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煤制油罐車混運食用油”事件,筆者前面已經寫了兩篇文章,核心觀點就有兩條:
1、國資、外資,都是“資”,追逐利潤是資本的天性。食用油資本企業追逐利潤的手段包括且不限于壓低運輸成本,由此導致“問題食油”的出現;
2、甭管國資、外資、民資,應當一視同仁,賣油的中儲糧沒有盡到驗罐責任,該罵、該罰、該嚴肅處理,而買油的外資、民資也應該被嚴肅處理,因為罐車往往是它們雇傭的。
基于這兩條,筆者既不贊同那些顧慮中儲糧身份、擔憂影響國家糧食主權,為中儲糧開脫責任的說法;也反對那些只盯著作為賣方的中儲糧,卻故意偏袒買方,為跨國資本進一步壟斷國內市場開路的言論。
為了人民群眾的健康,筆者認為這個事件應該一查到底,絕不能偏袒任何一方、讓多年前就已經出現的“問題食油”成為“不治之癥”。
然而,某些媒體以及媒體平臺的做法真的讓筆者開了眼界,竟然可以雙標至此,前腳才批評“根本不是洗不洗(罐)的問題”,后腳就夸贊起了更“節水”的洗罐“姿勢”:
企業自己唾面自干還可以理解,你號稱“利益不相干”的第三方、“社會良心”的“第四權”,為何也這么干呢?
更令筆者震驚的是,筆者昨天文章提到的“破了案”、“立了功”的那條通過車牌號檢索到“問題食油”流向哪些企業的自媒體視頻,不知何時竟然被B站下架了:
而這條自媒體視頻剛發出來的時候,還被有官方身份的“中國食品報融媒體”轉發、點贊,稱贊視頻“點到為止,恰到好處”,也就是說官媒也認為視頻并沒有出格的地方,那視頻為何要被下架,又是誰讓下架的?
這條動態而今也隨著視頻“消失”了:
同樣的,今天微博熱搜榜單的前50名,竟然也見不到一條關于油罐車的詞條;中儲糧剛剛被新京報報出來的時候,可不是這個場景,前面熱搜榜前十名在連續兩三天時間里幾乎被相關詞條霸榜。
這個苗頭,筆者在昨天的文章里已經提到了:
事關每個人的健康問題,人民群眾對罐車混用事件非常關心,并沒有針對哪個品牌的意思。
而媒體和某些平臺“前熱后冷”的雙標做法,反而讓人們產生了無限的遐想,不利于事件透明、公開、公正地處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