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預制菜能否進校園的話題引發關注和討論,并登上了熱搜。
那么我們為什么對預制菜進校園說不呢?
上周末我去了深圳圖書館,就近吃了一頓飯,就吃出預制菜的味道。那就是菜是不夠熱的,并非新鮮出鍋的;而味道也就差強人意了。
也有些個網紅餐廳,端上來的菜,就是濃濃的“預制”的味道。
在我看來,還不如某次在重慶路邊吃的一個小餐館:廚師直接在邊上現炒給顧客吃。
吃得熱氣騰騰,吃得新鮮。
何為熱氣騰騰。
我們想到,這是刻在基因里的。比如原始人圍著一堆火烤肉。
比如大年三十的年夜飯,有人吃炒冷飯不?
也就是人本身就是陽氣的動物,人天然喜歡火力。微波爐叮一下端出來的東西,缺乏生命力。
我也在想,為什么他們這些預制菜不約而同不能加太熱呢?因為已經做好了,已經有點化了;再猛火燒,就糊了,就真的沒法看了。
火候就不夠。
為什么張仲景寫的是《傷寒論》,不寫《傷熱論》?人之大患就是寒氣,人是需要溫暖的動物。
我們需要生命力和陽氣來養我們的陽氣。
何為新鮮?
網上討論,房租占工資1/3合不合適?
我建議可以住得偏一點,那樣也能省一點,但是空氣要好,環境要好,整個人才舒展。
養移體,居移氣。所以根本上人同時一定食氣的動物。所以現在講營養,那是物質層面的,是“地食人以五味”。而氣則是“天食人以五氣”。
我建議不要想著以后,而是現在就要居住有點品質。品質就是你呼吸的空氣就要好。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現代人只看見營養,是極端錯誤的。其實打坐練氣導引按蹺,給人的滋養也不可或缺。
中藥也有補氣的藥物,比如黃芪、人參、黨參,等等。淡味的藥都入氣分。而不是一味只看見血。
對食材而言也一樣,我們不能光看見死物,沒看見生機。
記得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做《種之力:介紹一種關于種子食療的奇妙學說》:這個種子啊,不提倡提前磨粉,而是在最后一步才磨粉吃。
我是這么記錄的:我問他為什么不把種子打粉給人吃?他說,打粉的話,客人拿到手的是死的,沒有生命力,不會生根發芽的東西;客人要先感受到種子的生命力,再去服食,效果更好。
生機勃勃的小孩,就要吃生機勃勃的食物,就要吃當季采摘的食物。
比如春天我們吃春筍,吃香椿,就是要吃這種生機勃勃。
現在預制菜為了延長保質期,不得不放添加劑,搞好放在那里,營養成分沒準是不缺,但是生機卻是沒有了。
吃新鮮菜的小孩,氣血雙補;預制菜的娃就只是果腹,顯然長期而言對體質無益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