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著名詩人、劇作家和文藝理論家賀敬之百歲壽辰和從事創作85周年之際,由主人公網站發起主辦的“賀敬之創作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
(賀敬之同志在建國75周年國慶招待會上)
喜迎百歲華誕的賀敬之前輩是一位充滿革命激情和生活熱情的浪漫主義詩人,20歲時與丁毅合作執筆寫出民族歌劇的經典之作《白毛女》,并通過《南泥灣》《回延安》《雷鋒之歌》等經典作品,實現了“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
會議為進一步弘揚、貫徹落實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總結這位著名人民藝術家的創作經驗,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展開了暢所欲言的討論。來自首都文藝界和其他各界的同志參加了這次座談會。
(與會同志合影)
參加會議的同志有:中宣部文藝局原副局長成志偉,賀敬之同志秘書柳湧;
解放軍總后政治部(正軍級)國家一級作家陳永康;
北京市寫作學會副會長祝捷,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北京市寫作協會豐臺分會會長陳家新,北京市寫作協會京南分會會長劉俊杰,房山區作協副主席、房山區政協委員黃長江,豐臺區作協副主席、秘書長黃開健,大興區作協秘書長楊景波,
北京市統戰部宣傳處原處長徐竣彰,《中國教育報》辦公室原主任高華成,北京市園林局退休干部、北京市寫作協會會員張銘軍,
中國視協影視合作促進會副秘書長張少軍,畫家、東湖書畫院院長趙民,國易坊講師張香玲,等參加會議。
國務院原參事忽培元、黑龍江省作家《工農文學》主編趙劍斌等因事不能到場,向大會發來賀信。
(研討會現場)
大家認為,賀敬之首先是革命者、是戰士,是名副其實的共產黨員,然后才是作家,詩人和文藝理論家。他和他們那一代從延安走出的大批文藝前輩一樣,是首先解決了對人民的立場、感情問題,確立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無產階級世界觀,然后才放聲歌唱的??梢?,這正是他這棵社會主義文藝參天大樹根深葉茂的根本所在。這也是他無愧于“人民藝術家”光榮稱號的本質的分量所在,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后學敬仰和堅持學習研究賀敬之先生的原因所在。
二是賀敬之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楷模和立場堅定的卓越旗手。這是他用自己八十五年的文藝創作光輝實踐,用開山歌劇《白毛女》,用久唱不衰的大量歌曲,比如《南泥灣》《翻身道情》等,用膾炙人口的大量經典新詩《回延安》《雷鋒之歌》《西去列車的窗口》《三門峽梳妝臺》和《桂林山水歌》等等時代經典,證明了一個鐵的事實:賀敬之熱愛人民,人民熱愛賀敬之。
大家回顧了百歲老人賀敬之文學創作活動,指出賀敬之大部分時間都是跟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的各個階段緊密相連的,賀敬之的大部分文學創作的作品,都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在毛澤東文藝路線的陽光哺育下完成的。
(張明明、黃明娥代為宣讀忽培元和趙劍斌的賀信)
賀敬之出生在舊中國的一個貧農家庭,這個七口之家只有不到一畝地,他幼年就在地里干活、打高粱葉、拾麥穗、撿棉花桃,什么農村活都會干。因為家里窮,弟弟被活活餓死,父親在貧病交加中倒下。他13歲就穿著母親給他補了五塊補丁的衣服,開始忍饑挨餓顛沛流離的生活。他親歷目睹,深切感受到人民的痛苦,民族的災難,祖國的屈辱。他不到15歲就開始在報刊上發表反映人民苦難和時代生活的詩作。他含著熱淚寫下一首又一首抒發農民苦難的詩歌,如《五嬸子的末路》《葬》《雞》《兒子是在落雪天走的》《紅燈籠》等等詩篇,這些詩歌反映了詩人與勞動人民同呼吸共患難的深厚感情,何其芳、周楊等人稱贊他為中國少年的瑪雅可夫斯基。
(賀敬之同志秘書柳湧致辭)
賀敬之16歲到延安,當年考入魯藝,之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學習工作戰斗整整六年。在延安他親耳聆聽了毛主席關于小魯藝與大魯藝的重要講話,親眼看到毛主席在窯洞案頭的專心筆耕。他曾與朱總司令親切交談,他親自經歷 并念念不忘當時從周恩來副主席到每一個普通干部、普通戰士一同紡線、一同開荒、一同戰斗的情景。這里沒有特權、沒有官僚、沒有等級區別,惟有官兵一致、軍民一致、互幫互學、團結友愛、與人為善、共爭上游的氛圍。這就是崇高的氛圍和精神洋溢在寶塔山下,延河兩岸,進而滲透到青年賀敬之的心靈里,可以說延安的小米強健了他的體魄,延安精神鍛鑄了他的靈魂。
(房山區作協副主席、房山區政協委員黃長江發言)
改革開放時期,賀敬之同志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社會主義四項基本原則,旗幟鮮明地反對否定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自由化,保護我們社會主義,反對資產階級顏色革命。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
(作家陳永康向活動主辦方捐贈了他的著作)
賀敬之作為新中國的詩人代表,實際上也是人民群眾的代言人,他的詩作表現了廣大人民心底的聲音,很容易引起人民群眾強烈的共鳴。賀敬之同志不愧為“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的大詩人!
(成志偉老局長發言)
作家陳永康向活動主辦方捐贈了他寫作出版的《紅色季風》、《東江劍魂》等作品,書畫家趙民為活動獻上他的親筆山水畫作為向這次座談會的獻禮,將活動推向高潮。
活動由主人公網站長喬然主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