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向社會征求意見。為社會公眾統一簽發“網號”“網證”,提供以法定身份證件信息為基礎的真實身份登記、核驗服務,達到方便人民群眾使用、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推進網絡可信身份目標,這是保護廣大網民個人身份信息一道屏障。
我國是網絡大國,網民數量世界第一。創設并連續10年成功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網絡空間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明顯增強。網絡空間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園,是群眾交往、交流的重要空間。現在網絡上的信息包羅萬象,魚龍混雜,虛假和低俗亂象頻發,編造社會熱點,“偽科普”“偽知識”混淆視聽,發布“軟色情”、“擦邊”“泛黃”內容,各種奇談怪論誤導公眾認知,侵犯他人合法權益,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有的已成為公害。而對網絡的管理則顯得相對滯后,對網民權益的保護有時處于無序狀態,網絡亂象確實需要堅持進行清風凈網,加強監管是互聯網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網絡并非世外之地,網絡用戶發布的信息是要負責任的。網絡認證后,用戶權益在受到保護的同時,也必然要接受正常的管理。每個用戶都要對自已的言論負責,信口開河、漫無邊際是不行的。用戶應當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堅守原則和底線,不傳播謠言,不泄露國家秘密,不謀取不正當利益,不跟風炒作緋聞丑聞,養成良好的網絡習慣。如發現違法違規信息,應及時向平臺舉報,積極提供線索協助處置,才能早日建成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網絡管理要按法規進行規范和約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保障用戶知情權、選擇權、刪除權等個人信息相關權利,健全用戶注冊、賬號管理、個人信息保護、信息發布審核、監測預警、識別處置等,應當依法對用戶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加強用戶賬號信息管理,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務必不能隨意刪貼、封號,就是“忍不住”也要忍一下。對用戶管理看起來是容易,但要管得正確還有許多事要做,這也是網民擔心的問題。
最近,多名公職人員拿著身份證對著鏡頭進行訴說,連法律人也運用上網絡舉報。網絡實名舉報心理歷程只有當事人才能真正深切地感受到,如果走常規渠道反映有用的話,誰會拋頭露面,冒著巨大風險在風口漩渦上被人評頭品足啊?不都是“走投無路”之后的無奈嗎,不得已用網絡輿論的力量引起大家的重視,喚起有關部門去作為。對此,我們應該深刻反思,找出癥結所在,維護好人民群眾對公權力的信任。不排除有極個別干部對反映的問題敷衍了事,對此應擦亮雙眼,早抓嚴懲,及時肅清,暢通反映的通道。
如實反映情況是公民的權利,有那么多的專設部門和機構,還出現“網上實名舉報”頗發,只能說明有些部門“失守、失語”,這才是必須正視的最大“隱患”。努力讓民眾擁有更多發聲、維權的途徑,既是對每個個體的尊重與維護,也是最大限度地為這個社會“減壓”。畢竟,壓力被“堵”得無處可走,最后可能形成遠超這壓力本身的激烈反應。不要讓人民監督成為一句空話。網絡身份認證后如同為舉報人上了車牌,便于追根溯源,不失為監督的一條渠道。
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用戶與公共服務平臺管理在遵守法律上是平等的,網絡身份認證實施后,對于網絡用戶與管理方都應用好這把“雙刃劍”,合力鏟除各種不良網絡亂象的生存土壤,對無認證資質、假冒專業人士身份的,依法依規依約從嚴處置;引導規范網絡文明互動、理性表達;加強評論環節管理,制止“流量向惡”和“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推動網絡健康有序發展,共同打造安全、公平、健康、文明、清朗網絡空間。
二〇二四年八月十四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