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CSIS(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布了關于中國對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報告,報告中稱從2009年到2023年,中國政府在EV領域的補貼投入達到2308億美元(看到國內行業人士認為這個數據是高估的)。這份報告除了列舉分析中國的補貼政策,也對歐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現況表達了焦慮和批評。
聯想到5月份美國對中國電動車的100%關稅和本月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38.1%的臨時性反補貼關稅,以及最近廣汽,博世等企業負責人的發言,這些言論和歐美政策形成了一波內外聯動。而有趣的地方在于,CSIS這份報告某種程度上打了博世這些企業發言的臉。
博世中國負責人前幾天說,國外是一個有秩序的競爭市場,我們不要打破這個秩序,而是通過技術,通過更好的車,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希望廠商到國外能夠以技術為先導,認真造好車,而不是靠低價的成本把中國的“ 卷 ”帶到國際上去。
說直白些,這些深刻感受到自己可能面臨競爭失敗的產業舊勢力,在嘴上是十分不愿意承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領先本身就是因為技術優勢的。而CSIC的報告則直接指出中國電動汽車已經在技術上領先,不能被視為模仿者和低端市場參與者。
報告還尖銳指出,西方政府們面臨的根本問題有兩個,是否認為中國電動汽車可以在西方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否承認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是全球脫碳事業的一部分。
顯然,起碼美國是完全否認這兩點的。報告中也認為美國的100%關稅不是基于對中國具體的補貼而制定的,而是以“需要多高的關稅才能阻止中國車企出口到美國”為目的制定的。報告中擔心兩點,一是擴大301關稅的使用會破壞美國“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一是美歐日韓聯盟需要加快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時間窗口不多了。
當然,該報告中對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的看法也一以貫之地凸顯出西方的傲慢和雙標。比如,認為中國的長期持久補貼政策并不是為了主導全球產業鏈的陰謀,而是因為中國產業政策體系的低效,導致產業支持時間過長覆蓋面過廣。
這應該不是CSIC本身的認識問題,而是美國當下輿論氛圍太極端。右翼反對補貼,覺得不市場,左翼支持補貼,但是反對大公司,所以這些智庫報告還得小心翼翼的迎合輿論大環境。
中國的產業政策體系到底是低效還是高效,有識者自有判斷。西方的傲慢之處并不是嘴硬,而是雙標。
西方,尤其是美國搞不搞產業政策?自然是搞的,而且是大搞特搞。我們在之前文章《耶倫勸中國放棄產業政策,實在是數典忘祖》中就梳理過美國從建國之初漢密爾頓開始的“幼稚工業保護論”基本國策到持續至今的半導體產業政策。
美國的產業政策時間長不長?《瓊斯法案》持續百年,半導體產業政策已經半個多世紀。政府參與程度深不深?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可以說本質上是美國用“舉國體制”搞起來的。手段兇不兇殘?問問日本人就知道。
正如我們在《耶倫勸中國放棄產業政策,實在是數典忘祖》中所說,搞不搞產業政策就不該是個問題。事實上,產業政策同外交政策,軍事政策,文化政策等一樣,都是一個國家推動自身發展與對別國施加影響力的手段。
想想美國為了維持自身霸權,打壓別國發展花了多少錢?在全球維持800多個基地,發起了二戰結束后世界上大部分的沖突。光阿富汗戰爭美國花的錢就超過2萬億美元,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投入也就是這場戰爭的零頭。然而美國人得到了什么?想想美國人為了以色列這個反人類盟友又花了多少錢?
美國在輸出文化霸權方面,還有以人權,環保,政治等等名義在全世界輸出的各種NGO上面花了多少錢?恐怕美國人自己也說不清。對國家這個政治實體而言,產業政策和這些政策一樣,都是一種競爭手段。問題是世界秩序是不平等的,自從冷戰結束后,在軍事政策文化政策等等領域,只有美國打壓別人的份。從國家競爭的角度看,其他國家能拿出來跟美國搞競爭的,也就只有產業領域了。
美國人認為曾經的日本,德國以及今天的中國搞產業政策對它不公平,但它從來沒覺得自己搞軍事和文化霸權對別人不公平。拋開政治現實和國際秩序空談什么西方的“自由貿易”和“有序市場”,無非就是幫著胖虎打大雄。
CSIS在報告中認為西方汽車制造商和政府們磨磨蹭蹭,不夠進取。這話說的還是客氣了。CSIS在2020年的時候給美國提了七項政策建議。這些在2022年拜登政府的削減通脹法案(IRA)中多有涉及,該法案總價值7500億美元。
CSIS的政策建議
美國這些政策目前效果如何呢?舉個例子,拜登當時宣布到2030年之前要建成50萬座充電站。兩年過去,國會已經撥款75億刀。結果,目前只建成了7座……
不知道美國真正關心產業問題的有識之士們看到這種結果內心是什么感受。這種花錢效率顯然再談什么政策,再怎么去怪別人都沒用。
芯片這種曾經的強項產業上也沒表現太好。《芯片和科學法》規劃了390億補貼,當時預計英特爾一家公司將獲得幾十億。今年三月份補貼金額出爐,英特爾獲得195億美元,如果《芯片和科學法》的預算不上調,那英特爾一家公司就占到一半了。然而把錢狂砸給這家公司真的就是落實產業補貼的好辦法么?別說苦于擠牙膏的PC用戶們不信,美國人也不太信。
最近更是有消息說,波音在以往的稅收優惠之外,也將獲得新的補貼。此時還被困在國際空間站的兩名宇航員對此一定很有話要說。
兩年七座充電站的事,讓人很容易就聯想到現在已經被說爛的美國由于嚴重腐敗和去工業化導致的種種亂象。英特爾和波音這些公司的表現則說明腐敗之外,事情的另一面則是美國政府跟大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過于緊密。
2019年美國有個博客文章統計了過去20年間美國企業獲得政府的單筆補貼金額前50的公司和項目。其中第50名的金額是5.163億,第一名是波音公司在2013年獲得的87億,中位數是10億。這里面關于所謂隱形補貼和間接補貼的部分可能有一些爭議,但毫無疑問說明了美國政府對大企業的補貼支持力度是極大的。2020年進入核動力印鈔機時代之后,對大企業的補貼自然又水漲船高了。
https://stacker.com/business-economy/biggest-corporate-subsidies-last-20-years
這些年來,由于國內學界和野生的各種哈耶克信徒,奧派經濟學鼓吹手,西方經濟神學復讀機們的污染,人們一提起資本主義,就下意識的聯想到什么自由市場自由貿易公平競爭,什么政府不干涉,都忘了從小就學過的資本主義政府與資本家之間的緊密關系。
看看剛才提到的企業單筆補貼前50名,會發現其中能源公司的數量比例非常高。事實上,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左翼輿論對化石能源企業補貼的批判就從未停止。按美國媒體的計算,對這類企業的補貼規模是萬億級的。美國作為能源大國,一直天價補貼這些企業到底有啥必要?首要原因自然是因為能源巨頭往往都是政黨大金主,尤其是共和黨的金主。埃克森美孚的董事長蒂勒森甚至一卸任就直接能當國務卿(諷刺的是,個人覺得跟后面的蓬佩奧和布林肯比起來蒂勒森還靠點譜)。
然后就是政策慣性。比如針對化石能源企業的退稅補貼政策,很多都是在尼克松時代形成的,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沒怎么改,已經成祖宗家法了。在強大的政策慣性下,共和黨自然不愿意動,民主黨也沒太大動力去改變,能混一天是一天。(再想想前面提到CSIS認為中國產業政策體系的低效,導致產業支持時間過長,果然美國人總是喜歡拿自己做事的事往中國身上套)
比起對金主化石能源企業們的補貼,農業補貼更能體現票倉政治的非理性和荒誕。眾所周知美國是肥胖高發國家,這兩年不少輿論指出玉米糖漿是導致美國人普遍肥胖的元兇。
美國人喜歡吃這玩意的原因非常抽象。美國農業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普遍實現了機械化,糧食生產成本本來就低,但因為農民群體是重要票倉,針對農業的補貼也一直非常高。其中對玉米的高額補貼使得玉米糖漿的價格比水還便宜,這就讓很多美國人養成了過量攝入玉米糖漿的習慣。
對玉米的補貼既穩定了票倉,生產出的玉米糖漿又進入各種飲料和甜品中起到了社會穩定劑的效果,產生的大量肥胖人群又肥了醫藥公司,讓禮來這些減肥藥公司一飛沖天,可謂多贏。唯一受傷的只有承受嚴重健康威脅的普通民眾。
說到醫藥企業,我覺得美國政府對醫藥企業的補貼是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最抽象的地方。對醫藥企業除直接補貼之外,美國政策還進行了基礎研究補貼。對于藥物來說,成本大頭從來不是原材料和生產,而是研發。而美國新藥研發的基礎研究,基本上都是聯邦政府贊助的,醫藥公司想要使用這些基礎研究成果,是低成本甚至是無成本的。據美國媒體統計,僅在2010-2019年期間,美國政府對新藥研發的補貼就投入了2300億美元。
然而美國的藥價高到什么程度,醫保貴到什么程度不用多說了吧?
與此同時,美國的人均壽命又是發達國家里最低的。等于說聯邦政府花了大錢支持各大醫藥企業把美國藥價和人均壽命搞得一塌糊涂。要知道,美國醫藥企業不光是謀財,甚至還害命。今天嚴重的阿片類藥物濫用危機,美國醫藥企業難辭其咎。
客觀說,聯邦政府的出發點可能也是好的。新藥研發成本高昂,如果政府不補貼,資本主義體系下的藥企沒多大動力去搞高風險方向的研發。但新藥研發一旦有了成果,就會在專利、壟斷和醫保分肥等機制下變成天價。
美國這些藥企,一邊拿著政府巨額補貼,一邊還要在企業宣傳中往往會把自己包裝成為了進行研發承擔巨大耗費和風險的大善人形象。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這些醫藥企業拿了補貼之后經常把研發外包出去。這是不是很資本主義?
之前削減通脹法案出臺,聯邦政府希望能壓制藥品價格以降低通脹,然而美國藥企們表示,如果降低藥價,就會影響藥企們進行藥物創新研發。藥企們說這話的時候,到底有沒有想過到底是在拿誰的錢搞研發呢?
削減通脹法案落實效果之所以這么差,看醫藥企業就可窺一斑。大選臨近,拜登敢跟這些百萬漕工硬剛嗎?
而對于非創新型藥企,拿到的補貼少了,自然更要大搞壟斷保證利潤。比如本號北方同學以前文章噴過的美國邁蘭制藥,這家公司一個重要業務就是壟斷腎上腺素筆,一支高達幾百美元。邁蘭為什么有資格搞壟斷?因為前CEO的父親叫喬曼欽……
這個夸張的價格應該是醫院的問題,亞馬遜上便宜很多,但跟國內7塊錢1000ml比也是天價了
說來說去,美國政府搞產業補貼的動機,在國家競爭力之外始終與選票政治,以及自身和大企業的利益捆綁脫不開關系。而產業補貼的結果也就因為這種利益捆綁,從產業本身導向扭曲為了大企業和既得利益者導向。
回到CSIS那份報告。一方面,報告中說西方汽車制造商和政府們磨磨蹭蹭,不夠積極進取。另一方面,從本文提到的這些天價補貼亂象以及拜登上臺以后在產業上的大撒幣政策來看,美國搞產業補貼實際上比誰都積極。從上面貼的美國媒體人對醫藥補貼的批評看,美國的有識之士們也很清楚美國產業補貼政策的問題在哪,“磨磨蹭蹭,不夠積極進取”只是這種扭曲機制的表象結果。
套用最近很火的鳴潮公式來說就是,頭號資本主義帝國是這樣的,中國只要補貼電動車就可以,可是美國要考慮補貼的東西就很多了。金主,票倉,百萬漕工,傳媒帝國,戰爭機器,個個胃口都不小,怎么平衡,怎么喂飽它們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沒辦法,最后就只能苦一苦美國的產業前途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