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重慶萬州公交車墜江事故不斷引發人們的討論、思考。事故發生時,人們討論事件發生的起因,隨后人們討論事件責任人是紅色小轎車的女司機,直到今日人們看到公交車黑匣子的視頻才了解整個事件的詳細過程(也許還不完全)。我們不斷的接近真相,不斷地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在這一過程中人們討論最多,爭議最大的竟是旁觀者的13人究竟有沒有責任。畢竟從爭吵到兩人動手,這之間還有足夠多時間能夠用來制止這一慘劇的發生,但是圍觀13人竟無一人上前制止,完全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直到最后司機和女乘客爭執激烈、動手時也沒有人出現在視頻中制止,除了對潑婦罵街般的女乘客進行譴責之外,公眾不禁對圍觀者的行為產生了疑問,就某種程度上所有乘客沒有一位是無辜者。他們早就看到女乘客與司機爭吵打架,居然無人制止。這種只掃自己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行為,導致一車人喪失了寶貴的生命,但凡全車有一個人前往拉開二人,也不至于導致這樣的悲劇。
正如馬丁路德金所說:最大的悲哀不是壞人的囂張氣焰,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當我們在公交車上遇到這樣的吵架事件,捫心自問我們是否想過去制止?是否敢于去制止?這樣的制止不僅僅在于言語上的好言相勸,因為往往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是很難聽進去勸告的,當我們發現乘客與司機情緒不斷升級的時候是否能夠主動站出來拉開二人?是否考慮過一整車乘客的安全?一味的圍觀只是在拿我們自己的生命做賭注,賭這件事和我們沒有關系,可實際上卻很可能像這13人一樣用我們自己生命絕唱完成了這一次圍觀!
當人人都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逃避時,我們或許正像魯迅筆下的看客——如《藥》里,夏瑜懷著“這大清是我們大家的”信念,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地趕著去“看”他被殺,他們是那么的自私冷漠,甚至愚昧得把革命者的鮮血當成治病的良藥,還有那么多“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視殺人為看戲,“頸項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押住了,向上提著”、“酒醉似的喝采”,茶館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為閑聊的談資。這一次的墜江事件又引起了公眾的巨大輿論,可當逝者遠去,新聞不熱之后,又有幾人真能將自己置身事內,思考事件與自己的關系?真不知魯迅筆下的看客還將麻木多久?
總有人說:
制止無用,面對這樣一個“潑婦”你能拿她怎么辦?
你沒能力不遇到撒潑之人,我們只要自己不撒潑就好。
面對這種事件你該怎么避免?想要避免也實在是太過理想化了。
但是我說不!
當你覺得一個人會有打司機的傾向,危害整車的安全,還要選擇沉默嗎?
在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鐫刻著一位德國新教牧師留下的發人深省的短詩。他曾是納粹的受害者,也是對非正義保持沉默的受害者。“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保持沉默──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冷漠有時候也是一種罪惡,看看這部泯滅人性的真實影片《車四十四》,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反思些什么。
一輛公交車行駛在人跡罕至的鄉間小路,吳超在路邊等車。他上了44路車之后,與女司機禮貌的交談了幾句。
便與很多乘客擠在了一起,長途車繼續前行。不一會兒,兩個男人擋住了去路。其中一個看似很痛苦的樣子,好心的女士打開了車門,但那兩人上車后卻拿出了匕首,搶劫了車上的所有人。
滿滿一車人,只有一個人站起來反抗。但是他被劫匪打傷后,還是交出了錢。兩人要下車時,領頭的盯上了女司機,強行將她拉下車后,對其拳打腳踢。此時車上所有人都選擇了視而不見。
除了吳超,他想下車保護女司機。可寡不敵眾,大腿被劃了一刀。女司機被劫匪糟蹋過后回到車上,看著那些冷漠的人,他的眼神充滿了絕望。隨后便把唯一替她出頭的吳超趕下了車,繼續前行。無奈的吳超在路上走著,直到搭上了一輛便車,可轉眼被一輛警車超過。
在好奇心驅使下,他來到了事發地點。通過警方的對話,他發現居然是剛才乘坐的44路發生了車禍所有人無一生還。直到這一刻,他才明白女司機為什么趕他走。雖然他的仗義出手沒有成功,但他有資格活下去。而那些冷眼旁觀的人,只能陪著女司機永遠沉睡。
《車四十四》雖然獲獎無數,這雖然不足以判定一部電影的好壞,但也為影片的質量點上了重重的一筆。本片并不需要強調真人真事改編,因為車上每個人的形象,都可以在中國乃至國際,過去以及現在的人們身上看到縮影。也許我們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我們可以盡力去阻止那些黑暗。有些時候好人家的沉默,遠比惡人造成的傷害要大,也許你一個不經意間的舉動,就可以改變所有人的生命軌跡。
沉默的圍觀者有時也是推波助瀾的殺手,當我們選擇不發聲,也許下一次就是我們自己。世界上很難有完全無辜的責任,大家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不公、見到作惡,都敢勇敢制止,那么,社會上正氣占據主導地位,惡行必然減少,這樣的惡性事件一定能避免。懲惡揚善不是神仙大俠才能做的,可能只需要你的舉手之勞。
其實我們都在同一輛車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