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研究生招生季節(jié)。幾位博士生導師搖頭嘆氣地說,怎么現(xiàn)在來考博士的學生,素質越來越差?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因為基礎好、夠聰明而又熱愛學術的學生,早就被我們這樣的老師和他們的周邊人,勸導著到國外尤其是美國去讀博士了。留下來讀國內(nèi)博士的學生,素質自然越來越差。
好學生為什么熱衷于出國讀博士,我們?yōu)槭裁磩裼袧摿Φ膶W生出國讀博士甚至讀碩士?說實話,原因絕對不是我們不愿意教,甚至我也不認為我們沒有水平教。原因是,當前的中國大學,正經(jīng)歷自我殖民化,越來越心甘情愿地成為美國(還有英國、澳大利亞之類的西方國家)大學的預科和分校,以及學術標準的奴隸。
這種自我殖民化在教育上的表現(xiàn)就是,給海歸博士提供特殊待遇,對海外學歷無限崇拜。在今天的中國,稍微好一點的大學或者自以為很好的大學,都以引進海歸博士、不招土鱉博士為榮,給海歸的待遇水平遠遠超過土鱉。以我所在的學校為例,所有的職位優(yōu)先招聘海歸,招進來后年薪30萬并有其他待遇;實在招不到海歸,才招土鱉進校(近三年來,我所在的學院,招進了30多位海歸,土鱉才招了5、6位),年薪只有6萬(5倍啊,同工同酬在哪里?)。對比這樣的差距,還會有多少好學生愿意留在國內(nèi)讀博士?曾經(jīng)有一位在香港科技大學做教授的朋友告訴我,他們最大的痛苦是招不到好學生,一方面,香港地方小、商業(yè)氛圍重,本來就沒有多少可選擇的生源,另一方面,好一點的學生又紛紛跑到英美大學去讀研究生了。據(jù)說在臺灣和韓國也有同樣的問題。這些地方原來是殖民地,或者多多少少像殖民地。而中國大陸雖然不是殖民地,但大學卻在自我殖民化。以學術為人生導向的學生,越來越把中國的大學作為自己攻讀博士的預科學校,讀完本科后紛紛直赴美國。不以學術為導向而單純以就業(yè)為導向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地愿意到英美甚至澳大利亞去讀一個碩士、鍍一層金粉,回來后再找工作?,F(xiàn)在許多公司跟高校一樣,也以招聘海歸為榮,海歸畢業(yè)生獲得職位的可能性與薪金水平都遠遠高過本國畢業(yè)生。今天的公司,在招聘985、211院校畢業(yè)研究生時,喜歡進一步考察他們的本科畢業(yè)院校是否屬于985、211。以此看來,將來會出現(xiàn)的一個趨勢是,高校和公司在招聘海歸時,不僅要考察研究生畢業(yè)院校,還會考察本科是不是在國外讀的。到英美讀本科,就會像今天去英美讀研究生一樣成為潮流(周圍經(jīng)濟狀況好一點的朋友,實際上已經(jīng)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國讀本科去了)。于是乎,高中將會逐漸像現(xiàn)在的大學一樣,成為留美預科學校,本科也就像今天的博導們嘆氣地那樣招不到好學生了。中國的高等教育將就此全面殖民化。
這種殖民化,在學術取向和學術評價上的表現(xiàn)是全面地向美國靠攏。在今天中國的大學里,在社會科學領域要晉升職稱,幾乎完全依靠所謂權威期刊的論文,而這一做法據(jù)說是從美國學來的(雖然據(jù)我所知,美國并不是所有大學都一個標準)。這樣的標準當然有好處,那就是相對客觀。但壞處也很顯然。就那么幾本刊物(中國社科院各研究所的刊物)被定為權威期刊,而晉升職稱的人如此之多,于是許多學者開始挖空心思地向海外刊物投稿(有一大批海外刊物被定為權威刊物,數(shù)量比國內(nèi)的要多得多)。再加上引進的海歸博士,本來學校的要求和自身的資源都使得他們主要在海外期刊(主要是美國期刊)發(fā)表論文。自然科學暫且不論(筆者不懂),社會科學是以現(xiàn)實問題為導向的,可是海外期刊編輯感興趣的問題卻未必是真正的中國問題。于是,在中國的大學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將日益嚴重的一種現(xiàn)象是,越來越多的學者,整天忙著撰寫的論文,不以中國人為閱讀對象、不研究中國現(xiàn)實中的重要問題,當然也不用漢語寫作,而以外國人(主要是美國人)為閱讀對象、以外國人可能感興趣的內(nèi)容為主題。在這一過程中,海歸肯定將表現(xiàn)出更強的競爭能力(他們有資源,也是受這個訓練出來的),于是在職稱晉升和職務任命中他們將占據(jù)越來越大的優(yōu)勢。若干年后(不會超過十年吧),這些海歸將全面占據(jù)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和教授委員會的席位?,F(xiàn)有的老資格土鱉教授們退休后,年輕一點的土鱉將徹底喪失話語權(甚至學校里可能不再有土鱉教師了)。由此帶來的后果是,海外(主要是美國)期刊論文和學術標準將成為唯一的學術評價指標,外國編輯的學術興趣將成為中國學者研究的唯一主導者,外國人將成為中國學者論文的主要閱讀者(還有那些想在海外發(fā)論文的中國學者)。當中國的國家轉型實踐,給學術提出越來越多的現(xiàn)實問題時,研究者們卻熱衷于用英文給外國人寫作。不敢想象,這樣的研究能對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有什么樣的作用。于是,中國的科研全面殖民化。
這種狀況會有改變嗎?目前看不到任何希望,看看香港、臺灣和韓國就知道了(來自星星的都敏俊教授,要在韓國混下去,也要拿哈佛的文憑!)。一定程度上,這恐怕是許多國家都存在的問題。記得有一年在復旦聽講座,一位來自德國的學者悲哀地說,在我們這樣的哲學故鄉(xiāng),要晉升哲學教授,竟然需要拿到美國大學的哲學教授職位后才有可能。
思來想去,自己這輩子是沒什么希望了。還是想辦法早點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吧。說不定哪天,中國的小學將成為留美預科學校,中國的孩子們在中國的人生競爭,居然要從美國的中學開始。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