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金融風險”來自何處?
十九大之后不久,我們在各大媒體都看到這么一句話,叫“必須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這句話聽上去挺喪氣的。因為我們剛剛還在為報告中總結的各行各業取得的偉大成就歡欣鼓舞,這邊就來個什么“系統性風險”倒人胃口,究竟為何?
冷靜考慮一下,這話肯定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把金融系統的大佬們嚇壞了。房價是炒上去的,不炒房,意味著房價也將停止上漲。而一旦房價停止上漲或干脆下跌,那銀行業這些年玩不停手的“房貸空轉”就將難以為繼。
所謂房貸空轉,即開發商或炒房者先以張三的名字貸款買房,如果在期內房子沒有高價賣出去,便偽造虛假交易,以比原房價高百分之幾十的價格“賣”給李四,李四再以此房價去銀行貸款;同樣,如果期內李四沒把房子高價賣出去,便又加價百分之幾十“賣”給王五,王五再以新價去銀行貸款。如此循環往復,直至高價將房子賣出去。要知道,張三、李四、王五都是利益關系人,有時甚至就是同一個人,銀行的房貸看上去是每期貸出去都收回來的,可同一套房子的貸款額卻是越來越高,房價一路漲下去,銀行的賬面上就一路盈利,一旦房價暴跌,這些被無限推高的房價空轉就全由銀行兜著。銀行早已沒有從空轉中解脫出來的能力,只能一輪接一輪地轉下去。
銀行在房地產傳銷游戲中究竟貸出去多少款,沒有具體數字可查。但據相關報道,今年前7月,居民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達1.06萬億,累計同比多增7137億。而去年全年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總額僅8305億。消費信貸出現了爆發式增長。華南某股份行信貸業務人士指出,房地產是消費貸的重要流向,銀行雖然有較為嚴格的把控,但依然難以避免這一現象。“確實有不少人用消費貸去支付房貸或者用于首付,可操作方法很多。
一年新增貸款上萬億,房地產貸款一般都是十年以上,因此,銀行賬面上到底還有多少未歸還貸款,一定是個天文數字。由此,說防范“系統性”風險顯然是有道理的。因為一旦空轉停止,房價暴跌,那么,銀行很可能收不回貸款,而只能收到再也賣不出去的房子。
我現在感興趣的是,金融系統面對中央堅定的控房價態度,將如何“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我想,無怪乎兩條路。一條是立即停止房地產貸款,停止房貸空轉,減少損失,避免更大的風險。二是陽奉陰違,明里說是要落實十九大精神,暗里繼續與負債累累的地方政府“合作”,繼續增加貨幣供應,千方百計阻止公租房的建設和房產稅的落地,資助投機分子炒房炒地,從而繼續推高房價。虛增銀行賬面繁榮。他們究竟會選擇哪條路,不久我們就能看明白。
我在之前多次建議過,要真正做到“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就必須首先取締“賣地財政”和“房貸空轉”,其次是立即取消期房銷售,禁止居民住房私人間買賣和租賃。這項政策可以給予半年到一年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房屋仍然可以自由買賣和租賃。但過渡期結束后,私人住房一律不得向私人買賣和租賃,而只能向國家指定的交易和租賃機構買賣,其價格由國家根據房屋質量和市場需求情況合理定價。第三是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空間占用稅。規定人均住房面積為30平米,超過部分一律繳納空間占用稅。不把這幾項措施落到實處,“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就不可能落到實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