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如今正在肆虐。最新全國新冠肺炎疫情的數據,確診72531例,疑似6242例,而死亡為1871例。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確診人數雖說到7萬多,但是疑似卻大幅下降,只有6千多。很顯然,疑似到確診的進度已經加快。盡管死亡的數據不少,可是相比而言,治愈出院的更多,已經上萬了。
就在2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衛健委發言人說,“我們的答案是明確的,這個疾病雖然是新發傳染性疾病,但是它可防可治”。要知道,這可是非常權威的判斷。既然“可防可治”,那么,傳說中的有關新冠肺炎的威脅,公眾也就不會繼續恐慌了。
到此,這經濟問題就該提上日程了。
畢竟,這2020年頭49天的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非常的大。有數據為證,自疫情發生后,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與同期相比,降幅40%;自12月31日到2月11日,全國3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交易面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90%;自大年初一到2月11日(正月十八),全國各類交通工具旅客運輸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約80%;快遞業務量同比下降95%。
至于企業,更是叫苦連天了。尤其是餐飲業損失超過5000億,78%的餐飲企業損失100%。
要是再加上旅游、影院、交通等行業,有學者估計經濟損失應該在1萬億以上。
當然了,因為遏制疫情的需要,各地紛紛實施各種“硬”措施,強制延遲復工,這種影響也是切實的。根據中科院《企業開工力調查報告》顯示,難以承受2周延期開工的企業高達67.7%,而能夠承受延期1個月和2個月的,僅僅只有7.1%和1.7%。
如此一來,不說宏觀經濟吧,就是實體企業也是亟待復工了。
復工,從政府層面上來說,這幾天央視一直在報道復工的各種利好政策,很多地方政府也是積極創造條件便利企業復工。比如說江西全境取消高速檢疫點,省長明確要求企業復工復產要應復盡復。而浙江更是包高鐵接員工,給部分行業新員工1000元每人的生活補助。不過,復工面高達6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5個點的,卻是很低調的江蘇。
政府創造條件,要求企業復工,但是防疫任務也同樣很重要。按照大的要求是,既要做好防疫工作,又要盡快復工。這樣的要求下,復工企業在防疫工作上也是做了很多的事情。盡管,復工還需要的是上下游產業鏈各行業都能復工,也需要交通運輸與銷售市場的正?;謴?。這些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在各省防疫“硬”措施繼續的情況下,往往是舉步維艱。
其實,復工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員工的身體健康。
防疫,遏制疫情,最主要的就是“禁止”人員的流動,避免讓新冠肺炎感染者傳染擴散。如此一來,這企業的員工能否按時到位上崗,就成了所有復工企業不得不認真考慮的事情。
前兩天,有媒體報道全國有5家復工的企業,因為發現有員工感染新冠肺炎,而被迫全員隔離。這全員隔離,不就意味著企業的復工努力失敗了嗎?
還有一家杭州的科技公司更是悲催。公司復工后,按照防疫要求實施二次測溫,設立臨時隔離空間,辦公環境消毒殺毒,也包括訂餐安排等等。然而,2月10日小規模復工,12日某員工上班首日,第一次測溫正常,中午第二次測溫發燒。經調查,其父母1月16日從湖北黃岡到浙江杭州,如今算起來也過了兩個14天的隔離期,但是卻發病了。有員工發病,接下來,自然就是該員工所接觸到的人,全部隔離。問題是,如此一來,這企業就根本沒有人員能繼續工作了。
很顯然的就是,復工有風險,而且這風險壓根不是企業能夠承擔得起的。因為,復工準備工作的所有花費都白費了,所有員工的隔離費用都得企業承擔,尤其是這隔離期間的所有員工可都得按照“上班”支付工資。這樣算下來,這企業的老板也只能是破產倒閉了。
當復工的企業已經做好了所有的防疫工作,而且是按照各地防疫指揮部的要求實施??墒牵@有很多意外情況根本不是企業能夠預料得到的……
諸多的不確定性,讓企業的復工充滿了風險。產業鏈上下其它企業的風險、運輸風險、市場風險、各種后勤保障的正常與否?畢竟,企業不能孤立存在,而且都得在一個正常發展或者說正常進行的市場環境中,才能運營。單獨指望企業復工,這說起來好說,但是存在的各種意外與風險,卻不能僅僅靠企業來承擔。
正如這復工后發現員工感染的幾家企業一樣。這復工后出現的意外重創企業,真的還不如不復工。延期開工或許能夠避免這些感染者吧,起碼也能夠避免企業“孤軍奮斗”。要知道,這可能的疫情存在,對企業來說,其影響很大,也包括經濟方面的壓力?;蛟S,這將會是企業破產的最后一根稻草。
總之,我以為,防疫與復工很難兼顧。
指望著企業做好防疫,又做好復工,往往會顧此失彼,而所有的后果讓企業來承擔,只能是企業的末日。
因此,各地既然要求企業復工,也努力在創造條件,那就干脆各地政府再明確一點,企業做好復工,防疫工作完全由政府承擔起來。其中,最重要的是,防疫的費用與出現后果的負擔。比如說,公共衛生的問題,就應該政府來負責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