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9年建國之初的的9月21日,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會議開幕當天,毛主席在開幕詞中說,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革命已經獲得全世界廣大人民的同情和歡呼。緊接著9月30日,毛主席為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起草了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世界上許多國家有自己法定的烈士紀念日,每年這些國家都要在本國法定紀念日舉行隆重的公祭儀式,紀念本國英雄。我國也不例外。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于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草案)》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中國烈士紀念日,并規定每年9月30日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
烈士紀念日,是指紀念本國英雄的法定紀念日。
聯系當代現實,在一些人特別是青少年中,理想信念滑坡、價值觀扭曲、道德意識偏移。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設立紀念日緬懷革命先烈、弘揚烈士精神,對于我們更好培養下一代革命事業的接班人,確保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順利發展有重大意義。
決定草案中講的烈士的范圍,不僅應包括1949年以前的近現代史上為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自由和解放而犧牲的烈士,也應包括1949年以后當代史上,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國家的建設繁榮發展而犧牲的烈士。當然還包括決定發布以后犧牲的烈士。
設立烈士紀念日很有必要,這對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有積極推動作用。如果一個民族不崇尚英雄、不尊重英烈,這個民族是沒有出息、沒有希望的,也很難再出英雄,更難造就英雄輩出的局面。
將紀念日定為每年的9月30日,正好是國慶節的前一天,讓全國人民永遠不要忘記先有無數先烈的前赴后繼、奮勇獻身,才有我們國家今天的繁榮富強、文明進步。有了紀念日,人民就有了表達的平臺,國家就有了緬懷紀念的依托,這對繼承烈士遺志非常有利。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崇拜英雄的情結,這種崇拜是對追尋正義、反抗壓迫侵略、自我犧牲精神的一種追求,紀念日的設立延續了這一精神。
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決定每年9月30日為中國烈士紀念日,當時我們印象不夠深刻。三年后的今天,全國各地民政部門早就通知本地烈屬,準備參與“9·30”烈士紀念日活動。名列全國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雄名錄之一的呂旃蒙將軍女兒、“昆侖關女兒工作室”主持人呂玲女士,拿出她珍藏的黃埔軍校數位著名抗日英烈中國人物畫象,作為本文附圖,以供紀念。(略)
希望我們活著的抗日英烈后人,繼承英烈“不忘國恥,愛我中華”遺志,為全面實現小康的中國夢、為兩岸的和平統一事業,為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奮戰終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