉、江潮的臉、朱國華的臉、楊少成的臉、戴如義的臉,與所有志愿軍英雄們的臉莫名重疊起來,分不清彼與此,分不清鏡與月,分不清塵與土。想到每一個人都終將老去,終將消逝的肉身和靈魂,73年前,這些英烈們卻將他們鮮活的生命和熾熱的鮮血,為了心目中的新中國,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犧牲和流血。想到這里,他的熱淚合著氤氳的寒冷之氣,一滴一滴地滑落在腳下這片硬硬的土地上。(白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