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要有預見,不能走一步看一步,不能永遠摸著別人的路走,不能短視只看眼前,不能對出現不良后果寄托后人智慧。
比如決定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需要預見先富帶后富的情況,有達到目標、沒達到目標和超過目標三類情況,領導應該預見將來的情況,以此來做好布局解決。
比如恢復高考,就需要考慮到學歷會貶值,學生會出現穿著長衫的孔乙己,教育會出現市場化,以此來做好布局解決。
當然如果有些決策,預見到會產生不可逆轉的不良情況,那就應該換個策略。
壹.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過去幾天,因看到有股歪風邪氣(如男校長在學校大會穿旗袍亂舞),因此對高考產生了些思考!
在目前的設計框架中,高考依然是底層階級流動唯一相對公平的方式。作為中學生可以不用思考太多太深,但對于剛高考了的同學或者已經出到社會工作的同志,不應該停留在高考分數這一層思考問題。
我們現在把高考看得太重要了,重要到把這事神化,為了希望學生在高考考個好的大學,社會慢慢出現了“三化”。
封建化:為了考得順利,不惜把封建那一套拿出來,拜佛求神、穿旗袍在亂舞、拿甘蔗和向日葵在校門口祈禱。應該注意社會風氣,領導堅決不應該帶頭起哄,從社會學的“模仿律”可以知道,下層會盲目模仿上層,你男校長都穿旗袍在起舞,下面的人更會肆無懼憚地亂舞。
市場化:為了學生高考有個好成績,大家陷入惡性競爭中,花費大量資金在補課和買資料上,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教育機構,考完后很多家長還要花費巨資詢問高考志愿,比如今年某某機構推出的高考“一對一”填報志愿咨詢費近2萬元,一堆家長搶購,教育往市場化發展了。
官僚資本化:為了進行城市化,為了發展房地產,推出學期房,把孩子的教育與房子綁定,很多家長為了孩子有個好的環境讀書,不惜花高價買學期房。還有慢慢出現貴族類學校,有些階級孩子與普通學生彼此已經沒了交往。
這“三化”讓教育逐漸成為人們口中的一座“大山”,人們肩膀上的壓力變得很大。
高考像一種零和游戲,它是一種漫長的選拔競賽,老師經常提醒學生多考一分就能勝出多少多少人,高考是為了讓學生在博弈中勝出好成為人上人,而不是為了“德智體美勞”的發展,也不是為了“傳道受業解惑”,后兩者只不過為了前者這個目標而順帶沾了一點而已。
所以高考后的同學們,你們應該重新思考和拾起“德智體美勞”,思考世間的“道”,思考未來的“業”,思考自己的“惑”。
貳.
“單干”后,從集體的合作到各自拼搏,很多老師和家長開始給小孩灌輸這樣的思想:“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很多人的高考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是為了長輩們的期望,為了成為人上人。
資源是有限的,用殘酷一點的話來說:高考或者說讀書是為了跟別人爭奪成年后的獵物優先分配權和爭奪異性資源交配權。
有人成了人上人,那就有人成了人下人,人上人是少數,人下人是多數。
高考就是要把別人擠下去,高考成為人上人的一個工具,甚至高考所學的知識都只是考試的工具,知識本身并不重要,很多學生學不到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以有人會說,高考不是學習,是披著學習的外衣為將來欺負人的壓迫工具。
高考失敗者,他們階級躍升變得更難,他們失敗被嘲笑,他們作為失敗者很多甚至是自己放棄自己,自我矮化,這種自我矮化深受社會輿論和現實影響。一分可能決定你能不能上重點學校,有時我在想,差那幾分十幾分,兩人的能力就差很大么?
分數、考試、排名和名校讓學知識變了味,學知識不是為了社會實踐,不是為了探索未知,不是為了創造,不是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是為了把人擠下去,踩著別人往上爬,要成為人上人。
北大教授錢理群先生說:我們的教育正在培養一批“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當前社會凡事利益優先、金錢至上和贏者通吃,為了滿足欲望,很多人陷入一種狹隘的自我關切,追求“神圣自我”的極端自私。人們用聽起來最酷、最有哲理的方式,肆無忌憚宣揚自己的自私和貪婪。
我希望高考勝利的同學們,將來如果真的成為人上人,格局大一點,多一點人情味,吃相別太難看。當然也要提醒你,如果你只是一名“小鎮做題家”,高考勝利并不代表大學畢業的勝利,大學畢業的勝利并不代表你就階級躍升了,不要忘了自己和底層是一個階級的。
叁.
目前的高考雖然還被神圣化,但高考已經開始出現:無法讓更多人找到一分好工作,無法讓更多人有個優越的身份感,無法讓更多人進行所謂的階級躍遷。
當下大學生靈活就業很多,學歷貶值越來越快,穿著長衫的孔乙己又慢慢出現。
一個矛盾得到了解決,新的矛盾又隨之產生,我們要有不斷解決矛盾的能力。
歷史上,新朝第一件事往往是開科取士,挖掘和拉攏人才。科舉制作為一種篩選人才的機制,開始確實是個好辦法,但慢慢就會異化,如出現范進和八股文怪象。
雖然說考公務員像考科舉,但現在的高考其實也很像古代的科舉。
當年李世民在端門看到新進士們彈冠相慶,綴行而出,很高興地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盡入吾彀中”就是說這些英雄“全給我射中了”,天下有為青年落入我的圈套中。
唐朝因此得到很好的發展,但科舉到后期出現異化,后來的朝代都沒有人能很好地解決,我希望我們當下能有這個智慧。
這需要全體人民的覺醒、建議和試錯,當然也需要有預見的領導,能看到將來的走向,一起合力搬走教育出現的新“大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