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3年12月8日到2024年元月17日,唐山市遷西縣公檢法聯手演繹了一場精彩紛呈、跌宕起伏的大戲。既令國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而又瞠目結舌。
2024年1月12日,經濟觀察網報道:
2023年12月6日,遷西縣委辦公室向遷西縣公安局報警,稱收到多位工作人員轉交的掛號信件,信件主要內容是反映唐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遷西縣縣委書記李貴富及縣委組織部長鄭艷華在人事任用問題上的不正常及不正當問題,以及城區主街道亮化工程的事項等等。這些信件反映的問題“無事實依據”。
2023年12月8日中午,馬樹山在家中被遷西縣公安局帶走。
次日,他被刑事拘留。
12月20日,遷西縣檢察院對馬樹山批準逮捕。
8天之后,即2023年12月28日,遷西縣公安局對此案偵查終結,以馬樹山涉嫌誣告陷害罪,向遷西縣檢察院移送審查起訴。
在收到遷西縣公安局移送起訴的5天后,即2024年1月2日,遷西縣檢察院向遷西縣法院提起公訴。此時,遷西縣檢察院指控馬樹山的罪名已增加到兩項:其一,誣告陷害罪;其二,誹謗罪。
遷西公檢法的辦案速度,不能不讓人驚嘆,然而,恰恰由于雷霆的辦案手段,陡增了人們“老虎屁股摸不得”之感,俗語云:身正不怕影子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這種急促浮躁的辦案速度的背后,是否有法外強權的干預?
該事件一經披露,訊即引發輿情震動。網友們紛紛提出質疑。
然而,令國人始料不及的是,2024年1月17日,遷西縣檢察院以“無犯罪事實”撤銷對馬樹山的公訴。
從1月2日遷西縣檢察院以馬樹山構成誣告陷害、誹謗罪向遷西縣法院提起公訴,到元月17日以“無犯罪事實”撤銷公訴,短短15天,彈指之間,馬樹山由身陷囹圄的“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罪人還原了“無犯罪事實”清白之身,遷西縣檢察院的態度與馬樹山的命運發生了驚天逆轉。
毋庸置疑,遷西縣檢察院此舉實為平息眾怒,消解輿情。
固然,我們應該為馬樹山老人慶幸,為遷西縣檢察院點贊!
但慶幸之后,則又讓人陷入云山霧罩,這宗案件是誰來偵查報告的?是誰批準逮捕的?是誰審查批準公訴的?時隔15天,又是誰批準撤銷公訴的?無疑,一件件、一樁樁的問號,都必須向社會公眾做出回答!
馬樹山是因誣告陷害罪、誹謗罪被逮捕與公訴的。按照正常邏輯,馬樹山無罪了,那么,他所舉報的對象是否有罪呢?立案偵查、批準逮捕、批準公訴的人又該當作何處置呢?遷西縣公檢法,汝等如此作為,豈不是作繭自縛,將自身置于進退失據之地,豈不是將縣委李書記置身于煙熏火烤之中,豈不是將國家的法治置于極為尷尬的境地!
本來,縣委辦公室為縣委書記向公安局報案該就顯得撲朔迷離,遷西縣委辦公室向遷西縣公安局報警稱:“收到多位工作人員轉交的掛號信件”, “多人”到底是多少人,理應具準確數字表明, 這些工作人員到底是些什么人?馬樹山為什么要將舉報信郵寄給這些工作人員?這些工作人員來自于哪些部門?出于何種目的,又將掛號的舉報信件轉交給縣委辦公室?
未經審查、偵查,縣委辦公室有什么依據斷定這些信件反映的問題“無事實依據”?
這個事件的怪異與詭譎還在于,案情發展至今,始終不見不聞河北省、唐山市紀檢監察部門的蹤影,即使在洶涌的輿情面前,河北省、唐山市紀檢監察也未見發聲,到底是河北省、唐山市紀檢監察部門沒有收到舉報,還是玩忽職守形同虛設?
從2023年12月8日馬樹山被遷西縣公安局帶走,到2023年12月28日,短短的20天,遷西縣公安局對此案偵查終結,須知,這個“偵查終結”不僅是對馬樹山的偵查,還必須包括對縣委書記李貴富與組織部長鄭艷華的偵查,因為偵查報告確認縣委書記李貴富與組織部長鄭艷華無任何問題,才能反證馬樹山有罪,因為舉報人與被舉報人具有天然的因果關系與必然的關聯性,試問遷西縣公安局,你們對縣委書記李貴富與組織部長鄭艷華進行偵查了嗎?
縣委書記李貴富是省管副廳級干部,根據《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條例》的規定,遷西縣公安局對縣委書記李貴富偵查,豈非越俎代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并且寫出起訴意見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并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同時將案件移送情況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律師。”如果遷西縣公安局僅對馬樹山的行為事實實施偵查,而沒有對縣委書記李貴富與組織部長鄭艷華實施偵查,這個偵查終結報告書豈非無效的標準的夾生飯?
權錢交易、權色媾合已是司空見慣,任人唯親,用人不察,帶病提拔屢見不鮮。這些皆為腐敗的重災區。此案之所以引發公眾關注與社會輿情震動,因該案已經不是舉報人馬樹山和被舉報人李貴富及鄭艷華個人的問題,也不單單是遷西縣公檢法的問題,而是涉及黨和國家能否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的問題,具有極大的廣泛性與代表性,或許在中國的法治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法律不是特權與公權的保護傘,而是公平正義的守護神,法治如果墮落為強權者站臺張目,對弱勢者囂張跋扈,那么這樣的法治豈不讓人膽戰心驚。
法律是國家的法律,法治是全社會的法治,然而,我們在唐山市遷西縣公檢法聯手演繹的將法律視同兒戲的這出大戲中,已經看到視國法為“家法”的影子。
不可使為眾人抱薪者凍斃于風雪,不可使為眾人開道者受困于荊棘,決不可讓護黨為民者蒙羞,讓濫用公權者消遙,大潮退去必見腂泳者,禾稈蓋珍珠真相易見。
國法乎?家法乎?我們將從該案的后續處置得到答案!
二0二四年一月十九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