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雖然是中國首富甚至是亞洲首富,但我對他并不熟悉。相反,對于另一個香港人邵逸夫,我更為熟悉一些。在我生活的這座城市里,有兩座以“逸夫”命名的學校,一座是“逸夫實驗中學”,一座是逸夫小學。據不完全統計,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內地事業的資金達32億元,受惠學校及教育項目近5000個,遍布31個省、市及自治區,“逸夫樓”也遍布中國大地校園。邵逸夫留給中國是美好名聲。
我在一本書稿中引用過李嘉誠的一段話,原文是這樣寫的:“中國首富李嘉誠對大學生的殷切期望是:‘我認為人最大的悲哀是無聊,患上漠不關心的冷淡癥,套上自命非凡的枷鎖,在專業、行業和權力的高崗上,掌控龐大社會資源和機會,卻失去自重心,那些沉醉在過往、滯留在今日,那些對社會問題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的借口大王,一定被社會唾棄和淘汰。有能力的人,要為人類謀幸福,這是任務。歷史上很多具創意、有抱負的人的群體,同心合力,在追求無我中,推動社會改革進步。天地之間有一不可衡量、永恒價值的元素,只有具有使命感的人才能享有的。’”這段引文最早可能是去年引用,我當時居然認為李嘉誠已經死了,大概是把他與李光耀混為一談了吧。當然,我之所以引用這句話,更主要看重的是李嘉誠的道德精神,至少在中國的政壇或者輿論界,都把李嘉誠當作一個愛國的商人。李嘉誠的這段話發表2012年的《光明日報》上,題目就是:《活出我們民族的精彩》。但最近“李嘉誠逃跑了”的話題,讓我把這段文字刪掉了。到底是我勢利,還是李嘉誠太勢利了?
李嘉誠撤資,讓我首先想到了邵逸夫建校。投資者可以撤資,建校者卻無法拆校的。投資是為了賺錢,撤資也是為了賺錢。建校為了賠錢,賠錢與賺錢無關。李嘉誠的終極目的就是賺錢,就是謀利,只為自己或者自己的家族謀利,根本不會為中國或者中華民族謀幸福。他的撤資揭穿了他所有愛國的假面具,并暴露了他作為商人最勢利的一面。相反,邵逸夫建校關懷下一代,是真正地愛國愛民族的表現。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講的就是李嘉誠那樣的人,他們把眼前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唯利是圖”,只要有利于自己,哪怕出賣祖國也在所不惜。“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講的就是邵逸夫那樣的人,他們把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名留千古”,只要留名于國家,哪怕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在李嘉誠身上,我們能夠看到秦檜們的基因;在邵逸夫的骨子里,我們能夠看到文天祥們的魂魄。
對于愛利的人而言,“名聲算個屁!”對于愛名的人而言,“錢財如糞土”。讓李嘉誠“糞土當年萬戶侯”或者“富貴于我如浮云”是不可能的,因為錢財是他的命根子。同樣,讓邵逸夫“舍孩子套狼”或者“吃小虧占大便宜”是不可能的,因為名聲是他的命根子。人命關天,在性命攸關的抉擇上,高智商如李嘉誠和邵逸夫是絕對不會含糊的。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關鍵時刻尤其在蓋棺論定的關鍵時刻都表現出愛憎分明的民族情感來。
邵逸夫已經作古,卻已經永垂不朽了,逸夫樓永遠不會倒掉的,逸夫樓精神更流芳百世的;李嘉誠還活著,卻是夾著尾巴逃跑了,他剩下的只有錢財,他在精神上已經沒有一點重量了。“君子之道,與民為善”是邵逸夫的活寫真,他留給改革開放的最大啟示是:改革開放雖然不提倡紅色資本家,但時代最可愛的人仍然是紅色資本家。“掛羊頭,賣狗肉”是李嘉誠的活寫真,他留給改革開放的唯一啟示就是: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受益人,卻變成了改革開放最大的叛徒。這樣的啟示難道說還不足以讓我們作為“警世鐘”而“猛回頭”嗎?
當李嘉誠是偽君子的時候,我把看當作道德家敬重的。當他撕掉畫皮撤資的時候,我也就扯掉他在我的道德文章中的一席之地。因為我的文章之道與邵逸夫愛名不愛財的精神是相一致的。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