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的高二學生姜萍在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的預賽中獲得第12名,此事刷屏了整個互聯網。許多媒體和網友將姜萍稱為“數學天才”、“天才少女”。這很明顯地呈現出一種狂熱的捧殺傾向,對此,我感到十分擔憂,因此有必要給大家潑一潑冷水。
對于姜萍為何能夠在初賽中取得這樣的成績,網友給出的原因有姜萍對數學的熱愛和興趣,她數學老師的引導和鼓勵,她自己的努力,以及她的數學天賦。首先,我對“天賦”這樣的說法持否定態度,其次,很多網友都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實踐。
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天才?人到底有沒有與生俱來的天賦?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因此,人的知識和才能只能是實踐的產物。列寧指出:“物、世界、環境是不依賴我們而存在的。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意識只是外部世界的映像;不言而喻,沒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賴于反映者而存在的。”這就深刻地告訴我們,物質決定精神,意識是存在的反映,脫離社會生活,空談天生的“腦瓜特殊”的“聰明”,是荒謬的,它是資產階級生理學的唯心主義再現。
毛主席教導我們:“人的正確思想從哪里來?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從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所謂的天才,如果從天生的角度來理解,那是沒有的。愛因斯坦說:“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這本身就是對“天才”這一說法的否定。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在努力的過程中揮灑的,而百分之一的靈感也不是一種天生的因素。所謂的靈感,也是在實踐和思考的過程中產生的。德國有一名化學家叫凱庫勒,他長期從事苯分子結構研究,有一天,他突然夢見碳原子變成了一條蛇,蛇含住自己的尾巴并不停旋轉,由此他聯想到了苯環的結構,提出了化學界新的結構學說。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沒有長期的實踐和思考,也就不會在夢中獲得靈感。靈感也是從實踐和思考中來的,而非先天的因素。
所謂的天賦,如果是指與生俱來的稟賦,那也是沒有的。很多人將自己自己很難做到而他人可以輕易做到某些事情,自己難以學會而他人很容易學會一些知識說成是別人有“天賦”。但其實,他忽略了從小到大,人與人之間在實踐、學習和思維發展上的不同,因此將長期積累下來的差距簡單地說成是別人有天賦,這不是科學的觀點。
世界上沒有什么天才,人們所謂的“天才”也是在實踐中造就出來的。
為什么姜萍能夠取得第12名的名次,在初賽排行榜上力壓一眾名校數學系高材生?
首先,這只是初賽,有些人沒有盡全力,即使盡了全力也在比賽上輸給姜萍,也不能說明數學水平就不如姜萍。這與主攻方向和平時的時間分配有關。這些數學系學子都有別的事情要做,有的可能并未專門花精力來備考。當然,姜萍能夠在初賽中取得這樣的成績,確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她能夠以中專生的身份,憑借自己的興趣和努力,在初賽上與一眾名校學子并列,這很了不起。
其次,姜萍比起數學系的學子,有一個巨大的優勢。我們知道,學習不能只靠空想和間接經驗,實踐和直接經驗也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而服裝設計又何嘗不是一種數學實踐呢?姜萍自己也說過,數學和服裝設計是相輔相成的。排在姜萍后面的名校學子,不乏數學專業,他們中有沒有可能是專研數學理論而缺乏數學實踐呢?理論要跟實踐相結合,理論不能脫離實踐。長期脫離實踐,理論也會逐漸生疏;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對理論的印象就會變得更加深刻。
網友“美目盼兮”指出:“她學的偏微分方程和服裝(設計)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她學服裝對數學是會有靈感的。”網友“風景真美”指出:“你不要小看服裝設計,其實這個是數學建模的實際運用,再加上理論,這個女孩的成功是必然的。”“這個女孩的成功就在于比名校的學霸多一個數學建模思維的實際運用,比如反復的服裝設計,這個對數學學習有絕對的好處,不同于其他的學霸只懂得做題。”(當然,其他的學霸也并非“只懂得做題”,但他們的實踐經驗多半是很難跟姜萍比的。)
許多媒體和網友把姜萍稱作“數學天才”、“天才少女”,這是不恰當的。世界上沒有天才,姜萍的數學能力是在長期的實踐和學習中造就出來的,另外也離不開她對于數學和服裝設計的濃厚興趣。姜萍說過,她對于服裝設計和數學都是很感興趣的。也難怪她能夠把數學和服裝設計給結合起來。而“天才”的說法把姜萍的才能天生化,將數學的學習神秘化,導致許多網友對姜萍產生未必符合實際的幻想,對姜萍提出未必符合實際的期望,另外,網友不尊重姜萍自己的選擇,這些都會給姜萍帶來巨大的壓力。
姜萍說,數學只是她的plan B,服裝設計才是她的plan A。有的網友則說這是浪費,認為姜萍到了大學就應該學習數學專業,研究高端技術,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強調“國家需要”。且不談服裝設計也能促進數學學習,且不說讀數學專業容易脫離實踐,我們首先也應該尊重姜萍個人的意愿和選擇。無論姜萍到了大學是選擇服裝設計還是數學,我們都應該尊重和支持。我們不能夠要求姜萍一定要讀數學專業,成為一個數學家,在數學上必須作出了不起的貢獻,也不能要求她一定要促進高端技術的發展。我們不應該給姜萍這樣的壓力。
姜萍在預賽中獲得了第12名,而在6月22號還有決賽。網友們可能很感興趣她在決賽中會取得怎樣的成績。需要指出的是,預賽和決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往年也不乏預賽進了前十而決賽卻只能排在數百名的選手。因此,無論姜萍在決賽中的排名怎么樣,都是正常的,我們不能要求姜萍在決賽中一定要進入前多少名。姜萍只是一個中專生,只學了兩年高等數學,能夠在預賽中排名12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然而,網上有些自媒體的形容太過于夸張了,把姜萍比作爽文主角,吊打一眾頂尖宗門天驕的普通宗門弟子;將“極品天靈根”“先天數學圣體”這樣的詞語放到姜萍身上。這就很容易誤導網友,以為姜萍在數學上已經吊打了一眾頂尖學府的大佬,這樣的描述勢必會讓大家覺得姜萍要在決賽上保持名次依然是輕輕松松。但是,這實際上是不現實的。那么,當決賽結果公布,姜萍的名次并沒有達到網友們過高的期望,這些網友會不會轉而攻擊姜萍呢?我非常擔憂這一點。
姜萍的數學老師王閏秋老師說,姜萍是“努力型”,不是“天賦型”,很多網友說這是謙虛,還是把姜萍稱作“天才”。難道這些網友比王老師還要了解姜萍嗎?王老師從來沒有說過姜萍是“天才”,姜萍自己也沒有說過自己是“天才”。面對網友們的狂熱,王閏秋老師呼吁,希望大家不要給姜萍貼“天才”的標簽。在此,我非常支持王老師,我們確實不應該給姜萍貼“天才”的標簽。“天才”標簽會給人一種很大的壓力,也是對姜萍的一種捧殺,這無異于把小姑娘架在火上烤啊!
另外,許多網友將數學神秘化,由此帶來的無外乎:要么將姜萍捧成“天才”,形成捧殺;要么變成對姜萍初賽成績的質疑。因此,我想懇請大家不要將數學神秘化,認為姜萍作為一個中專生通過兩年的學習在數學競賽預賽中取得第12名是不可能的事情。在這兩年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姜萍主要是學了三本書,兩年學三本書其實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加上數學專業碩士王閏秋老師的指路,以及她自己樂此不疲地學習,還有她的善于思考,能夠在服裝設計中發現數學之美,她的成功完全是有跡可循的,不可將之神秘化。而且預賽和決賽是不一樣的,姜萍的勝利其實是一種結構性的勝利,而不是一種絕對性的、壓倒性的勝利。大家應該聽說過“田忌賽馬”和“四兩撥千斤”吧?預賽雖然比起決賽難度較低,但是試題的涉及范圍是廣泛的;而決賽是分為五個方向,選手可以自己選擇的。這次入圍決賽的榜單上不乏數學專業的碩士、博士,我們知道由于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主攻方向,對主攻方向之外的數學比較生疏也是很正常的,因此姜萍可以在預賽中戰勝他們,這并非不可能的事情。這既不是大佬們的數學水平不如姜萍,也不應該成為質疑姜萍初賽成績真實性的理由。
姜萍不是天才,不應該被貼上“天才”的標簽,不應該承載過高的期望,不應該承受那么重的壓力。請停止對姜萍的捧殺吧!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請大家冷靜下來,不要過分狂熱,讓這個小姑娘健康地成長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