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至12日,“紅色學者汾陽行”采風活動在山西汾陽賈家莊舉行??讘c東、劉繼明、余義偉、胡澄、范景剛、王小方、鄧超、衛俊雄、張黎平、梁琪茗等參加。
賈家莊是“山藥蛋派”代表作家馬烽的第二故鄉,上世紀50年代末,曾有一部名叫《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的電影風靡全國,講的是山西汾陽賈家莊的故事,編劇正是馬烽。影片中有一首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由著名詞作家喬羽作詞。歌詞里有“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的描述,交代了賈家莊的具體地理位置。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賈家莊人靠著“百把镢頭鬧革命,改水治堿拔窮根”的精神,把一個“有女不嫁賈家莊”的窮村變成了全國農村社會主義集體化和農業機械化的先進典型。一代文豪郭沫若參觀后曾揮毫寫下了“杏花村外賈家莊......紅旗高舉在汾陽”的詩句。今天的賈家莊已成為山西省農村集體經濟的典型和著名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學者們參觀了賈家莊村史館、馬烽紀念館、賈家莊村辦企業及文創民俗美食街“賈街”,并與賈家莊集體經濟帶頭人、老書記邢利民進行交流,還專題研討了著名作家劉繼明的長篇小說新作《黑與白》。與會學者認為,這部小說通過復雜交錯的人物矛盾沖突,構畫出從解放戰爭時期黨的地下斗爭到解放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全景圖,書寫了人的價值觀和信仰從崩塌、蛻變到重建的過程,給歷史和現實做了一份沉甸甸的備忘錄,無論是藝術創新還是思想表達以及人物塑造上,都體現了作家非凡的探索勇氣,為近幾十年中國文學所罕見,堪稱新時代人民現實主義的標桿之作?,F實是最好的注解,《黑與白》問世后在廣大讀者中引起的熱烈反響和越來越深入的討論,有力證明了這一點,將來會繼續證明這一點。
我們今天處在一個習慣于遺忘的時代,碎片化、快餐式“文化”風行日久,首當其沖帶來了所謂“信息爆炸”的時代,也帶來了海量的垃圾有毒資訊。從短信、微博、說說,到如今正方興未艾的短視頻、短劇……可以說是信息科技發展的副產品,也是被某些力量引導和營造出來的,而配合著妖貓極端實用主義流毒一起發酵,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不求甚解、“習慣遺忘”就濫殤于社會,像肆虐的風沙一樣荼毒甚至荒漠化著一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應該像賈家莊的鄉親們一樣,發揚“改水治堿”的精神,改造土壤,多創作、閱讀、傳播《黑與白》這樣真正的人民文藝作品,才能重新構筑起精神的“防沙林”,抵御抵制碎片化、快餐式文化的攻擊。
采風活動期間,學者們還拜謁了劉胡蘭烈士紀念館,參觀了汾酒城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