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是我國第11個“烈士紀念日”,這個日子,心緒沉重,浮想聯翩。
據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普查,從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候算起,全國為革命犧牲的共產黨員和革命仁人志士共有2100萬人。可以查到姓名的犧牲的革命烈士是370多萬,無名烈士約有1730萬。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仁人志士為奪取紅色江山所付出的巨大犧牲。
她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頭顱與熱血鑄就的紀念日!她是炎黃子孫赴湯蹈火,不懼艱辛創造的紀念日!她是趙一曼受盡折磨,被拔掉指甲,鑿光牙,全身針刺而不出賣組織用頑強意志拼來的紀念日!她是狼牙山五壯士不畏日寇,寧死不降集體跳崖的紀念日!
他(她)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無名氏,他(她)們中很多人都沒有后代,但是每一個在新中國之后出生長大的人們,都是他們的后代,因為我們享受著他們用生命換來的福蔭。
在建立新中國之初,毛主席便有了為烈士立碑的想法。他語重心長地說:每次想到他們和無數犧牲的烈士,我這心里就難受啊!要樹碑、要立傳,要子子孫孫后代,永遠要銘記他們!
烈,壯烈。士,勇士,壯士,死士,國士,士不可以不弘毅,士為知己者死,士可殺不可辱。
烈士們的可貴,在于哪怕知道這一世根本實現不了這個理想,也愿意在遠離理想的地方倒下,有時候是轟然倒下,有時候是無聲地倒下。
小到不被人魚肉欺凌,中到保全家族妻兒,大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樸素的東西,很多時候能夠支撐一個人大無畏地獻身。因覺悟而無畏的人,是烈士中的最高境界,所謂“勇士赴難,萬死不辭”。
無數烈士的犧牲實況,是慘痛的、屈辱的、悲壯的。那些被非刑折磨致死的人,那些被蹂躪而后殺害的女性,那些頭顱被鐵絲穿起來示眾的死者,那些身軀殘破的被屠殺者,那些堆積在萬人坑和戰場上的遺體……
他(她)們的脈博仍在歷史的軌跡上跳動,他(她)的鮮血仍然書寫著新中國的風采。它像奔騰的江水,一瀉千里,把舊社會席卷而去;它象燃燒的火焰,劃破陰霾,把新中國照得通紅。
革命烈士的云水襟懷里,洋溢著積極的進取精神,浩然正氣橫貫于九天河漢,彪炳于萬里江山。身陷囹圄,但他們胸懷天下,以“熱的血,冷的頭腦,積極的精神,戰斗的意志”,在牢獄窗口凝視著新中國的曙光。他們每于“枕上聞軍營號聲,不禁神魂飛越”,恨不能揮戈躍馬,重返疆場,為人民打天下!即使“帶鐐長街行,”也面不改色心不跳,在刑場上用生命的最后余力,高歌“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多么潔白無暇的靈魂!多么雄烈悲壯的情懷!
曾經跟人辯論,他說人性是自私的,要有公平的私有制才合理,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繁榮。我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反駁道:人是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人從娘肚子里出來,并無意識,人性是社會性的一種表現形式。有什么樣的統治意識,就有什么樣的人性。但是,這種說法還是說服不了他。于是我想到千千萬萬英勇犧牲的革命前輩。難道他們是自私的么?
夏明翰本是躺著就能贏的公子哥,但為了天下勞苦大眾翻身得解放,他毅然選擇了主義和真理,倒在了敵人的槍口之下。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楊開慧本有脫身之機,為了理想,慷慨赴死,最后的遺言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愿潤之早日成功!
向警予是富商之女,生活優渥,卻背叛了自身的階級屬性,走向了一條荊棘之路,面對敵人的屠刀,她壯志豪情:我們的每一滴淚每一滴血,都應該為革命而流。
農民領袖彭湃,抱定救國救民、變革社會的責任,毅然背叛了大地主家庭,把自家的田契當著佃戶全部燒毀,并宣布“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從此走上艱苦的革命道路。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陳覺烈士就義前給妻子的遺書里寫到:誰無父母,誰無女兒,誰無情人,我們正是為了救助全中國人民的父母和妻子,所以犧牲了自己的一切。我們雖然是死了,但我們的遺志自有未死的同志來完成。
方志敏說: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
上甘嶺鏖戰的共產黨員們說:親愛的同志們,為了勝利,請向我開炮!
………………
我曾經無數次的想過,我們的先烈們在舊的統治秩序之下沒有茍延殘喘,更沒有助紂為虐,而是放棄家庭、放棄愛情、直至放棄生命放棄一切,為了什么?這是什么力量?他們竟然能夠在走向刑場的時候鐵骨錚錚?他們竟然能夠在潮濕陰暗發霉的地牢里堅守斗志?他們竟然能夠在敵人用皮鞭將血肉綻裂之后仍然大義凜然?他們竟然能夠在敵人用竹釬敲進十個手指時仍然堅強如鋼?他們竟然能夠在敵人用磚塊將腿折斷后仍然視死如歸?他們竟然能夠在熊熊的烈火中堅定不移、紋絲不動?他們竟然能夠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親人備受折磨或者慘遭殺害而不得不強忍著痛苦?……
可以說,一部新中國成立的歷史,都是先烈們用鮮血染成的。他(她)們的英勇事跡,值得我們永遠紀念,他們的精神,激勵一代代中國人民前赴后繼、英勇奮斗。
我們忘不了毛主席那段充滿深情而又壯志凌云的號召:“成千上萬的先烈,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們的前頭英勇地犧牲了,讓我們高舉起他們的旗幟,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吧!”
我們更忘不了毛主席曾經說過的話,永遠以此來警示自己,不斷的思考,不斷的明確方向:“建立新中國死了多少人?有誰認真想過?我是想過這個問題的。”
同樣是人,同樣是血肉之軀,難道他們不知道疼痛?難道他們不知道害怕?同樣是親情友情愛情,難道他們不知道珍惜?難道他們能夠割舍得下?……
烈士的氣質是什么,很難完全定義,但大義凜然、臨危不懼、寧折不彎、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則是其必不可少的內涵。誠然,與毛主席并肩奮斗的戰友中具有烈士氣質的人數眾多,如李大釗、鄧中夏、向警予、蔡和森、陳延年、陳喬年、方志敏等等,不勝枚舉,他們面對列強對中華民族的百余年凌辱、面對當時的殘暴兇惡,不顧生死奮起抗爭、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而戰、為民眾的解放而戰。但毛主席性格中“烈士”的氣質在其中則更為突出,這對于他和與他一起的眾多戰友成就英雄的偉業有相當的重要意義。
正是毛主席這樣鮮明的烈士氣質,使得他在二十年代后期共產黨的革命斗爭受到重大挫折時能夠氣定神怡地組織工農發動秋收起義,在血腥黑暗的“白區”獨撐起了一片蘇維埃的藍天;正是他這更為鮮明的烈士氣質,使得他能在長征中使面臨山窮水盡的紅軍捷報頻傳、轉危為安;也正是毛主席這鮮明的烈士氣質在面對兇惡囂張的倭寇淫威時,能逼迫當時猶豫不決的蔣介石接受全面抗戰;也正是他這鮮明的烈士氣質,使得他在面對蔣介石八百萬大軍和強大美國的脅迫時敢于吟出“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豪句………
烈士的遺產,在于一個人、一群人、一國人因為無比熱愛生命,才愿意在必要時犧牲生命,以保護和挽救我們所珍愛的一切,包括生命,包括文化,包括山河,包括價值觀。烈士奮斗的目標,烈士死難的訴求,那就是救亡圖存,為后人掌起一片明亮的天。
在話劇《從湘江到遵義》的劇情結尾,犧牲的英烈們返回人間,站在舞臺上對用他們生命換來的今天大聲發問:
我們當年那些夢想實現了嗎?
人民當家做主了嗎?
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了嗎?
還有貪官污吏嗎?
還有人騎在人民的頭上作威作福嗎?
我們還在受外國人的欺辱嗎?
中國人真正的站起來了嗎?
我們的黨還記得我們對人民的承諾嗎?
還有糾正錯誤的勇氣嗎?
需要有人站出來的時候,還有人站出來嗎?
還有人像我們一樣,愿意為信仰而生,為信仰而死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