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慧玲因其一系列言論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關注與熱議。
這件事涉及到女性主義覺醒以及男女價值觀矛盾的方面。所以,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來分析這件事情。
1.什么是理性,什么又是感性?
感性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它是人們通過感覺器官直接接觸外界事物而獲得的關于事物的現象、外部聯系的認識。
理性則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借助思維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關于事物的本質、內部聯系和規律性的認識。
舉個例子,我們看到一朵花的顏色、形狀,聞到它的香氣,觸摸到它的花瓣質感等,這些直觀的感受構成了對這朵花的感性認識。這就是感性認識!
而通過對各種花卉生長、發育、繁殖等多方面感性材料的深入分析,總結出植物生長的普遍規律,這就是理性認識的體現。
2.王慧玲事件中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那些是感性認識?
許多人對王慧玲的關注和評價,最初多是基于感性認識。通過她的自媒體賬號或者寫的《基層女性》也罷。
她所講述的自身經歷,如從農村走出來,9歲開始照顧弟弟,打工辛苦錢被寄回重男輕女的家,生病母親讓其還錢等,這些生動具體的故事,很容易引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尤其是那些有著相似經歷的基層女性,她們從王慧玲的經歷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而產生同情與認同。
此外,王慧玲語言表達直白、大膽,甚至有些偏激,這種表達風格具有強烈的感官沖擊性,能迅速抓住人們的注意力,讓人們在第一時間對她及其觀點產生直觀的感受和情緒反應。
哪些又是理性認識?
然而,當我們運用理性思維去深入分析王慧玲的言論時,就會發現諸多問題。
她聲稱女人是渾身是寶的母豬,將中國男人貶得一無是處,鼓勵女性找外國男人談戀愛且不要步入婚姻等觀點。
這到底是什么逆天發言。
這些言論并非基于客觀、全面的社會調查和理性分析,而是帶有強烈的個人情緒和主觀偏見,忽略了婚姻中兩性的共同責任以及社會中復雜多樣的婚姻狀況和個體差異。
從社會影響來看,她的言論容易煽動男女對立情緒,破壞家庭觀念和社會和諧穩定,與真正的女性獨立和性別平等背道而馳,也沒有提出具有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來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3.男女價值觀對立等問題的出現本質是對底層勞動人民剝削價值觀的衍生價值觀。
為什么這么說?以男女價值觀沖突來看。
從社會結構來看,底層勞動人民本身就處在資源相對匱乏、機會相對較少的困境。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壓力極易扭曲價值觀。而馬克思主義中,資本主義對人的剝削可以說是最基礎的剝削。
例如,貧困地區,重男輕女觀念盛行,這并非單純的性別歧視,而是在有限資源下,家庭基于傳統觀念認為男性更能承擔起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重任,于是將更多資源傾斜,而女性則被忽視甚至被剝削其權益。
這種底層家庭內部的資源分配不公,就是剝削價值觀的一種體現,而現代社會就演變成了男女在婚姻、職業、社會地位等多方面的價值觀對立。
以婚姻市場為例,一些極端言論如“女性不要嫁給窮男人”“男性要找能伺候家庭的女性”等,看似是男女之間的互相挑剔,實則反映出底層人民在經濟壓力下對婚姻功利性的過度強調。
雙方都在試圖從婚姻中獲取更多利益,避免自身被“剝削”,而這種心態源于底層長期面臨的經濟困境與剝削式的生存競爭。
同樣在職業領域,女性面臨的職場天花板和男性面臨的高強度工作壓力與低回報,也被錯誤地歸結為男女之間的對立。
實際上是底層勞動人民整體在社會資源分配體系中處于劣勢,這種劣勢引發的焦慮和不滿通過男女價值觀的沖突表現出來。
4.女性主義崛起是底層社會資源分配的發聲者,無論男女群體團結才是解決問題的路徑。
長期以來,基層女性在社會中經歷者階級以及性別的雙重壓迫。
這一點都是無法逃避的事情。從家庭內部資源分配的重男輕女,到社會職場中性別歧視,都體現了社會中女性的性別壓迫。同時,作為底層人民又處在社會資源分配的劣勢地位。
而女性主義的興起,正是對這種不合理現狀的抗爭。
它要求打破傳統性別觀念的枷鎖,讓女性在教育、就業、政治參與等各個領域都能享有平等的機會與資源。
這不僅是為了女性自身的解放,更是為了底層社會整體資源分配的優化。
因為當占人口半數的女性能夠充分發揮其潛力時,整個底層社會將被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資源的分配也將更加合理與高效。
而這個崛起過程,為什么女性主義崛起這么重要?
女性主義的支持者并非完全是女性群體,還可以有男性群體。它們的共同點都在于敢于向著不平等的現狀發聲,代表著弱勢群體發聲。
這個過程回歸到文章最開始感性認識以及理性認識中,因為我們都知道女性的感性思維非常強,所以當他們面臨到這種不公平的困境就會有很強的感性認識。但感性認識回歸到理性,可以形成更大的力量去向這類不公平現象說不。
所以,女性主義崛起應該不止又女性群體的力量,也應該有男性群體的力量。而底層人民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團結才是解決問題的力量。
5.女性主義力量很大,但謹防“造神”,造成反向力量引導。
女性主義的力量很大,所以屢屢就會出現一大批吃著這種流量的網紅人士出來,比如楊笠,比如王慧玲。
他們的一些認知的確是代表女性崛起的價值觀,比如女性經濟獨立的重要性。但問題是:他們靠著女性主義本身的力量讓自己成為知名人士,就開始大量輸出價值觀。
這些價值觀還能不能代表女性這個問題還未解決,就已經深深影響了那些把這類人奉為“教主”的一批人。所以,在這類問題上極易引起矛盾。
我想說,無論是什么樣的價值觀,都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從感性出發回歸到理性認識。不然,只會讓自己更痛苦。
比如知行合一。網絡上很火的: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并沒有感悟到這種道理的重要性,所以即使知道了這些道理,也不會認為它們很重要,只能說你知道而已。
所以,無論女性主義崛起的“英雄人物”還是者“教主”所輸出的價值觀,都需要讓感性認識回歸到理性,而理性回歸必然要結合自身情況去作用個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