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張桂梅校長真人真事創作的電影《我本是高山》爭論現在基本告一段落了。流淚熱點也過了,很多蹭流量,寫評論的現在也跟風退出了,也為無利可圖。但《我本是高山》反映出的根本性問題依舊存在,仍然需要我們再討論甚至不斷地堅持斗爭下去。
這個根本性問題,就是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作為張桂梅校長現實實踐的力量根源。
電影在今天,是傳播思想價值觀的主流媒介,尤其是對青年人的影響更具普遍性。當然,對于像創作張桂梅校長這樣的主旋律電影,那就更需要去挖掘其身上彰顯的根本性的精神和價值觀——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而非用一個愛情故事作為主旋律,作為其實踐的根本力量來源。
關于共產主義,我想,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了,甚至有些人本就懷疑共產主義是虛幻的,根本就沒相信過。說多了,那就是政治洗腦,就是“政治正確”害了個人利益。
今天,在很多人的世界觀里,一個人做事的出發點,總是以個人利益至上為原則的,他們無法想象也無法改編出一個脫離了利己主義的故事。可是偏偏張桂梅創辦女子學校的這件事,又是與他們的世界觀相違背的,怎么可能有人做一件事毫不利己呢?這從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去看,簡直是有違天理。
于是,我們今天的電影、文學等藝術作品,就選擇了人人都渴望的愛情,歌頌愛情,霸道總裁,都市靚女,露出大長腿,彰顯西方資產階級文化生活方式等來博取流淚,賺取眼淚,撈取金錢。甚至有的創作者借助文藝作品故意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丑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以丑為美,過度渲染社會陰暗面;有的搜奇獵艷、一味媚俗、低級趣味,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當作感官刺激的“搖頭丸”;有的胡編亂寫、粗制濫造、牽強附會,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華、過度包裝、炫富擺闊,形式大于內容;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脫離大眾、脫離現實。這就是我們的藝術作品今天大行其道的風氣,這就是我們的藝術作品用來教育我們的青年人的思想價值觀,難怪最近各種不堪入目的性愛姿勢的動漫手辦侵入校園。
一些電影作品,美其名曰是弘揚主旋律,是繁榮中國電影市場,實現文化強國,實際上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
就像《我本是高山》反映出的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解構和掩蓋一樣的道理。給觀眾展現出來的人物就是毛主席在《毛選》中批評的一樣:衣服是勞動人民的,面孔卻是小資產階級精神貴族的。
我們批評電影創作者對共產主義信仰的解構或不相信,這是觀眾的進步,但,我們不能停留在批評上,更不能批評電影創作,又把山區貧困孩子的解放問題寄托于出現像張桂梅校長這樣的個人身上,寄托于這樣的偉大的人的個人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精神上,進而認定這就是“共產主義信仰”,這就是我們要實現的共產主義。那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共產主義上進一步,退兩步呢?
如果我們把共產主義精神和信仰,視作了單純的犧牲和奉獻,單純的無私與付出,或者說宣傳上有意無意的把這種精神與共產主義信仰完全等同起來,卻絲毫不愿意去觸及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一根毫毛,那么這就徹徹底底的成為了一種空想共產主義。從某個角度來說,它的隱蔽性和欺騙性要遠比《我本是高山》里面的那種庸俗化和低級趣味還要危險得多。
到底什么是共產主義精神和信仰呢?
我認為核心的內涵就在《毛選》中的《為人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經典文文章中,就是要回答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這種精神信仰是建立在無產階級追求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世界,因而必須聯合團結組織起來,朝著一切剝削制度作斗爭的階級革命之上。
《毛選》講到:“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同時又是一種新的社會制度。這種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是區別于任何別的思想體系和任何別的社會制度的,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最完全最進步最革命最合理的。”
因此,張桂梅校長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共產主義運動,最終為的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制度。所以電影創作張桂梅校長的精神信仰,就不能脫離共產主義這個源頭。我們對這部電影的批評也就主要的不是揚湯止沸,而應是釜底抽薪。
我們批評不合理,要堅信共產主義就不是只是在”器“上下功夫,而要去觸及”道“也就是經濟基礎上,要去挖掉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經濟,而要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
當下,一些人不敢談共產主義,當年,毛主席堅決反對所謂的共產主義“收起”論。他說:
“中國自有科學的共產主義以來,人們的眼界是提高了,中國革命也改變了面目。中國的民主革命,沒有共產主義去指導是決不能成功的,更不必說革命的后一階段了。這也就是資產階級頑固派為什么要那樣叫囂和要求‘收起’它的原因。其實,這是‘收起’不得的,一收起,中國就會亡國。”(《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頁。)
我們的藝術作品創作,尤其創作張桂梅校長這樣的主旋律電影,怎么能把共產主義”收起“呢?“一收起”,首先是亡黨。在中國,黨亡了,國也就亡了,或者隨之解體。因為共產主義理想,是一個政黨的信仰,是精神支柱,是靈魂,是執政的資格,也是引領中國人民一往無前的動力。尤其是教育青年人,與資產階級爭奪年輕人的根本思想體系。
在今天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更要大大方方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就像毛主席說:“對共產主義這個問題,要講開,要說穿,共產主義是好事。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地妨礙全國的統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因為它是無政府性質的。當然,不是今天說了,明天就共產了。而是講準備共產,要廣泛宣傳。”
在張桂梅校長身上,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陣地沒有丟,守住了,但這樣的力量太小了,我們需要更多的張桂梅,我們需要培植產生張桂梅的土壤,造成出現張桂梅的空氣。
不然我們對不起毛主席等革命先烈為中國這盛世流的鮮血。毛主席十分珍惜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人民政權,特別是到晚年,他反復念叨的一句話就是:
革命先烈的血不能白流,不知道別人想過這件事沒有,反正我想過。
電影《我本是高山》要真正是起到宣傳“高山”的作用,就得回到共產主義信仰上來。宣傳的目的僅僅只是一個:
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讓群眾覺悟,使他們認識到只有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階級斗爭才能最終將自身從剝削階級的奴役中解放出來。——《關于共產主義教育的決定》
也是在這個革命的斗爭過程之中,勞動人民才能發現他們作為一個階級,他們的命運是根本一致的。于是大家把個人的斗爭,置身于整個階級的斗爭之中,這種斗爭不再是為著某些狹隘利益集團的私利,而是為了整個階級的解放和命運,這個時候,普遍性的自我犧牲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才能真正地被創造出來。那時候就不是只有一個張桂梅,而是會有千千萬萬個張桂梅。
這時我們才能真正用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青年人,就像習總書記說:“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和“‘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通過宣傳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把青年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而這正是今天中國電影做強的真正出路。
”發展了,還有共同富裕問題。物質豐富了,但發展極不平衡,貧富懸殊很大,社會不公平,兩極分化了,能得人心嗎?因此,經濟總量無論是世界第二還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夠鞏固住我們的政權。經濟發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國家能夠稱為強大嗎?”
革命理想高于天。抓好共產主義教育問題,是約束人們不走邪路的準繩,是永葆革命青春的指南。
對“鄙視共產主義教育”,特別是詆毀、污蔑開國領袖的問題,一定要露頭就打,青年人的共產主義教育要年年抓,月月抓,日日講。
以《我本是高山》反映出的根本性問題為契機,強化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當今的社會,更要警惕共產主義信仰淡化!
當年要是沒有革命先烈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長征一步也走不了。現在,淡化這種信仰,我們建設社會主席現代化強國將寸步難行。
相關文章
- 從張桂梅校長到《我本是高山》,之二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藝
- 在現實的共產黨人中,確實存在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人
- 不理解共產黨人的人,塑造不出真正的英雄形象
- 警惕別有用心的人揮舞“極左”的大棍企圖將社會主義引入歧途
- 三評《我本是高山》: 對批評的批評—為什么把一個基于偉大共產主義信仰的故事矮化為基于愛情的故事?
- 《我本是高山》與武訓傳是意識形態教育領域激烈階級斗爭
- 對《我本是高山》的爭論應該再激烈些,求得徹底澄清思想混亂
- 再評《我本是高山》:犯了幾個致命錯誤
- 譚吉坷德|從《我本是高山》讀懂胡錫進
- 評《我本是高山》:張桂梅支教的動力之源?
- 國產電影的氣質為什么越來越“猥瑣”?
- 真正的主旋律猶如太陽,最怕他們的是魑魅魍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