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力為什么對文革恨之入骨?
毛主席曾經說過:“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馬曉力為什么對文革恨之入骨?我想,那也是有緣由的。
馬曉力是何許人?據首都師大附中官網和其它有關資料介紹:
馬曉力,女,1948年生。她的父親馬文瑞(1912年11月4日—2004年1月3日),建國初期任中共西北局常委、組織部部長,1954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國家勞動部部長、黨組書記。文革后,先后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陜西省委第一書記、陜西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馬曉力是北京師范學院附屬中學(現名“首都師大附中”)1967屆高中畢業生。其父馬文瑞在文革中被“監護”審查后,馬曉力于1968年7月27日離北京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道木德公社阿爾山寶力格大隊插隊。1974年1月,馬曉力27歲時被抽調回北京到中學任教。1979年初她32歲時調入中央統戰部機關,1982年35歲時任中央統戰部機關黨委副書記(副廳級),1987年任中央統戰部主管干部工作的四局的副局長。
那么,馬曉力是如何由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搖身一變成為中央統戰部機關的干部的,又是如何在進統戰部機關只有3年時間、年僅35歲時就被提拔為副廳級領導干部的呢?這要從她的父親馬文瑞與胡耀邦的關系說起。
文革后,胡耀邦從1977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同年底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1977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接受胡耀邦的建議,任命馬文瑞為中央黨校副校長,主持黨校的日常工作。期間,在胡耀邦的親自組織下,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校刊《理論動態》雜志第60期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后《光明日報》予以全文轉載,引發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全國性大討論。而在這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中,馬文瑞是堅決支持胡耀邦的,是掀起這場討論的“有功之臣”。
于是,論功行賞,不僅馬文瑞于1978年12月調任中共陜西省委第一書記,馬曉力也于1979年初由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成為了中央統戰部機關的干部,并于1982年在她進統戰部機關只有3年時間、年僅35歲時就被提拔為副廳級領導干部——中央統戰部機關黨委副書記。1986年,胡耀邦的大兒子胡德平到中央統戰部任秘書長、五局局長后,馬曉力又于1987年擔任了位置更加重要、權力更大的中央統戰部主管干部工作的四局的副局長。
后來,不知是何原因,是因為她力不勝任還是由于她又看上了“下海”的好處?總之,馬曉力離開了中央統戰部。她先是到中國輕工業協會任副秘書長,后來又到國有企業中國華輕實業任副總經理,最后又成為民營企業國力資產投資管理公司的董事長。
據國力資產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的網站介紹:國力資產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于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朝陽區注冊成立,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幸福一村西里16號樓1601室。該公司主要經營投資咨詢,企業管理咨詢,房地產信息咨詢,財會咨詢(驗資、評估除外);承辦展覽、展銷會;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購銷金屬材料、百貨、包裝食品、針紡織品、建筑材料、裝飾材料、五金交電。注冊員工人數為8人,注冊資本1100萬元人民幣。
從以上馬曉力的經歷可以看出,她之所以對文革恨之入骨是毫不奇怪的。因為文革,使她的父親從國家勞動部部長的高位上被趕下來、靠邊站,她自己也不得不與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們一樣去上山下鄉;而文革被否定后,她的父親又重新坐上了高位,自己也因“一人得道”而“升天”,想掌權就能當官,想撈錢就能下海,這多好呀!我想,這就是馬曉力一類人那么恨文革、那么怕文革的根本原因。
我又想,也許正是因為馬曉力這一類人在文革被否定后,“從政就能當大官,經商就能賺大錢”,才使中國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越來越懂得了毛主席當年為什么要發動文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