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對“滴滴出行”啟動網絡安全審查。次日還在瘋狂刪帖、辟謠、發律師函的滴滴,4日晚又收到了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知。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7月5日,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繼續發布對“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啟動網絡安全審查的公告:
從“滴滴出行”到“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他們一個共同的身份就是同為互聯網資本新貴,背后都有境內外跨國資本巨頭注資的背景,而另一個更為顯著的共同特征就是,他們都已在近期低調赴美上市:
6月30日晚,滴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運滿滿”與“貨車幫”于2017年合并為滿幫集團,6月22日,滿幫集團在紐交所成功上市;而BOSS直聘則是于6月11日先行登陸美股。
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對這幾家公司啟動網絡安全審查的公告都很簡短,但開頭都寫到了一句話:“為防范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
盡管滴滴副總裁@liminx緊急出面“辟謠”、聲稱“起訴維權”:
但公告開頭的那句話絕非無的放矢。app非法采集用戶信息這在中國早已是盡人皆知的事,而這幾家上市的企業涉及的不僅僅是搜集個人用戶信息的“公共利益”,還有“國家數據安全風險”和“國家安全”。
針對6月份赴美上市的這三家互聯網新貴的網絡安全審查可以說是“遲到的審查”,是中美關系緊張的“大局”逼出來的,而類似的“審查”其實早就該有了。
根據證監會統計,截至 2016年底,共有279家境內公司到境外首發上市。2017年起,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熱度更是逐漸上漲,2017年23家、2018年37家、2019年因為貿易戰降至32家,2020年34家,而僅2021年上半年,赴美上市企業數量就達到了35家。
境內企業赴美上市,比從跨國資本融資更進了一步,這意味著從股東數量來講這些所謂的“境內”互聯網企業的大多數股東是美國人。按照美國證券法的要求,“我要對美國股民負責”,既然是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無論是來自哪個國家的公司,都應該遵守美國的法律法規辦事,都應該受到美國監管部門的監管,按照美國監管部門的要求向美方公開相關企業信息,自然也就可能包括各大互聯網企業的app搜集的中國公民信息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安全”的信息。
僅以滴滴為例,滴滴此次赴美IPO募資的說明提到,約30%的募資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在內的技術能力。自動駕駛將成為滴滴未來的一項重要業務,去年6月,滴滴首次面向公眾開放自動駕駛服務,并邀請央視主持人朱廣權直播演示“自動駕駛網約車”;今年4月,滴滴自動駕駛發布自動駕駛連續5小時無接管視頻。
而自動駕駛技術對地圖精度的要求遠超傳統的GPS地圖,傳統民用GPS能夠精確到5米級、自動駕駛則要求精確到厘米級;此外自動駕駛還要求使用攝像頭精確掃描街道、建筑物和其他物體,搜集道路斜率、曲率等細節。
根據國家規定,“導航電子地圖在公開出版、銷售、傳播、展示和使用前,必須進行空間位置技術處理,未經過技術處理的導航電子地圖數據也屬機密級國家秘密資料”,“外商投資禁止從事導航電子地圖制作,中外合資測繪公司也無法開展該業務。”
那么,赴美上市的境內企業滴滴,恰好就處在這些規定的“空隙地帶”,從事貨運業務的滿幫集團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所以,它們赴美上市所存在的風險已經遠遠不是“侵犯個人用戶隱私”那么簡單了。而boss直聘則涉及到國內企業的信息安全,同樣涉及到國家數據安全風險。
如今,互聯網企業的龍頭企業絕大多數已經選擇赴美上市,這樣的“審查”難道不是必要的,且已經“遲到”的?
事實上,境內企業赴美上市,危害的遠不僅僅是“國家信息安全”:
境內企業赴美上市,首先意味著在國內通過血腥原始資本積累發展起來的境內企業將豐厚的利潤分享給了美國股東;
截至2018年11月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0617億美元,境外上市公司募資的美元就占到外匯儲備的10%,成為支撐美元霸權的重要力量;
赴美上市的境內企業,在外資的加持下不斷做大做強,壟斷了重要新興產業,控制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而命門卻交到了美帝手上,一旦中美發生嚴重沖突,這些赴美上市企業都會成為美帝要挾中國的“肉票”;而中美關系緩和的階段,他們很可能會充當美帝滲透中國的“特洛伊木馬”。
如此種種,境內企業大量赴美上市,難道不是在將中國推向新殖民經濟的深淵嗎?
顯然,針對境內企業赴美上市的浪潮,遠不應該僅僅限于這個遲到的“網絡安全審查”措施了。制止境內企業海外上市刻不容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