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全國各地中小學馬上就要開始新學期了!8月27日,央視新聞、《解放軍報》傳來了一則好消息:
記者從教育部獲悉,從今年秋季開始,全國小學和初中歷史課本里將新增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和對越邊境自衛還擊戰等內容。
消息一出,就上了微博熱搜,網友們紛紛拍手叫好。
十幾年前,經常上天涯論壇的網友們可能會記得,那時,在有關于這兩場邊境戰爭帖子的評論區,經常有網友呼吁將其納入學生教材,讓小孩子了解這些事,不要讓他們在和平年代淡忘了保家衛國的責任。
然而,或許是因為我們太過仁厚,也或許是不想刺激對方那脆弱的心靈,對印、對越自衛反擊戰內容就長期沒有出現在教材中。
所以,當大家聽說這消息時,心里還挺激動的。
我一些做教育工作的朋友,也在群里紛紛轉發這一消息,甚好、甚慰!
唯有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認識國情,才能傳承民族精神,才能樹立國家安全意識,而這一切必須要從娃娃抓起。
我們不想侵占別人一寸土地,但也決不允許別人侵犯我國領土。
這兩場邊境戰爭,都是對方故意到我們家門口尋釁滋事,我們難道不還手嗎?
還手就算互毆?可這個世界上沒有國際警察。無論你跟它們講多少道理,尋釁滋事的都不會罷手,國際社會則是在看熱鬧。
所以,人民解放軍就必須用槍炮來跟它們講道理,大道理、小道理一通講下來,它們就聽懂了。
不然的話,印度的手就會伸向西藏,越南就會讓滇桂兩省不得安寧。外部沒有一個和平環境,國內的發展建設就會變得困難。
關于對越自衛還擊戰,中國在80年代的宣傳是相當充分的,并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歌曲詩歌……
當時背景是在1979年大規模作戰后(解放軍一路打到諒山,再撤軍回國),而不甘心的越軍還在我們邊境騷擾,“兩山輪戰”持續了很多年。
90年代中期,中越關系正常化,為了營造兩國和平氛圍,加強經貿往來,關于對越自衛還擊戰的話題就開始降溫。
但降溫不等于忘記,我們仍然在紀念這些烈士們、英雄們。
2015年10月,部隊和有關單位組織了大V去廣西慰問邊防戰士。
我就去了廣西那坡縣烈士陵園,這里安葬著犧牲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犧牲的烈士。
當年,烈士們為國捐軀。今天,我們來這里祭奠他們。
其實,從中國今天的周邊形勢來看,我們將邊境反擊戰納入教科書,與中國與鄰國之間的合作關系并不沖突,一碼歸一碼。
這樣做,并不是為了針對特定國家,而是要通過教材讓下一代中國人記住歷史,樹立國家安全意識,這才是我們教科書的目標。
而以前有些人總是喜歡與特定國家聯系在一起,自我敏感。
自我敏感看似理性,其實是一種狹隘的思維,這反而會讓小孩子在溫室中失去警惕性,一旦面對外面的狂風暴雨,他們就會無所適從。
這世界并不太平,也從來沒有真正太平過。
巴勒斯坦、烏克蘭的戰火雖然離我們很遠,但我們周邊也有人在煽陰風、點鬼火,唯恐天下不亂。
印度這幾年不是跳得很高嗎?又想在邊境試探我軍的反應能力和打擊能力。
2020年6月,我邊防戰士“與數倍于己的外軍展開殊死搏斗”,解放軍戰士奮不顧身、英勇戰斗,一舉將來犯者擊潰驅離。
10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與國防部長埃斯珀訪問印度,兩人抱著花圈,給在加勒萬河谷沖突中死亡的20名印軍士兵上墳。
“孝子蓬佩奧”說要跟印度人民站在一起,慫恿印度繼續挑釁中國。
印度不記打,再加上美國使勁拱火,我們豈能有半點松懈。
說白了,我們教科書寫不寫對印自衛反擊戰,都不會影響中印兩國關系。
寫了,并不會因此而惡化;不寫,也不會因此而改善。
即便是我們不寫進教材,對方也會寫進教材。
印度不僅將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寫入教材,而且還宣稱印軍是如何如何英勇。
在2016年之前,印度各邦多數教材是這樣描述的:“1962年印度突然卷入到同中國的戰爭,盡管印度士兵戰斗到最后一人、最后一刻,但中國取得了勝利”。
而在人民黨掀起印度教狂熱后,印度中央邦教育委員會所轄學校的歷史教材變成了這樣:“眾所周知的1962年中印戰爭,其結果是印度戰勝中國”。
這就是國家級的精神勝利法!
歷史事實如何?
1962年11月20日,沒完沒了對我挑釁的印軍被我軍擊潰,色拉失守,指揮后撤的辛格準將被擊斃。前線最高指揮官考爾將軍,算他命大,如果不是解放軍戰士跑錯路,他將有機會在戰俘營跳舞。
然后是印度國防部長梅農辭職,為尼赫魯頂罪。
這是印軍一場徹徹底底的慘敗,但印度努力地在教科書和寶萊塢反敗為勝。
印度當年犯了兩個根本性錯誤:
一、盲目地高估了自己的軍事優勢,低估了中國人民捍衛領土主權的堅定決心。
二、嚴重錯判國際局勢,以為美蘇兩國超級大國都會支持印度。
1961年,伊麗莎白二世訪問印度,英國宣稱要為印度的安全盡責盡力,印度自以為“麥克馬洪線”就是中印邊境線。
1962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夫人訪問印度,稱要加強美印合作。
再加上印度與蘇聯的傳統友好關系,印度就認為中國只能對它忍氣吞聲,只能接受它的宗主國劃下的“麥克馬洪線”。
而印度一意孤行結果是:
軍事上,兵敗如山倒,一潰千里。
政治上,不結盟運動領袖光輝形象被中國一掌打回原形。
經濟上,印度“第三個五年計劃”中斷,不得不將工農業預算挪移到武器采購上。
社會上,陷入恐慌,流言四起,稱提斯浦爾市失守,解放軍傘兵將空降新德里。
提斯浦爾市市長全家跑路,大批民眾涌向布拉馬普特拉河渡口。城市里的銀行在忙著銷毀貨幣,電廠、水廠、油庫、機場統統準備炸掉,到處是搶劫和強奸……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對中國發展毫無影響,但卻間接打斷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
印度幾乎放棄了工業建設,不停地進口萬國牌武器,一步錯,步步錯。
與對越自衛還擊戰相比,我們在對印自衛反擊戰方面,一直都沒有什么宣傳,連影視作品都沒有。
但今天,我們很有必要讓中小學生了解這一歷史事件。不然,有人還以為是中國恃強凌弱欺負了印度。
事實是印度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中國,怎么勸都不聽。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不想讓這些歷史重演。
印度等國今天是如何判斷國際形勢,如何判斷中國?是它們家的事。
但我們的教科書必須讓下一代樹立保家衛國責任心,樹立安全意識。
柳宗元在《敵戒》中說過:敵去召禍!
這是在告誡后人:以為天下沒有敵人,居安不思危,是會出禍事的。
不夸張地說,這幾十年來中印邊境、中越邊境的和平就是打出來的。
和平與戰爭,永遠是辯證關系。對印、對越自衛反擊戰進教材的意義就在于此。
我們必須讓下一代知道,如果你一味渴望和平,懼怕戰爭。那么,等待你的必然是戰爭。想要得到和平,就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斗爭意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