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我曾寫過《如何看待中印對峙》一文,我當時的基本判斷是雙方會以和平方式結束爭端。時至今日,中方繼續選擇容忍,印度仍然不撤兵。盡管兩邊都有增兵動作,但硝煙味還沒有。
后面,留給中國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在合適的時刻對印度發出“最后通諜”,限其在規定時間內撤出中國領土,如不撤出,戰爭是唯一選擇。一旦中國使出這一招,就沒有“雙贏”的局面出現,很大可能是中國全方位勝利。莫迪不只是丟了臉面,可能還得丟掉位置。
我個人期待等來“通諜”,但如果中國仍然不愿意作出果斷驅離的決策,那么中印雙方的對峙將以中國文化意義上的“雙贏”結果出現——談判達成撤兵。這個結果可能并不是網友們所愿意接受的。
對印度而言
A、撤走越界進入中國的士兵本就不是什么失臉面的事情,退回原狀而已。
B、莫迪成功地實現了挑戰中國的冒險式探索,成功地在世界上樹立了“硬首相”的形象,這有利于他將自己塑造成世界級重要領導人的努力。
C、莫迪將會利用這次挑戰中國樹立自己在印度國的威信,為自己推行經濟改革凝聚民心會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D、印度將會借此次“中印爭端”重新樹立自己在南亞的傳統地位,它會試圖告訴鄰國,印度不只是南亞老大,在亞洲也不是軟角色,它會警告鄰國不要跟中國走得太近。
對中國而言
A、印度士兵撤出中國領土符合中國最初的要求,中國從開始至今都只要求對方撤出即可。
B、中國將再次樹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古文化佳話,不管各方反應如何,反正,不發一槍一彈讓敵人退卻就是成功,完全符合中國古代的軍事策略,不用武力將敵人打出去,用威懾力或者說文力將敵人趕出去。
C、避免戰爭,中國可以靜下心來準備一些急需準備的重要工作,即使中國真的需要戰爭,也可能被很多人認定不是現在,2021年左右,戰爭也許是適宜的。
D、中國暫時不打仗,更符合“一心一意謀發展,一心一意搞建設”的理念,繼續將經濟改革進行到底是不二選擇。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只要中國在月底之前不對印發出“最后通諜”,中國古典文化意義上的“雙贏”將是唯一結果,沒有其它任何結果,至于這個結果是怎么獲得的并不重要。
網絡上面,有關印度侵入中國邊界的時評文章太多太雜,有一些文章寫得極其玄乎。不過,我想說,就象過去分析“中美、中日、中菲、中越、中韓”等雙邊突發事件一樣,所有預測戰爭的文章,結果都只有一個:全是廢話。
寫于2017年7月23日星期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