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節期間,4月7日,位于重慶沙坪壩的四川外國語大學,舉辦了一場所謂的生命教育活動,讓學生們躺在模擬的裹尸袋內,通過情境設定,體驗死亡。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幾名學生躺進模擬的裹尸袋里面,靜靜躺在地面上一動不動,現場氛圍也十分沉重。裹尸袋里的人靜靜躺在里面感受死亡,其他人也沉默著,仿佛這就是一場真正的送別儀式,讓人看得毛骨悚然。
這兩年,重慶的大學忽然一下子非常流行這種死亡體驗的“教育”。
據媒體報道,2017年4月27日,重慶石橋鋪殯儀館舉行生命之旅邀請多位志愿者躺進棺材體驗死亡,不少大學生踴躍體驗,有女生體驗完之后嚎啕大哭,感嘆生命不易,要好好珍惜……
2018年4月6日,重慶工商大學,同學們躺在裹尸袋內,體驗"死亡"……
天津也曾舉辦多次死亡體驗;上海還開設4D死亡體驗館,“讓大家多方面多角度去了解死亡”……
據稱現在大學生自殺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從小未受到過挫折訓練的他們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很多人寧可選擇死亡也不愿意去面對挫折。死亡體驗就是讓大學生敬畏生命、珍惜當下。
對于年輕人而言,現代社會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就業、住房、養老、醫療、撫養子女,成為壓在年輕人頭上的一座又一座大山。
而另一面,老人們經常感慨的是青年一代身上的空虛、浮躁、焦慮與迷茫,這兩年入學的大學生已經是00后一代,而80后的一代就早已被稱作垮掉的一代。以如此狀態,自然是無法應付市場大潮帶來的新五座大山的壓力。青年一代,最核心的問題,便是意義感的缺失。
去年12月,毛主席誕辰125周年的前夕,一篇題為《年輕時候的毛澤東,從來不焦慮》的文章在網上流傳。遺憾的是,這篇文章只是從成功學的角度談個人奮斗、戒除焦慮,并未從“青年人擔負起天下興亡”的角度去分析毛主席他們這一代青年人的成長路徑。
當經濟上行的時候,資本賺取的剩余價值是非??捎^的,隨著財富點滴下流,底層青年通過個人奮斗還有一定的上升通道;但當經濟下行,嚴重的生產相對過剩爆發的時候,個人奮斗取得成功,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就變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夢想;即便有所小成,在嚴重的危機面前,他們依然改變不了被大資本割韭菜的命運。
上世紀20年代前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引發了愈發嚴重的社會危機,科舉制業已被廢除,毛主席那一輩的青年人實際上已經喪失了上升通道。五四一代的青年人意識到,唯有改變世界才能改變個人的前途和命運,于是一大批有志青年便投身于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實踐大潮中去了。
誠如馬克思所言,迄今一切社會的歷史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在嚴重的社會危機面前,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路子一一破滅,和平的手段無法改變中國、更無法改變世界,去應付帝國主義列強的傾軋。愈發深重的社會危機引來的是愈發激烈的斗爭,斗爭力量的主體也愈發清晰:一邊是作威作福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勢力,一邊是遭受沉重剝削壓迫的農民、城市工人、小手工業者。隨著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五四一代青年也迅速分道揚鑣:一部分人選擇投靠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勢力,要維護搖搖欲墜的社會秩序;一部分人則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思想武器,發動、團結占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工人,要徹底打破這個腐朽的社會秩序,給廣大民眾以“生的希望”,毛主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和卓越的領導者。
要奮斗就會有挫折、失敗,乃至犧牲。面對強大的、武裝到牙齒的反動勢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有志者能不焦慮嗎?青年毛澤東能不焦慮嗎?只是,他們焦慮的不是個人的前途與命運,他們不斷焦慮、不斷試錯、不斷奮斗的乃是整個中國的前途與命運,他們早已將個人的命運與廣大受苦受難的農民、工人的命運緊緊地綁在了一起,生命的意義已經得到了升華。
反觀我們這一輩的青年人,又重新到了一個缺乏意義的時代,這個時代缺乏一種可以凝聚人心的精神,缺乏可以讓我們為之奮斗的東西。
有人說,應試教育固然不好,但至少為底層青年提供了唯一的上升通道。但同樣是應試教育,貧者與富者所享有的教育資源也是嚴重不對等的。為了擠進這狹窄的上升通道,標準答案、死記硬背、學習考試、考試學習、題山題海構成了學生們的全部生活,學習的興趣早已被破壞殆盡。
一些人厭倦了學習,于是便到網吧去消磨生命的意志,他們可以沉溺其中一年、兩年、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有些人甚至把命都搭進去,輟學的現象在競爭更加激烈的貧困地區尤為普遍……
一些人拼命學習,也只是為了考上大學,而后擺脫學習……然而,當他們上了大學之后,很多人又重新變得空虛、焦慮,追求感官刺激……當他們踏入社會才發現,寒門出貴子原來說的并不是自己……
2006年,重慶市首份大學生自殺心理調查報告現實,大學生自殺人數逐年上升,13%的大學生曾有自殺意念,排在前幾名的原因是失戀、找不到工作和考不過英語四級。
這大約就是重慶的大學,以及很多地方的大學流行起“死亡體驗”教育的原因所在。然而,對死亡產生了恐懼、對生命產生了敬畏,卻并不意味著人生就能產生意義感,不敢死卻并一定會好好活。
當“裸貸”的現象大量而普遍地出現的時候,人們才發現,教育的確已經變成了產業,青年學生已經成了供資本牟利的重要群體。資本通過各種媒介,讓本來就缺乏意義感的青年人變得更加空虛、無聊,一面刺激他們的感官、制造更多的消費;一面讓青年變得更加迷茫、無知,成為人畜無害的小白兔,不會去威脅資本的秩序。
對于青年一代的這種蛻變,毛主席是很早就有警惕的。建國后,毛主席擔心青年人“嬌生慣養,吃不得苦,是溫室里的花朵”,“從小培養一批貴族少爺”和“阿斗”……(見1957年9月毛主席與湖北省委秘書長梅白的談話)
于是,毛主席號召“你們年輕人要關心國家大事”,號召青年人學工、學農、學軍,組織青年人上山下鄉,與工農群眾相結合,就是希望青年人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投身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作為對毛主席這一舉措的學習和借鑒,就在重慶大學生流行死亡體驗的大約10年前,也就是在2009年前后,重慶卻流行著,大中專學生“三下鄉”的活動。2010年11月,重慶官方還專門發文,促進75萬大學生再學“工農兵”。“在全市大學生中重點開展帶薪實習、種樹、學農、學工、學軍和社會調研等活動,確保75萬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不少于4個月的社會實踐,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如今,這一做法已經顯得“不合時宜”了,轉而求向所謂的生命教育。
其實,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不過是從英美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學習來的舶來品,20世紀70年代開始,臺灣、香港、澳門和大陸地區開始陸續引入生命教育。1976年,臺灣民間團體從日本引入生命教育并逐步推廣,至90年代開始成為臺灣的主流教育;大陸的生命教育則是從臺灣和香港引進的,民間團體、NGO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媒介作用,這一發展歷程與環保、女權、生態有機、市民社會等等一系列觀念性議題的引入,都是同步和相似的。
生命教育所要應對的恰恰是資本主義導致了越來越普遍的自殺現象,然而,生命教育究竟能起多大作用,我們不妨看看生命教育的發源地的情形: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日本已有250名青少年自殺,自殺率創30年來最高水平;從1999年至2016年,美國自殺率上升25%,2016年約有4.5萬人死于自殺,特別是青少年自殺率超過30%。
可見,隨著資本主義危機的加劇,所謂的生命教育根本無法應對越來越普遍的自殺現象。應對青少年自殺,既需要讓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戒除空虛、迷茫,也需要讓青年人投身改造社會的偉大事業,消滅導致自殺現象的制度根源,毛澤東時代實際上早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