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一個示愛的日子。中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告了一個好消息,五天之下拿下了“三虎”,分別是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樓文龍、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王昊。這三位的級別都不低,可以算得上“大老虎”。但我看新聞下面的評論,廣大網友卻沒有高興起來。老百姓也在反思,紛紛留言說:“為什么會產生那么多貪官,這才是重點”“貪官一直捉不完也不是個辦法,應該改變監督機制,讓官員無法貪污”。
貪官污吏,民之所恨也。但反腐反了這么多年,處理了幾百萬個貪官污吏,卻也沒見社會風氣好起來,這已使廣大群眾產生了厭倦焦慮心理。反腐一直在路上,何時才是晴天的時候?這難道不值得反思嗎?連普通的老百姓也在反思,包括本人在內,一直在反思。為何貪官污吏屢抓不絕,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我的看法是:
第一,監督機制有問題。說明白點,就是貪官想貪錢,想以權謀私,想權錢交易,太簡單了。只要他想這么干,現有的制衡機制不靈。并不是所有國家都這么腐敗,有的國家、有的地區相對來說就清廉得多,他們的監督制衡機制應該值得我們學習。我看臺灣的民意機構,那些民意代表對執政當局官員的監督,就可以借鑒。我國香港特區的廉政公署,效率也蠻高的,還有北歐一些國家,丹麥、芬蘭、瑞典、挪威以及新西蘭、新加坡等,清廉指數都很高,為什么不引進?引進先進的廉潔管理制度,也是改革開放的一部分。
第二,社會風氣的不正,一個主要原因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試想,如果一個單位,他的主要負責人是個貪官,那這個單位能夠有清廉之風嗎?肯定沒有。因為這個領導會誘導下屬走入邪路,最大的可能是達到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的目的,從而大官多貪,小官少貪,無人不貪。這些年集體貪污的事還少嗎?往往一個案子犯了,就牽連出一窩來。前巴東縣委書記陳行甲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他上任后發現周圍的同事都貪,大大小小共揪出了87個貪官,最后被逼自己辭職了,因為自己不辭職都影響當地經濟發展了。
第三,對貪官的懲戒力度太小,老百姓是不滿意的。中國雖然沒有廢除死刑,但對貪官執行死刑,基本上快絕跡了。最多是死緩,然后死緩改無期,無期改有期,老百姓是心知肚明的。對貪官污吏的寬容處理,起不到應有的震懾作用,老百姓反映是很大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堅決支持國家反腐的,反腐力度越大,老百姓越高興。但一直反腐越反越多,老百姓是不高興的。當某一個地方的群眾知道在貪官的領導下生活了這么多年,心情是更憋屈的。
到了研究治本的時候了!貪官污吏是國家的蛀蟲,而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蛀蟲腐蝕得厲害了,國家就危險了。老百姓最期望的就是生活在海晏河清的社會環境里,沒人想守在糞堆上聞臭味。“老虎”要打,“蒼蠅”更令人討厭。現在整個社會烏煙瘴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冷漠,這與貪官污吏橫行霸道,正氣得不到伸張有很大關系。我記得小時候“學雷鋒做好事”蔚然成風,而現在人人都鉆到錢眼里,結婚都成了赤裸裸的金錢交易,愛情消失了。當所有的行業都以追求金錢為目的時,這個社會的銅臭味掩蓋了所有的香味,精神文明被拋到某一個角落哀嚎,這怎么得了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