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拿1962年嚇唬印度,恐怕不靈了
張志坤
此次中印洞朗對峙,就中國方面而言,拿過去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爭說事,是一大抓點或一大特點,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不厭其煩地警告印度,別忘了1962年那場戰爭慘敗的教訓,指望當年那場戰爭余威猶在,能為嚇退或勸退現如今印度對洞朗的入侵助上一臂之力。
但是,筆者以為,這很可能有撈救命稻草之嫌,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拿祖宗輝煌業績說事歷來大有人在,類似的例子有很多,但大都不怎么管用,特別是其中還有那些數典忘祖的,這等臨急抱佛腳的勾當,更多以失敗而告終。
應該說,印度方面的確也很在意1962年那場戰爭,所以每當中國有人提出這一命題時,印度高層也給予強有力的回應,從印度的表現看,也許正是因為牢記1962年那場戰爭的教訓,所以今天才毅然決然地入侵了中國的領土。總之,盡管現如今中國拿1962年說事已經很充分、很到位了,但印度并沒有因此沒有嚇唬住。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時間久遠,記憶難免淡化模糊。從1962年至今,已經過去55年了,半個多世紀的光陰,差不多是二代人的時光,歷史記憶的代際傳遞要呈日趨淡漠的趨勢,這是一條基本經驗。無論是當代印度人還是當今的中國人,1962年已經屬于上個世紀遙遠的過去,對大多數人而言,那個時候的歷史只剩模糊不清的影子,那年的那場中印邊界戰爭也是如此。
第二,距離遙遠,威懾已經弱化了。時間造就歷史距離,距離淡化歷史影響。戰爭也是這樣,一場中、小規模戰爭所造就的戰略影響,其實持續不了多少年,這是一條基本的戰爭經驗。盡管1962年那場邊界戰爭中國打得酣暢淋漓,因此產生了強烈的戰略威懾,但畢竟已經距離遙遠,當時,獲得完勝的中國預計這場戰爭將管用三十年,現如今已管了五十多年,已經超預期了。再指望繼續管用,很不現實。
第三,最重要的,時光滾滾,浪花淘盡,當年中國人的精神與能力遺傳遞減,特別是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早已經淡化稀釋、所剩無幾了。今天的中國人非復當年的中國人,當年能做到的事情,現在很多都已經做不到了。今天的中國想要在歷史與現實面前證實自己,必須取得新的輝煌與新的業績,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領域都是這樣,再拿歷史為今天的自己詮釋,很難有說服力,軍事上戰略上尤其如此。
好漢不提當年勇。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大抵這樣。“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是基本的歷史常識。所以,在洞朗問題上,中國不能滿足于拿1962年的輝煌說事,而應該創造新的輝煌,據此才能詮釋“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中國也已經不是1962年的中國”這句經典短語的積極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