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醫療、通信、交通...等領域,決不允許1分錢私人資本控股,這是在下從3年前一直嗶嗶到現在主張。
因為這些領域天然帶有壟斷基因,私人一旦控制這些領域,必會漲價,必有貪腐,必定混亂,最后所有成本全平攤到每1位百姓的口袋。
肥的是個別股東,
坑的是無數群眾。
早些我年輕那會跟同學去外省郊區去玩,在1個郊區臨近農村地帶,我好巧不巧水土不服,剛到地方不到1小時就開始發燒,燒的還挺厲害。
然后是同學去找農民大伯,大伯又去找了大夫,大夫不知道從哪整了一大堆草(其實是草藥)弄成熱草藥水,喂我喝下去。干了這碗藥水大概半小時頓覺一陣尿急,方便完以后居然退燒了,頭也不疼了。
我清醒過來后要給大夫錢,我以為沒個大幾百塊大夫不讓我走,結果大夫來句就意思下,3塊錢就行,我最后留了10塊,又把我買的紀念品留給他們了。
回去路上我在三輪車上問大伯,這大夫診費怎么這么低啊,他說,老頭以前年輕時候是赤腳大夫,老了也還在這給人瞧病。
很多年紀小點尤其是城市里的同志可能不了解何謂“赤腳醫生”。所謂“赤腳醫生”其實是1965年6月26號,毛主席針對農村醫療落后的局面指示衛生部:
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為廣大農民服務,解決長期以來農村一無醫二無藥的困境,保證人民群眾的健康。
史稱“626指示”。3年后1968年9月,《紅旗》雜志上發表了1篇題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在9月14號又被《人民日報》刊載。毛主席看完這篇文章后在其文章的眉頭上批示:
赤腳醫生就是好!
后世有很多抹黑“赤腳醫生”的段子乃至于例子,說“赤腳醫生”里頭有庸醫,不會看病還治死了人,簡直缺德,等等。
這個我們以后再討論,而且這說的好像今天醫院沒有庸醫治死人似的。
“赤腳醫生”的群體多分為3類人,1類是醫學世家,從爺爺輩就在鼓搗草藥、研究中醫那種,1類是中學畢業里略懂醫術病理的優秀畢業生,還有1類就是當時上山下鄉的知情。
這3類人被選出來以后會被集中送到縣一級衛校做短期培訓,培訓完了之后就是醫生。但這些醫生沒有固定工資,絕大部分人醫生都是跟農民一樣光著腳去下地種田,所謂“赤腳醫生”的稱呼就是自此而來。
弄“赤腳醫生”不是單純讓醫生服務農民,而是要在農村把醫療衛生給辦起來。
就比方說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病床,1965年時農村只占40%,但短短10年后,1975年這個比重就已提高到60%,全國衛生經費65%以上都用于農村,就連聯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曾經在《1980-1981年報》中指出:
中國的赤腳醫生制度在落后的農村地區提供了初級護理,為不發達國家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提供了樣板。
根據《新中國統計五十年資料匯編》的數據(這是目前學界公認最權威的官方數據):從1961到1989 年,中國每年衛生預算支出占財政總預算支出的比例平均為 3.61%,最高為 6.62%,最低也是 2.11%。
在1.0版本時期,尤其是50-60年代高積累的20年間,曾有過3次大幅度的降低醫療價格。
不論價格單說醫療戰斗力也極有成就。在主席領導下,我國還逐步實施了對脊髓灰質炎、麻疹、乙腦、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和結核等7種傳染病的常規免費接種,對血吸蟲病、麻風病、瘧疾、地方性甲狀腺腫以及子宮脫垂等婦女病,國家全是免費普查普治!
看清,以上全是免費,1分錢不花。
但是從從1990到1999 年,每年衛生預算支出占財政總預算支出的比例平均為 1.40%,最高為 2.66%,最低為 0.41%。
你同比對一下這數據差的有多少,那原因何在?80年代初,人民公社被徹底瓦解,人民公社被解體后是什么?就是市場化進而是今天的資本化。
早在1979年,主席走后才3年,時任衛生部部長破天荒提出:要運用經濟手段管理衛生事業。尤其是到了92年,也就是我出生那年,一陣“春風”吹過,正式下發《關于深化衛生醫療體制改革的幾點意見》,衛生部貫徹文件時又提出這么個口號,叫:建設靠國家,吃飯靠自己。
就是從92年開始,讓一大幫公立醫院“自負盈虧”的反智輿論就在在國內盛行。讓公立醫院去“自負盈虧”,你告訴我怎么“自負”?無外乎從病人身上多收錢嘛!
順著醫院變革我再多說1句,當年還有很多科研項目跟科研單位,當時也要讓他們投入“市場”,你說這幫科學家、科研單位直接投入市場你讓他們怎么賺錢?他們怎么賺!?就那市場環境能需要那些科研成果么?
當時對科研單位跟項目搞的是“撥改貸”,就是在上1個版本,政府都是撥款,然后你們出成果,出了成果我國家拿走去建設或者去升級武器對抗美帝。
現在不是,我不撥款了,我給你貸款貸幾年,貸了幾年你還不了錢,那就說明你“沒有競爭力”,然后你就應該破產;當年無數頗有前途的科研單位尤其是軍工單位集體倒閉。
比如都知道的,在武漢有家單位本來搞半導體,當時他們半導體技術連臺灣都自愧不如,后來撥改貸,這家單位“沒有競爭力”,被改組干嘛去了你知道么?賣副食品去了。
也就是從那會起,“造核彈不如賣茶葉蛋”的傻屌言論就出來了。
扯遠了,我們說回醫療。反正就是從那以后,“私有化”浪潮席卷整個醫療領域。比如“私有化”教父柳傳志對醫療改制就曾這么說過,叫:
民營進入后,就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民營資本進入醫院以后,我相信,所有的什么醫患這些問題逐漸全會解決!
曾任中國第1家中外合資醫院院長劉常平還有過公開發聲,認為中國在推行醫院私營化上的進展上“太緩慢了”,說2001年的“入世”后將使醫院私營化的步伐大大加強……
是的,就是“入世”后,中國進入美國主導所謂市場秩序中后,中國要承諾“五大領域開放”,這5個領域中第5個就是在要2003年開放醫療服務業。
看病難看病貴就是從那會開始的。中國的衛生總費用從2009年的1.7萬億增長到2015年的4.1萬億,6年時間增長兩倍多,醫藥板塊市盈率35倍,35倍遠高于A股水平!
有沒有想過?這“喜人”的數字下是多少普通家庭的家破人亡換來了極個別醫閥的朱門酒肉?
根據國家衛計委的數據,至2013年9月末,全國民營醫院已經突破1W所;至2015年9月,全國民營醫院數量達到13600家,首次超過了公立醫院數量,當時在國內醫院總數的占比達到50.55%。
但我們看看這幫民營醫院都干了些啥事?20年年初新冠突襲武漢,武漢最大的痛點問題就是病人多、病床少,1個中部大省省會,全國特大城市怎么會如此?
很簡單,武漢公立醫院比例極低。有17年的數據:在武漢公立醫院96家,私營醫院258家,私營占比72.9%。
這些私營的幾乎沒有3級,大部分是專科醫院,而且都是些低水平賺快錢的領域,比方什么美容、皮膚病、男科、婦科這種。
疫情一來,莫說什么上前線,連個病床都不能貢獻。而且這種事武漢可不是個例。自我手中查到的資料:從2001年開始我國正式開放醫療市場,到了2015年,大陸地區民營醫院數量超過公立醫院。到了2019年,我國公立醫院僅剩1.19萬家,而中外私立醫院高達2.32萬家,民營醫院占比超過64%!
當初抗疫,援鄂醫療大軍絕大部分全是從公立醫院抽調的精兵強將,私立醫院是公立醫院的2倍有余,抗疫時出的人頭卻只是公立醫院的零頭。
這些民營醫院平時看病貴,戰時又沒卵用,于國于民而言,真不知道存在的價值是什么。
總體的歷史的去看,合作醫療的村莊比例從1976年的遠超90%直接減少到1986年的4.8%,當中也就在97年稍微漲了點,漲到7%。
7%,這都算漲了的,跟76年的遠超90%數據能比么?
1952年才建國沒幾年,我們國家90%的地區都有縣級衛生機構,到1965年我國衛生員高達88萬人!此后,奉行“萬能”的市場經濟后,對防疫機構經費劃補從80年代初1.06%下滑到80年代末0.58%。
所以絕大部分“赤腳醫生”被迫轉行。
我夯吃夯哧寫到這,估計大家都看明白了,根子在哪?私有制。別說公共領域你隨便1個領域放開,任由私人資本涌進來,那都是把老百姓當韭菜反復割。
就像當年“教父”柳傳志之前就要入股醫藥公司,就是北京托西比,家里有高血壓患者應該都知道這藥。完了之后老柳他就想入股,人家不讓,不讓老柳直接斥巨資買斷了原材料,北京托比西就沒法子了跟老劉談判,老柳就說要收購他們,而且是低價賤賣給他。
托比西就沒辦法求助北京工商局,最后是在政府高壓之下,這事才沒被老柳給操作成功。試想,此事一成,全國當時有3.5億高血壓患者,你說這幫人是不是要被老柳給反復收割?
包括其他醫院嚷嚷什么:
手術室里全是錢。
人家為什么敢這么嚷嚷?
這只是私有制下的醫療,還有教育,教育跟房地產跟金融高度綁定,就跟前2天網紅“鐵頭”去杭州錘“新東方”,有些家長還罵人家,真的是破了大防。據江湖傳言:教培行業一年收取家長的學費高達1.43萬億,而中國的軍費是1.55萬億。
賺的學費比軍費還高,但教出來的學生其生產力跟戰斗力也沒有想象中離譜,這么大塊的“溢價”蛋糕被誰吃了?
說什么大話套話都是安慰自己,不粉碎私有制,不改造這片土壤,3座大山會一直都在,只不過換了名字。
我們說“赤腳醫生”不是那種醫療水平一般的醫生回來,而是渴望那種公平,能夠惠及絕大部分百姓的醫療制度和體系能夠回來,老百姓能夠看得起病,不用擔心因病致貧,不用擔心拖累親人,僅此而已。
最后我也套用老柳的名言:人民進入后,就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人民資本進入醫院以后,我相信,所有的什么醫患這些問題逐漸全會解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