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澤東同志發(fā)表《為人民服務》80周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我覺得把這二件事聯在一起說,很有意義。
說到為人民服務,不能不說建黨歷史。《共產黨宣言》說:“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中國共產黨就是按《宣言》所言,從1921年黨成立的那一天起,就領導工農運動。當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說明了黨把為工農的解放作為建黨的根本任務,體現了建黨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宗旨。
殘酷的現實證明:“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說到建國,不能不說人民軍隊。毛澤東同志說:“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大革命失敗后,黨及時吸取教訓,多次發(fā)動起義,建立了自己的武裝——中國工農紅軍。
這時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建立一支什么樣的軍隊,就成了革命成功的關鍵。從1927年的三灣改編,到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古田村召開的古田會議,再到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再次發(fā)布了《關于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對內容做了統一規(guī)范。這不僅確定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保證了軍隊的無產階級性質,從政治上、組織上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而且開創(chuàng)了人民軍隊內部的民主制度。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同志發(fā)表《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1945年,黨的七大正式把“為人民服務”寫進黨章,明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成了我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
由于中國革命的特殊性,武裝斗爭是我們黨的工作重點。老百姓正是從我們軍隊身上的所作所為,了解了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怎么樣的黨,從而認同了我們的黨。有一件事值得說一說。1948年秋,東北野戰(zhàn)軍進駐遼西錦州地區(qū)。當時正值蘋果成熟的季節(jié),部隊行軍路過老鄉(xiāng)的果園,戰(zhàn)士們雖然饑渴難耐,卻一個都沒有摘、一個都不去拿。毛澤東同志聞知此事深有感慨,曾給予高度評價:“我看了那個消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zhàn)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我們的紀律就建筑在這個自覺性上邊。這是我們黨的領導和教育的結果。”
還有一件事也值得說說。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zhàn)軍向上海市發(fā)起攻擊,其中一幕經典畫面被流傳下來:數十天奮戰(zhàn)后的十萬解放軍戰(zhàn)士,整齊地躺在大街上休整,沒有打擾上海居民。許多人對這一場面感到疑惑,為何讓戰(zhàn)士們睡在大街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印證了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中所說的: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就能克敵制勝。就拿淮海戰(zhàn)役來說,當時解放軍以60萬對國民黨軍80萬,蔣介石有汽車、飛機保證后勤,但華野沒有汽車、飛機,依然保證了戰(zhàn)士們的后勤。這是因為,他們背后有百萬民眾用小車給他們運輸。這也是為何陳老總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民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就是民心,人民群眾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這次戰(zhàn)役的強大后援力量,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可以說,新中國的建立,是“為人民服務”光輝思想的偉大勝利,而張思德同志只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
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為人民服務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三、正確理解“人民”這個概念,是為人民服務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為了團結更多的人,政策是相當重要的,毛澤東同志說,″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多種政權形式,其中對地主階級態(tài)度差別最大的兩種政權形式是工農民主政權與“三三制”政權。
工農民主政權即蘇維埃政權,是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建立的政權形式。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消滅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私有制。通過“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政策,工農民主政權聯合工農力量反對地主。
“三三制”政權,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的民主政權形式。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即共產黨員、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這一政策旨在團結各階層人民參加抗戰(zhàn),對地主階級采取減租減息的政策,而不是沒收地主的土地。
為何會有這種改變?這主要是決定事物的主要矛盾發(fā)生了變化,由于日本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我們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在這里有一個問題必須講清,我們的黨是共產黨,是要消滅私有制,而地主資本家是應該消滅的。而現在一定程度上還許可資本家存在,是不是背離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當然不是。其實革命的路是曲折的,不可能是筆直的。就如登山,有時看似拐彎,但只要是走在上山的路上,就不能說是背離。說這個問題的現實意義就在于,我們時時刻刻要注意,有許多事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辯證地去理解,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抓住問題的實質,而不能機械地去理解。
革命是要分階段的,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任務。研究歷史不能不了解各個歷史階段的基本狀況,這是我們制定政策的出發(fā)點。毛澤東同志指出:“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我們不能把黨的宗旨與黨的政策混為一談。黨的宗旨是初心,是不能變的,而政策是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的。“人民”這個概念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同歷史時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