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預測未來人類社會的生產、分配原則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我想除了些“腦髓里有點貴恙”的人士之外,絕大部分人大概都會承認這一原則合乎人類天性,是正義與完美的,雖然也許這些人中會有很多認為這一原則太過理想化而不可能真正實現。然而理想的意義在于未來,它能否成為現實只有將來的歷史才能作出證明。當然,堅定的馬列主義者是相信這個原則會成為活生生的現實的,非但如此,他們甚至已經用自己的行動,乃至鮮血和生命在為這個理想的原則而英勇奮斗!
列寧認為要從自私自利、冷酷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達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其間需有一個過渡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在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的分配制度。在我國,據某公所言,這個社會主義社會是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并且中國目前只是處在其“初級階段”。在這個“初級階段”,標榜共產的中國非但不能“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甚至也不能單純地“按勞分配”。與“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相適應,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它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分配制度,而“其它分配方式”中就包括“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這種說法似乎很專業、很學術,很文縐縐的,其實它的真正含義年紀稍大一點的,尤其是經歷過毛主席時代的人們都清楚,就是“剝削所得”!時至我們今天這個偉大時代,“資本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恐怕早已超過了所謂“國有經濟”的份額,因而恐怕所謂的“按生產要素分配方式”也已成為了今日中國分配方式的主體。
據說毛澤東時代的計劃經濟體制“沒有效率”,分配制度是“吃大鍋飯”從而傷害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然而,完整的工業體系、一整套農業灌溉系統,以及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大批高科技成果都出自“沒有效率”、“沒有生產積極性”的毛澤東時代;可據某些人的說法,這些成果都是某某人、某某公主持工作期間,抵制住了“某某風”才取得的。這也不奇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么,勝利者,或自以為是最終勝利者的那派人物掌權之后怎會不把所有的功勞都據為己有,把所有過錯都推給“敵人”呢?成大事者豈會在乎廉恥?
這派人物掌權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著手“改革”毛主席時代“一大二公”的經濟所有制結構。于是“改革”便成了一個時髦詞匯,并且漸漸成為了不容觸碰的所謂“政治正確”的底線。當然不能說毛主席時代已經實現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但顯然那時代的分配原則比今日更接近這一共產主義原則。人的需要是個抽象的概念,幾乎不可能加以量化,因此,“按需分配”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但是,人的某些根本需要,諸如生存、居住、醫療、教育之類的需要顯然是人的需要中的主要方面。對人民這些需要的滿足本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應有之義。財富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國家把財富花在滿足人民的這些基本需要上面,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難道不是天經地義?!讓人民不再為失業、住房、治病、上學而擔驚受怕,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職責所在!不可否認,在毛主席時代的分配原則之下也存在很多問題,“偷奸耍滑”的人存在,“人浮于事”的情況也有,可是同樣也有一大批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各條戰線上的勞動者,否則就無法解釋毛澤東時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一制度下卻存在大相徑庭的兩類人,可見并非制度不合理,而是問題出在人的思想上。在這種情況下發動凈化人民思想的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難道不是切中肯綮?
當年工農勞苦大眾踴躍參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不過是為爭得一個能生存下去的飯碗。改革的目的又是什么?美其名曰,“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可現實是工人下崗、農民失地,大學生找工作處處碰壁……什么“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什么“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看看今天的現實,其實際結果不過就是漸進式的私有化;所謂“調動積極性”,恐怕主要調動的是資本的積極性,實際效果是為資本的剝削正名。社會主義本應多講貢獻,少講索取,“人民的利益”至高無上,可改革的結果卻是人人都在為一己的私利斤斤計較,人人都在努力活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其實,在中國“精于算計”的人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越多,人們離真正的幸福就越遠,我們離我們的初心——共產主義的目標就越遠!改革——究竟還要深化到何時?!
警醒吧!該回頭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