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轟動成都家長圈的一件大事就是卷款跑路,涉及金額或達數千萬。
網友戲稱其背后的“成都市原動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是2024年“成都最大失聯機構”。
“素質教育”以來,學校的考試成績不再是小學生入學、小升初擇校的唯一標準,評星、評章、評優(優秀班干)、評三好或者擁有一些特殊技能(如藝術特長),逐漸成了重要的加分項。
如此綜合“素質”對普通工薪階層子弟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咱們后面討論。首先只說評星、評章、評優、評三好,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志愿服務時長”,在某些學校還關系到能否入隊、入團……
“志愿服務時長”在中小學階段對于爭章評優變得非常重要,由此催生出了一個新的行當——提供參與“志愿服務”的服務。因為在成都允許學生通過多個第三方公益機構參與志愿服務,并記錄服務時長。
成都市原動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就是頂著“成都少年志愿者”的機構牌子,通過拉人頭(家長互相介紹參與、老師介紹家長參與)的方式不斷動員學生及家長在該機構注冊志愿者身份,并將孩子送去參加該機構的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如募捐、撿垃圾、義賣等。由于這個機構已經存在10年了,家長基本也沒防備。
這個機構最開始的活動都是捐贈圖書、衣服,然后頒發一個證書,只收取20元工本費。在要求學生家長填寫完頒證所需的全部個人信息后,機構會給家長打電話,“通知”家長到現場辦理志愿者注冊登記,然后再頒發一份“志愿服務證”。這個證書號稱是“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制”。
整套流程下來可以說是非常的“唬人”,而“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更是團中央主管的正規機構。不過有博主致電“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得到的答復是近五年沒有制過這種證書、也沒聽說過“成都少年志愿者”這個機構。
為了領證,家長還必須在現場聽取“成都少年志愿者”的宣講會。而這個宣講會的套路跟傳銷如出一轍:先是有“家長”現場感恩組織,換個賽道雞娃的氛圍逐漸被拉滿;然后是“專業老師”出來推銷“專利申請”、“競賽規劃”、“根基誦讀”、“科學素養”等十余類課程項目,上完這些課程據說可以幫助孩子在擇校時加分。而且課程只需要交六千元左右的“押金”,參加完課程、完成目標(例如完成專利申請)承諾退還押金。一個家長可以報多個課程項目,聽說有的家長交了幾萬元報了多門課程。
據兩年前這個項目剛剛推出來時“入局”的那一小部分家長反映,他們的確拿到了“押金退款”;后面真正騙到那么多家長之后,機構就卷款跑路了……又一個早就被玩爛了的龐氏騙局!
除了這類課程項目,該機構還推出了一個所謂的“雙鉆媽媽”支持項目,“幫助”孩子媽媽利用閑暇時間,在各自特定區域內向其他學生家長推廣“根基訓練”“幼小銜接”“視力機能“等9項課程內容,即可獲得可觀收入。按照該機構的收益標準,一個媽媽達標后,一年可收入21萬元。不過,想要參加這個項目,需要繳納1.5萬元項目參與費。
明眼人只要看一眼,就知道這是妥妥的傳銷啊。
然而,這么明顯的龐氏騙局和傳銷套路,為何還能唬住那么多的家長,而且能帶孩子參加“志愿服務”的家長,學歷一般都不會太低。
“當局者迷”固然是一方面因素,但更主要的因素卻在于“扯虎皮做大旗”。
筆者日常生活的社交圈子并不大,主要是親朋好友、鄰居、孩子同學的家長,然而卻有幾十個“好友”關注過“成都少年志愿者”公眾號,足見其影響力。令人疑惑的是,這種影響力到底是怎么來的?
不僅如此,對于不熟悉“公益套路”的老百姓而言,整件事處處透著怪異:
說到“公益”,老百姓首先想到的就是“學雷鋒做好事”,然而,一家號稱做志愿服務的“公益機構”,卻從家長那里詐騙到了數千萬巨款;
一家社工機構、民辦非企業,卻能頂著“成都少年志愿者”這樣的疑似官方平臺的帽子公開活動這么久,能在社交媒體上順利注冊名稱,而且還通過了年檢,最終讓無數家長上當受騙……
問政平臺上出現了大量的家長投訴
接下來,廣大家長關心的應該是嚴懲騙子頭目、追回贓款,那些負有監管、審批責任的相關單位也應該被追責;而筆者則更關心,是誰為這種騙子大行其道開了便利之門。
說句不好聽的,這種扯虎皮做大旗、卷款跑路、涉案金額巨大的騙子的確是大騙子;但很多“合法”的小騙子就不是騙子了嗎?
孩子之前在學校經常主動或被動地參加一些競賽,莫名其妙就獲得了二等獎、三等獎;然后就有電話打到我這里,稱我的孩子獲得了參加復賽或者決賽的資格,或者需要繳納一筆參賽費用,或者需要參加研學團去北京參賽或者去云南貧困山區參加夏令營……
短視頻平臺上,我們也經常能看到那些做升學/擇校規劃咨詢業務的博主推薦一些爭章賽事
筆者之所以用“或者”,是因為在不同的比賽接到了不同的電話。如果說這些競賽都是“騙人”的也就算了,可氣的是這些競賽還都是“真的”——真的有正規單位承辦、權威單位站臺,真的可以在評星、評章、評優、評三好中加分。筆者自己的孩子夠不夠資格獲得那個層次的獎勵,筆者心里能沒譜嗎?但你交了錢,的確最次也能拿到一個保底的獎。
如今五花八門的“素質教育”,是不是真的能幫助孩子全面發展?這個恐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五花八門的“素質教育”折騰家長的錢包和時間精力倒是毫無疑問的,各種賽事、活動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先不說,大部分內容都是需要家長去完成的,這樣的“素質教育”意義何在呢?如果“學雷鋒”、當志愿者還要與加分、升學掛鉤,這樣“學”的還是雷鋒嗎?
也正是這五花八門的“素質教育”,為各種打著公益面目的賽事、課外培訓、志愿服務大量涌現出來,也為“成都少年志愿者”這樣的騙子機構行騙打開了方便之門??珊薜氖?,這背后是一場合謀,家長明知道參與此類活動除了“勞民傷財”,對孩子的實際“素質”起不到什么提升作用,卻還是得硬著頭皮參加,因為它們卻是關系到評星、評章、評優、評三好,關系到孩子入隊、入團、升學——這才是教育產業化的“具象”,不要以為只有把學校私有化了才叫教育產業化。
正是在教育產業化的大趨勢下,我們看到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一面是校內不斷要求“減負”,一面又是家長們趨之若鶩地自愿“增負”——不僅給孩子增加額外的學習活動負擔,也給自己增加額外的經濟負擔。這真的完全怪家長嗎?
教育還是回歸教書育人本身吧,不要再為了“教育產業大發展”搞那些亂七八糟的評比了,別再折騰孩子和家長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