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表明個態度: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大于天。對這次曝光的油罐車事件,應該對各類涉事企業,不分國企、私企還是外企一視同仁,查到是誰的責任,就根據責任大小進行處罰,涉及到刑責的,就應該適用刑法。
某驚報果然沒有讓我們看走眼。網民說得很有道理,你可以懷疑某驚報新聞的正確性,但是永遠不要懷疑某驚報立場的堅定性。網民對這家媒體的印象不是一天就形成的,而是經過一次次的輿論驗證形成的。
這次被人以“中儲糧”為標簽,沖上熱搜的輿論事件,直到現在才寫評論,原因有二:
一是這件事的報道者是某驚報。對這家媒體的報道,我寧可錯過熱點和流量,也要耐心等待,讓消息多飛一會,以確定其報道的真實性與信息的完整性確實沒有問題。
有時候,即便報道出來的那部分內容都是真的,但如果被有意過濾了一部分信息,輿論的關注重點就會完全不一樣。
二是圍繞這件事的評論,都是第一時間把矛頭指向了中儲糧,但對于那輛運輸車輛的歸屬以及大豆油的去向,都避而不談,這讓我覺得不太正常。
一些媒體說為了省幾百塊錢的清洗費,就直接卸完煤油后裝大豆油,一看就知道大概率不是國企的風格。因為你要是國企的領導,你也不會為了企業省幾百塊錢,讓自己個人背這么大的風險。所以,國企為了這種小利而違規違法的概率,不是說絕對不會發生,但概率肯定要低很多。
這些年見到的輿論反轉事件太多了,所以很多人都學會了對熱點事件盡量不急于在第一時間發表看法,雖然這樣會錯過流量。
某驚報的這篇報道確實在客觀上引起了國人對食用油運輸安全隱患的關注和重視,對這一點的爭議不大,但某驚報的報道信息又顯然是不完整的,更關鍵的車輛信息與大豆油的去向,都被省略了。
這個事件最重要的信息,是自媒體補上的。他們根據油罐車在過收費站沒有打碼的車牌號,從公開的軟件上,查到了這輛車半年內的位置信息。
這就不得了了。這輛車在煤油運輸過程中,捎帶著運輸食用油,運輸目的地,多了一個大家特別熟悉的名字:益*嘉*(武漢)糧油工業。大名鼎鼎的食用油品牌金某魚,就是這家企業的。
金某魚因此迅速卷入到輿論漩渦,有網民記起來,有消息稱前些年金某魚收購小煉油廠加工的地溝油被記者拍到了。
本來一些人是要把目標指向國企中儲糧的,結果變成回旋鏢,打在了這些人想維護的外企品牌上。
一些開始報道積極性特別高的媒體,從看到這個信息后,突然就啞火了。
現在在一些平臺,這件事還被從熱搜上撤下來了。還有一些平臺,把一些繼續跟蹤這件事的文章轉為只有作者可見了。
不得不佩服中文互聯網一些媒體和平臺對外企的保護力度,是國企根本沒法比的。
還有一些賬號,開始關注起“油罐車,作為物流鏈中的重要一環,其行蹤的曝光,不僅讓人質疑,這是否意味著物流行業的透明度已經達到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程度?”
是啊,要不是因為可以公開查詢到這輛油罐車的信息,這次就可以繼續重新集中輿論火力于中儲糧,金某魚的問題也不會暴露了。
所以就讓一些人連車輛的信息公開都反對上了。
你說這些人是真心為了中國人的食用油安全而關心這件事嗎?
某驚報搞這篇報道的初心,究竟是為了揭開食用油運輸的問題,還是只為了把中儲糧搞臭?成為這次輿論事件的又一個爭議焦點。質疑者認為,自媒體都能查到的信息,一個有新聞采編權的媒體,按常理判斷在技術上是不會掌握不到的。
所以,一直有人在在追問,某驚報為什么要忽略車輛的歸屬與這車大豆油的買主?在拍攝的視頻里,有一張收據白紙黑字寫著這批油的購買方是誰,但某驚報就是避而不談,說一半,藏一半,還是更關鍵的那一半。
因此,輿論被引爆之后,輿論的焦點都指向中儲糧,評論區都追著中儲糧罵。很快,就有賬號出來說國企不行,需要引外資進來。
這一套操作又是如行云流水一樣熟練,說明這批人根本就不是為了關注食用油的安全問題,人家的目標就是國企,就是為了給外資鋪路。
有那么多積極參與報道的財經主流媒體,都是只盯著中儲糧,都不去追查那車油到底去了哪里。一時之間,中儲糧成了千夫所指。
我對中儲糧也是不滿意的,整個反應慢騰騰的,完全不能適應輿論戰隨時都在發生的網絡節奏。但中儲糧在某驚報報道的這件事上,責任即使有,但肯定不是主責。要是民營企業作為賣方,習慣性做法是,只要是買方自提,作為賣方就不怎么管。對國企用更高的標準要求,也沒問題,可以說他沒有盡到監管責任,但不管怎么樣,中儲糧的責任,在賣方、買方和承運人三者之間,肯定是最低的。
問題就在這里,中儲糧的責任最低,卻承擔了最大的輿論壓力。責任更大的買方和運輸方,卻被忽略掉。這正常嗎?有助于食用油運輸安全隱患問題的解決嗎?
這就是媒體選擇性報道帶來的結果,可能報道出來的信息,每個都是真的,但可以把你的關注點,引向他想要的方向。
如果這一次大家都只盯著中儲糧,那么造成食用油運輸安全問題責任更嚴重、也更關鍵的環節就被忽略了,所以,搞選擇性報道的媒體初心,為什么會爭議那么大,原因就在這里。
因此而質疑某驚報的網民,也并不是為國企護短,而是要求不管國企、私企還是外企,都應該一視同仁,誰有責任就查誰,要查就要一起查,而不能跟一些媒體那樣,碰到國企,就摩拳擦掌,甚至磨刀霍霍,一涉及倒外企,就馬上偃旗息鼓,視而不見。
現在這個事,因為扯出了金某魚,一些媒體的變化是很明顯的前后完全不一樣。
凡是有這種表現的媒體,有一個算一個,初心都不是關心中國人的食品安全。
國內一些主流媒體,對國企和私企,對民族企業與外國企業的雙標,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一年兩年了。
我印象特別深的就有三次:
一次是2011年的康菲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因為主要責任人是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康菲公司是美國企業,國內一些財經主流媒體,就一下子失去了新聞監督能力,也不搶新聞熱點了,又因為中海油與康菲公司有合作,一些媒體人就專門報道中海油的責任,非要給這個事貼上國企的標簽,將這個事件稱為中石油渤海漏油事件。
一次是2014年麥當勞、必勝客等國際知名快餐連鎖店的肉類供應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被曝光,因為這家公司是美資企業,中國的一些財經媒體,又泄了氣,還有一家出來給這家外資企業洗地。
還有一次是蘭州自來水苯超標事件,4月10日17時,蘭州威立雅出廠水的苯含量高達118微克/升,此后曾升高至約200微克/升,最高時超出國家標準20倍。一眾媒體都在噴中石化蘭州煉化,但對造成笨滲透進自來水最直接的原因,是這家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對自流溝維修保養不到位。而且,這家企業信息遲報延報,4月2日公司檢測中心的采樣未及時深入分析,4月10日在檢測出龍頭水苯指標嚴重超標的情況下,12小時之后,才報告給蘭州市政府。
中石化煉油企業有責任,但不是主要和直接責任,為什么卻遭受了媒體的集中炮火核轟炸呢?因為它是國企。為什么媒體對那家叫威立雅的水務公司,就輕描淡寫呢?因為這是一家合資企業,外方是法國威立雅環境集團。
所以,一些主流媒體,對國企和外企之間奉行的雙標,我是見得多了,都見怪不怪了。所以我說國足水平再差,也不敢往自己門里踢,但有些媒體人就敢公開這么干。
這次暴露出來的食用油運輸環節的安全問題,不能放過。一些企業為了私利,置公眾健康于不顧,這跟抗美援朝時,一些黑心資本家為了利潤,向戰場供應過期食品和藥品,性質沒什么區別。我們志愿軍戰士們平時吃的食物,有些罐頭里的肉都已經腐爛,炒面也有很多被摻雜了發了霉的面粉。
更讓人發指的是,很多志愿軍戰士因為用了不合格的藥品,病情突然發生惡化,不明不白地犧牲在醫院。有的戰士本來只是小傷,因為用了有問題的紗布包扎,出現了嚴重的感染,不得已選擇截肢。有些紗布和繃帶都已經發霉。
當時上海的藥商王康年,不但采購劣質藥品和過期藥品,還讓人將沒有經過消毒的爛棉花充當醫用棉賣給志愿軍,導致志愿軍出現非戰斗減員。1953年,王康年被判處死刑。
時代變了,但是一些黑心資本的本性不會變。
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為什么必須堅持國有企業的主體地位和控制力,為什么不能完全私有化,原因就在這里。
特別是糧食領域,應該由國家控制,雖然國企也會出現一些問題,但肯定沒有完全私有化之后的問題嚴重。
為什么這次,媒體的報道指向中儲糧,大家就特別警惕。不光是因為最先報道的媒體以前出現過的問題讓大家保持警惕性,還因為中儲糧早就成為國際四大糧商的眼中釘。
中國的糧食安全一直沒有出大問題,中儲糧是起了關鍵作用的。
現代立體戰,那些不見硝煙的戰爭形態早就成為了主流,我們要面對的不光是輿論戰、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還有糧食戰。基辛格說過,“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人都是要吃飯的,人不吃飯都是要餓死的。沒有比控制糧食,更厲害的手段了。
國際四大糧商,也就是ADM、邦吉公司、嘉吉公司、路易達孚公司,有一個說法是他們控制了全世界80%以上的糧食交易。其中前三是美國企業,路易達孚是法國企業。四大糧商在中國布局多年。大眾熟知的許多知名品牌比如金某魚等則屬于外資益*嘉*旗下企業。英國《衛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你活著,就無法逃脫這四大巨頭!”。正因如此,糧食主要生產國之一的阿根廷和巴西,竟然都有那么多人吃不起飯。
如果我們沒有中儲糧、中糧等國有企業,我們的糧食供應也很可能被四大糧商控制。我們的大豆,就曾經吃過他們的大虧。
2003年,四大糧商利用定價權和輿論主導權,先發布大豆儲備存在缺口的消息,半年內,大豆價格翻倍。
2004年,美國政府出來助力,美國農業部發布大豆減產報告,誘導中國糧油壓榨企業做出大豆價格會繼續上漲的預判,高價采購美國大豆。過了一個月,市場上又出現大豆儲備過剩的消息,從2004年4月開始,大豆價格暴跌,7個月內,價格跌了一半。
中國油商損失慘重,普遍遇到了經營困境,1000多家榨油企業破產,后來有七八成被“四大糧商”等外資低價收購。四大糧商借此掌控了大豆從原料到加工的整個產業鏈的話語權。
2006年,四大糧商又要故伎重演,將矛頭對準了我國的主糧——小麥和玉米。以自然災害為借口,散播小麥和玉米減產的消息,哄抬國際糧價,小麥的國際期貨價格漲了3.4倍,玉米漲3.2倍,我們國內,小麥也從1400元漲到2000元,玉米從1200元漲到1800元。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儲糧出手了。為抑制小麥和玉米的價格,中儲糧平價拋售國家儲備糧,平穩糧價,從一開始的10天拋售一次,到后來7天一次,到了最關鍵階段,變成2天一次。因為中儲糧,直到現在,“四大糧商”也沒能控制我們的主糧,我們的主糧做到了安全自主。
這就導致,一些人對中儲糧早就恨上了。
還有一些喜歡吃里扒外的人,一直沒有放棄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干擾和破壞。
2013年,一個后來被注銷的叫天則經濟的研究所,受福特基金會的資助,進行所謂的《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課題研究,得出結論,認為我國確保18億畝耕地以保障糧食安全的做法是錯誤的,并由那個主張中國沒必要跟日本爭釣魚島的茅姓經濟學家出來宣布,中國不存在糧食安全問題,理由之一是國外有足夠的糧食生產和全球化的市場,認為中國糧食不足部分,可以從國際市場上采購,用市場化的手段就足以保證糧食安全。
這次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對一些媒體對準中儲糧口誅筆伐第一時間就保持了高度警惕,就是因為知道他們對于中國糧食安全不出問題一直心有不甘。
參加網絡輿論戰時間久的網友,對一些媒體或一些賬號的立場是很清楚的,他們對國企是怎么態度,對外資又是什么態度,他們是希望中國的問題變得更多,還是更少,都心里明明白白,所以,我們許多網友對這些媒體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即便到現在,已經有足夠的信息判斷,中國食用油安全問題的主要因素是在運輸和買方的環節,而不是中儲糧,仍然有很多賬號還在努力把公眾的關注度繼續引向中儲糧。這就不是認識問題那么簡單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