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未遂的刺殺,讓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大幅攀升,共和黨順勢正式提名特朗普為黨內總統候選人。
緊接著,特朗普宣布選擇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詹姆斯·戴維·萬斯(J.D. Vance)作為其副總統候選人參加今年的美國大選。
萬斯是妥妥“80后”。公開資料顯示,萬斯1984年8月2日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南部米德爾敦的一個貧困工人家庭,曾服役于美國海軍陸戰隊,后來成為一名律師和風險投資家。
2016年,特朗普成功當選美國總統的第二天,萬斯的著作《鄉下人的悲歌》突然沖上亞馬遜銷售總榜第一名,《紐約時報》等媒體對這本書的推薦語是:“讀懂特朗普為什么能贏”。
1984年,曾擔任卡特副手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沃爾特·蒙代爾在與里根辯論時,首次用到了鐵銹地帶(Rust Belt)這個詞。
上世紀70年代,隨著資本全球化的推進,美國的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謀求更廣闊的全球市場,也為了尋找更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提供地,開始大規模對外轉移制造業。新興市場對美國五大湖流域的傳統制造業構成了強勁的競爭力,工廠開始大面積“生銹”,工人開始大批失業,人口大量外遷。
萬斯成長的年代,正是鐵銹地帶的制造業在資本全球化的沖擊下,不斷走向衰落的年代。《鄉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以萬斯的親身經歷,描述了鐵銹地帶特別是伊利諾伊州和俄亥俄州工人階級的艱難生活。
在美國,Hillbilly是一個帶有較強貶義色彩的詞匯,字面意思是“鄉巴佬”,這里指的是底層白人、“白渣”,Elegy則是挽歌的意思。
萬斯出生在俄亥俄州的邊遠落后的小鎮。他的母親在高中時意外懷上了他,他小時候幾乎沒有接觸過他的親生父親,而是跟著不斷結婚又不斷離婚的母親長大。
“遇人不淑”的萬斯母親結了四五次婚,卻沒有遇到一個負起碼責任的男人,以至于只能靠酗酒嗑藥麻痹自己。
萬斯的繼父們是鐵銹帶白種男人的普遍狀態。萬斯在書里描述這些底層白人領著政府救濟,成天罵罵咧咧拒絕工作,酗酒度日;醉酒之后打老婆罵孩子,最后拋妻棄子。
不過萬斯認為,這些底層白人,比起黑人和西裔人群并不是最窮的。盡管工廠倒閉,但這些人并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他們不愿意去找;他們固執地認為是世界虧欠了自己。
所以,萬斯得出了他的結論:窮是個問題,但并不是問題的根本;根本在于白渣們那種消極沉淪的態度。
寫作這本書的時候,萬斯剛剛31歲,事業有成。
之所以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與絕大多數只能困頓于美國社會底層的白人青年不同的是,萬斯靠著個人奮斗成了少數逃脫階層固化宿命、實現“階層躍遷”的幸運兒。
萬斯認為,他在高中畢業后進入海軍陸戰隊實現了靈魂救贖,魔鬼般的訓練讓他對“全力以赴”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走出軍營后,22歲的萬斯考入了俄亥俄州立大學,過著同時打三份工的勤工儉學生活。四年后,萬斯考入耶魯法學院,畢業后成為大律師行的一名律師。
盡管母親很不“給力”,但萬斯卻很感恩陪伴他長大、被他稱作“阿嬤”的外婆。外婆帶著他看《終結者2》,在外婆眼中,阿諾德 ·施瓦辛格代表了美國夢,而萬斯把這部電影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比喻。
盡管《鄉下人的悲歌》一書對鐵銹帶的社會現象描述非常真切,但作者的反思卻非常粗淺。
該書絕大部分文字都只是在描述鐵銹帶表象,卻沒有深入思考“生銹”的原因,不過是在用統治階級灌輸給他的美國夢和成功學濾鏡,帶著鄙夷的眼光審視那些鐵銹帶的底層白人們。
二戰之后的美國,因為地理原因免于了戰火的波及,成了全球的產業中心,那個年代只要勉強還能干活的勞動力,都能實現中產的夢想,那是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黃金時期。
但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無可避免,滯漲危機很快再次來臨,資本全球化由此開啟。所以,鐵銹帶的工人階級無論怎么改變“態度”,都無可避免地來自新興市場廉價勞動力的殘酷競爭。
殘酷競爭摧毀了美國底層工人階級的“美國夢”,讓他們變得“消極沉淪”,罪魁禍首是那些貪得無厭、產業外遷的資本家。而萬斯與其他的雞湯作家一樣,不去譴責資本主義制度,反而搞起了受害者有罪論,譴責起了美國的底層工人,認為是他們自己不愿意奮斗。
不過,也正是這樣“政治正確”的立場和態度,才能讓萬斯的書獲得《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的大力推薦,進而幫助他成長為美國政壇的一顆新星。
1970-80年代,美國社會的失業率逐漸攀升,從1969年12月的3.5%迅速攀升至1980年3月的10%,此后經常維持在8%以上,甚至多次達到兩位數。
與之同時,是高通脹背景下,工人工資水平的停滯增長。美國布魯金斯學會2017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從1973年至2016年,如果剔除通貨脹因素,美國工人實際收入年均增率,僅有0.2%。
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絕大多數的美國底層工人還有獲得“成功”的可能嗎?來自富人階層的鄙視以及成功學PUA的反噬,只會倒逼奮斗無望的鐵銹帶底層白人躺平擺爛、消極沉淪。
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萬斯,更是萬里挑一的幸運兒。
與很多人被媒體灌輸的直觀印象不同的是,美國的教育是嚴重兩極分化的——平民家庭被灌輸“快樂教育”的理念,而精英階層則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不同階級,享受的教育資源存在著巨大差異。上層階級,對子女是施行私立貴族式精英教育;中層階級,對子女是最低也是實現高水平公立學校教育;底層的階級,他們的選擇常常是當地普通的公立學校。
這樣的現象,在鐵銹地帶表現得尤為明顯。優質的教育資源首先被吸納到私立貴族學校,其次是那些發達地區的高水平公立學校。而鐵銹帶的公立學校,沒有合格的教師、校風極差——所以萬斯的母親才會在高中懷孕,生下萬斯。
或許萬斯的確比一般人更堅毅也更聰明,但萬斯兒時的同齡人絕大多數卻不可能像他一樣“幸運”。
顯然,萬斯的“傷痕文學”并不能為鐵銹帶的底層白人指出一條真正的出路。
接受“美國夢”洗禮的萬斯,在特朗普當選時,一度還是特朗普的堅定反對者,稱特朗普是“美國的希特勒”和“文化海洛因”。
然而,當他準備涉足政壇時,很快發現支持特朗普的主張才是自己這樣一個“政治素人”快速升遷的正確選擇。
從2018年起,萬斯開始公開支持特朗普,稱特朗普是“美國少數幾個認識到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肯塔基州東部等大片地區存在挫敗感的政治領導人之一”,全面支持特朗普的外交、貿易及限制移民等保守主義政策,鼓吹“美國優先”,將美國底層白人遭遇的苦難怪罪于其他國度的工人階級。
2023年,39歲的“政治素人”萬斯,在特朗普的支持下,當選俄亥俄州參議員,成為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的堅定捍衛者。
萬斯成為特朗普的副總統的人選,無疑為保守派注入了年輕的力量,這既是特朗普的主動選擇,也是全球危機和沖突全面爆發前夜,美國社會急劇右轉的標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